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的上山下乡,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知青的经历也是国人精神构成的一部分,韩少功的《日夜书》写的是知青史,却可以说是半个世纪中国人的精神史。 《日夜书》以一帮十七八岁二十几岁甚至十五六岁就上山下乡的初高中生为写作对象,展开了历史...
中国著名作家韩少功的最新长篇小说《日夜书》(上海文艺出版社)近日问世。 《日夜书》也被称为群像小说,全书通过故事与情节刻划了当年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的年代,一直写到知青一代人在当下的命运。 对同辈人同情、赞美及批评 在中国当代文坛,韩少...
近年来,我已经很少反复地读一部长篇小说了,但韩少功的《日夜书》是个例外。有人说,这部书囊括了整个知青时代的历史,但我认为,它绝不仅仅是 知青历史这么简单。它是一部史诗式的作品:在纵向上横跨了两个时代,而在横向上则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不被认可的先锋性 在有关当代文学史的诸多论述中,韩少功一直是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来理解的。八十年代中期他抛出的《爸爸爸》、《女女女》在叙述语言与写作手法上的探索性,被淹没在弥漫着楚文化巫鬼之气的氛围之中,几乎被人们完全忽略了。现在重新回过...
◎知青时代的马涛还很单纯、稚嫩,甚至可以说他的观点还有偏颇,还让人感到幼稚可笑,但他不从流俗、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而能独立思考,这就足够了,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到晚年激情消退,由“思考者”而渐渐变为“生活者” ,这是不少激进知识分子的...
韩少功已年届花甲。 因了《日夜书》,现身上海书展。这是他的第三部长篇,距上一部刚好十载。其间,有散文集《山南水北》,清隽深远;短制《第四十三页》和《赶马的老三》等,活力不减。 一间酒店,一个半小时,匆匆。他偶或笑出声来,这笑声是畅快的,接下...
韩少功的《日夜书》以“我”的口气写出,为旧友立传似的,一章章娓娓道来。书中虽无“求友”、“觅心”的字样,但我以为这就是一本求友、觅心的书——求的是“读奇书,做奇事、交奇友”的奇友;觅的是担当天下的赤心。 小说第2章写初中刚毕业的“我”追随“...
一 1、【死或散发】我在标题中就用了一个马桥词汇:“散发”。从韩少功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如果简单地将“散发”译成“死亡”,那真是白费了马桥人的一番苦心。马桥人并非不知道有“死亡”这个词,但他们却坚持使用“散发”。死亡,表示了一种终极状态,是一...
在80年代引领过中国文坛风骚的那一批新锐作家当中,韩少功大概是最后一个在长篇舞台上出场亮相的重量级选手。从短篇成名作《月兰》到长篇处女作《马桥词典》(《小说界》1996年2期),其中间隔了长长的十数年光阴。在这期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
《日夜书》韩少功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贾平凹曾说过,知青吃了一点苦,写了很多东西;农民吃了很多苦,什么也没写出来。除去歧视和表达因素,面对苦难所形成的深重苦难感也是促使知青写出小说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历了城市———农村———城市...
作为韩少功近十年来推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日夜书》(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以白马湖茶场的知青生活为原初的背景,通过对艺术青年大甲、“精神导师”马涛、“老大哥”郭又军等知青命运的描写,艺术性地展示了这一代人的命运轨迹。该小说引人...
自2002年的长篇小说《暗示》之后,作家韩少功十年未推出新长篇。事实上自2000年起,他就回到年轻时插队过的汨罗乡下筑屋耕种,过起了半年城市、半年乡下的规律生活。2006年出版的散文集《山南水北》就是这段田园生活的“...
经常遇到有人提问:文学有什么用?我理解这些提问者,包括一些犹犹豫豫考入文科的学子。他们的潜台词大概是:文学能赚钱吗?能助我买下房子、车子以及名牌手表吗?能让我成...
在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许多年青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而不再盲目的跟随批判的大方向,开创了从细微处寻找文学出路的局面。他们的创作被形象地称为“寻根文学”。这种对文...
