《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的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由于她的一生坎坷的经历,使她对社会、对人生、对女...
小宋佳在电影中扮演的萧红 3月8日,传记电影《萧红》开始公映,中国文艺界又起了一股萧红热。我们谈论电影中人物塑造的“民间范儿”,谈画面的“文艺”和“唯美”,谈萧红和几个男人的纠缠——萧红、萧军和端木蕻良同卧一张床的暧...
一部名为《萧红》的电影,将这位从北国偏远小城走出,一生漂泊干戈,生活情感均际遇坎坷的女作家,带到我们的面前。关于影片的种种得失并非是这里要探讨的话题,然而,从影片上映后听到的议论声中,不禁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关于这位曾经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留...
编者按:随着电影《萧红》的公映,这位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她从“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霜”的小城三月里走出来,在本该风华绝代的31岁,被命运拖进了最绝望的深渊。萧红在香港病逝的时候,日军的轰炸机仍在盘旋,遥远的呼兰...
听说要拍一部关于萧红的电影,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或者说,既很期待,又有点担心。说“喜”和“期待”,是因为我喜欢萧红的作品,喜欢她那种平易自然、细腻真诚的叙事。作为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作家,萧红坎坷的人生遭遇,折射着过渡时代和战乱时代的...
中国家族式的社会结构,使中国人形成了深厚的乡土观念,乡土性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性。“落叶归根”即道出了游子心归故园的一种渴望。小说家师陀在四十年代曾说:“中国...
●萧红以她对地主家庭的背叛和自己在贫病交加中做孕妇的个体经历,描写了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所承受的双重苦难:她既是阶级压迫的奴隶,也是性别压迫的奴隶。 ●萧红写自然...
内 容 摘 要:萧红和丁玲都是近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女作家,当然她们的小说中所流露出的鲜明的女性意识也是其闪光的一面。同属一个时期,她们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倾向。萧红是站在女权立场上,关注底层...
遇到萧红,是1986年。这一年3月,我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窗絮语》,小说写一个青年在城里读了两年书之后再回到乡下家里的烦恼心绪,她闻不惯乡村恋人...
农村是中国的主要腹地,也是城市的边缘;历史上,农村女性是边缘当中最边缘的弱势群体,常常被社会所遗忘,也常常被作家们所忽视。在现代文学史中,通过农村女性的勾勒,萧红揭示出女性深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即封建父权体制下产生的...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当我手捧着这本书时,仿佛一个小女孩在我耳边低语:“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一...
北方的开阔与粗犷孕育了萧红的真率、自然与敏锐,《生死场》上凌厉而残酷的笔锋终于掀起了一场扎根于土地的人类大爱、大恨和大痛之风。而这一完美艺术成果的呈现必须承载于现实主义的大舟才得以绚烂于世。现实主义以探求真实,追求...
漂泊,事实上是生命实体在生存空间的动态转换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无家可归的存在状态,它既是对固定居所的游离,又是对固定居所的寻觅,反映了生命实体与生存环境之间的不和谐关系。而漂泊意识既是指生命实体对生存根基的无力把...
每个人的起初都是一条清澈甘甜的小溪,可是它们并不知道,这个小溪终有一日要汇入江河,变成那种浑浊的湖水,它们更不会想到,所有的江河湖泊有一日都要汇入海洋,变成那种又苦又涩的海水,回想当初小溪的清凉,颇有一种恍如隔世的...
如果说萧红的小说内容上是以敏锐的感受和深邃的思想去思考生命的境遇和人生的悲剧等重大问题而独树一帜,那么,其艺术上则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而令人瞩目。对于萧红小说的叙事艺术,不少论者已有宏论,但对其小说的诗化色彩却少有论及...
“靠天才写作”(胡风语)的萧红因《生死场》而一举成名。小说共十七章,近八万字。按照现在一般的介绍,小说分为两个部分,前九章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东北大地上一群乡人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描绘他们如动物一样在自然状态下...
萧红小说 诗性 灵性萧红的小说创作,着意抒情表意,又不特设情境,而是按照生活的原态原境和人物的自然性情,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作朴素动人的诗意表述。她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的生命意识作导向,从作...
萧红 生死场 女性视角 女性悲剧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女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独特的叙写视角,来关注和审视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生存困境。本文就是从自身的经历和女性意识的角度来解读小...
萧红小说 感性 智性萧红的小说,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原始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体验,又融合了作家的思想情感和经历体验的特质,因而显得真切动人,呈现出震撼生命的感性叙写和自然深沉的智性言说。被誉为上世纪三...
萧红雕像 萧红初葬于香港九龙浅水湾,新中国成立后迁葬至广州城郊公墓。这个才女短促的一生中,不仅凝聚了中国文坛的许多往事,还留下一些文史学家待解之谜。因而在几年前的夏天,笔者应邀去哈工大讲学之际,忙里偷闲,特意走访...
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体现了对穷人和妇女的弱势群体的灵魂的皈依。她的爱是善的,悲悯与同情是广大的,而且,这与她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专制性,以及社会不公的批判性联系在一起...
在读林贤治先生的新著《漂泊者萧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之前,我已完整地读过他的两本书:《自制的海图》与《鲁迅的最后十年》;而他那些散见于报刊与网络的文章,他所主编的文丛,读过多少已记不清了。林贤治先生...
萧红是现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体现了对穷人和妇女的弱势者群体的灵魂的皈依。她的善的爱、悲悯与同情是广大的,而且,这与她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专制性,以及社会不公的批判联系在...
《漂泊者萧红》 作者:林贤治 版本:花城出版社 2009年1月 定价:18.00元 虽然《生死场》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但萧红的形象在大多数读者的心中却依然是模糊的。不久前,学者林贤治的《漂泊...
2011年,是作家萧红诞辰100周年。作为作家,萧红的一生不停歇地抗争命运,并节节败退,这一结局几乎应和重演着她的作品,构成了她的宿命。1935年的上海,在鲁迅的奔波推动下,萧红的《生死场》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羊城晚报记者吴小攀 羊城冰城端午同祭萧红 谁能绘得萧红影?这是聂绀弩先生悼念萧红时写下的诗句,暗示了一个天才女作家的孤寂、复杂和难以言说。1911年的端午节,萧红诞生。由于萧红的骨灰被安葬在广州银河公墓,而萧...
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萧红是现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体现了对穷人和妇女的弱势者群体的灵魂的皈依。她的善和爱、悲悯与同情是广大的,而且,这与她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专制性,以...
萧红 萧红的作品不够成熟。有些语句不合语法,生涩别扭,结构散漫,不合乎小说常规。评论家指出其缺陷,的确言之凿凿。然而,如此不成熟的作品,为什么数十年流传下来,产生了越来越强劲的吸引力呢?评论家认为是女性主...
1 20世纪40年代初,一代才女萧红走完寂寞、孤独的人生之路,病逝于战时香港,年仅31岁,给中国文坛留下了永远的遗憾。4年以后,当萧红的力作《呼兰河传》重版时,曾与萧红生命最后阶段同处香港的茅盾为本书写下了一篇长...
大概是前年的寒冬罢,我读到了一部内容、观点迥异于当下十多部萧红评传的新作,那详密、细腻的史实,客观、冷静的书写,使我为自己、乃至为整个东北现代文学研究感到尴尬。我觉得,我们在《萧军评传》、《驰过天际的星群——关于东...
一部断裂的文本 《生死场》自诞生以来,读者对它的接受跟作品本身一直有某种距离。我在读萧红时深深感觉到了这一点。为什么人家阐释的《生死场》跟我感受中的《生死场》不一样呢?我们都知道,现代文学这个学科是1949年...
萧红是一个擅长用色彩表述情感理念的天才作家,她用一支“画笔”描绘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生命的存在。她用满蕴“情感的色彩”阐释爱与温暖,伤与冰冷,炽烈与酷寒。萧红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色彩意象”,融进了作者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情...
1934年的夏天,23岁的女作家萧红完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生死场》共有17节。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写的是东北贫民的生活,第十一节“年盘转动了”至第十七节“不健全的腿”,写的是“九一八”事...
在作家萧红的诸多作品中,以《生死场》的“批评史”资料最为丰富,内容上又几经变化。就时代变迁与读者阅读取向发展而言,这些变化是合乎情理的。《生死场》以“抗日小说”的名义进入文坛,其作者则首先是以流亡者和抗敌前沿代言人...
1940年,抗日战争正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茶地进行时,文坛的主旋律也正围绕着抗战这个关键词而吟唱,曾经是左翼文学得意干将之一并以写作反映东北人民抗战题材《生死场》而登上文坛的萧红却发表了与当时主旋律背道而驰的自传体小说...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作家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过...
杨义称萧红的小说是“翱翔于散文和诗的天地。” (p. 570)萧红作品的魅力不仅仅来自内容,也得益于其独特的叙述形式。而她的小说恰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模式,闲散的结构、稚拙的叙述都构成了独特的“萧红体”,成为了...
萧红,上世纪30年代极具才华的女作家,也是鲁迅生前最为关心和扶持的青年作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萧红诞生85周年时给了她这样的评价:“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然而,萧红只活了31年,在留下《生死场》、《...
以前,我曾读过林贤治先生的许多文字。我感到,他是一位有浓郁诗人气质和敏锐洞察力的学者和批评家,无论是学术文章,还是随笔札记,他的文字都率性、醇正,并且始终透射着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力量。这部传记文学新著《漂泊者萧红...
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以其独有的文学表达与述说成为了“异数”,这不仅在于萧红的创作个性有着鲜亮的色泽与光芒,还在于她不羁个性里的飞扬与姿势,蕴涵着属于大东北的气魄与豪迈,且不缺少婉约幽雅的情调。被誉为“传世经典之作”...
《漂泊者萧红》,林贤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在读林贤治先生的新著《漂泊者萧红》之前,我已完整地读过他的两本书:《自制的海图》与《鲁迅的最后十年》;而他那些散见于报刊与网 络的文章,他所主编的文丛...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萧红,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的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及《小城三月》等。的确,萧红是一位不凡的天才女作家,在短短的31年人生历程中,她以炽热的生命之火熔铸出了近百万字清丽生动、富有民族精神和...
一、诗化语言的大量运用 严家炎在《<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中这样阐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鲁迅也在“为中国现代小说寻找自己的小说形式”,他借鉴了诗歌、散文...
萧红,这位自中国最北方的城市走来,又在中国最南方城市的一角寂然逝去的女性,总共才活了三十一岁。三十一岁对于今日中国的人们看来,正是青春美丽的年华,然而对于萧红来说,却是她追求、奋斗、挣扎而又含恨死去的短暂而痛苦的整...
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兰河'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也是萧红生活过的全部岁月。'呼兰河',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她的起源,她的归宿。对萧红来说,'呼兰河'显然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形式:它同时是一条绵延的具有贯穿性的...
萧红的《呼兰河传》,1937年冬天在武汉动笔,1940年冬天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对呼兰河城的散落追忆,植根于萧红在寂寞中道出的言说。这种言说,塑造了属于萧红个人的“新方言”。(1)我的问题是《呼兰河传》的文学汉...
这本《百年诞辰忆萧红》是在萧红课题研究计划之中的,是大型资料工具书《萧红研究七十年》的副产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黑龙江省的萧红研究工作就是从资料起步的。当时很多人不知道萧红。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所与辽宁省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