语言、翻译和叙述者韩少功(《马桥词典》的叙述者)等几个知青是从官道上来到马桥的。他们是官方派来的,相对于马桥的语言来说,他们说的是“官话”,他们是外来者。马桥没有门牌号,没有旗杆,没有城市里用来表明归属的符号标志,...
人们的期待中,韩少功移居(准确地说,应该是阶段性地定居)知青下放地汨罗后,新作《暗示》的出版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客观说,《暗示》出版后尽管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和《马桥词典》发表后所引起的热烈反响相比则要...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流,但同时也有主流之下的暗流。《书事》正是这样一篇有关“暗流”的散文。在那样一个普遍视知识为无用的年代,仍然有许多人渴望读书,热爱知识。而这样的文章我们其实也接触过很多。然而接下来有一个问题—...
以方言词典的形式虚构对小说究竟有何文体意义,这个问题比单从语言学角度考量《马桥词典》更具文学性。而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小说的文体动机着眼,细致分析文本的叙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小说的叙事策略653...
吴励生像 韩少功先生的《马桥词典》很有一段时间让人颇具欲说还休的意味:倒不一定是因为什么所谓的“敏感”,或者是面对“语言神话”的茫然—&mdash...
现实主义道路上的决然转身 在新时期文学作家中,似乎还没有哪位像韩少功一样,对文学的探索和创新,充满了那样饱满、执著的精神。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他往往走在同时代作家的前列。韩少功不是那种当红一时的先锋派作家,但他却...
1、韩少功的重要性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重要的作家,而且在于他总是能够不断超越自己与同代人,对流行的观念进行批判与“突围”,而他正是在这样的突围中,走在时代思潮与文学思潮的最前沿,引领一代风气之先。他的“突围”可以分...
1·《山南水北》,不知是小说还是散文。两年前,读《暗示》的时候,我就认为,作为新时期以来在小说艺术上走得最远的小说家之一,韩少功可能已经深思熟虑、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小说——至少是走出了你我想象所及的那种小说。我愿...
在接触米兰昆德拉之前,我从不知道,小说还可以行进中暂停下来。昆德拉像一个导游,把读者带到旅游地的街道,自己却借口去卫生间逃走,让读者愣在街道的中央,不知所措。而翻译过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中国作家韩少功,也...
若干年前,韩少功来悉尼,我俩相处两天,谈得算投机。他走后,每每想到他,脑中老出现个形象,很固定:他坐沙发上,身前倾,肘抵膝盖,手捏下巴,目光停于前方的空无。这形象,像雕塑,称之为《凝思》很确切;这形象,还老让我觉得...
1 中国作家,就写作技巧而言,韩少功是数得上的。他是个难得的写作上难被找到错误的作家。文字语言的精准运用,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布局的精致合理,出跳的细节、细节的内涵以及与人物与全文用心的浑然一体,他都精思纤密、谋...
韩少功是一个不易被文坛淡忘的名字。如小说而言,他后来虽然写得少了,未立于潮头。但在1985年这个文学转型期的关键点上,他高举的寻根大旗是领了风骚开了风气之先的。或许正因为有了他,发展下来才有了后来的余华、苏童、格非...
一、从寻根小说到小说寻根 学院式的教育使人们习惯于分门别类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久而久之,类别的界限就被误认成天经地义的、具有真理性的东西。其实,类别之分完全是人为的产物,事物之间的界限也是相对的。小说不是从...
1 韩少功是我国新时期以来的一位重要作家。单正平先生认为,韩少功“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标尺性作家”,其作品“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思想深度”。这一评价并非过誉。迄今为止,韩少...
4 考察韩少功的人生履历,我们会发现,四十年间,从“红卫兵”到知青,从下乡到回城,从湖南到海南,从海口到汨罗,韩少功的人生经历了一个由都市到乡村,由乡村到都市,再由都市又到乡村的双重轮回。韩少功出生于长沙并在此度...
2004年,“重复”可以作为今年期刊小说的关键词之一,名家新作多有炒冷饭的嫌疑,读后总不免似曾相识,缺乏精神内涵或写作方法上的拓展,纵有簇新的包装,拆开却是旧货;新人登场也不乏招数雷同的弊病,特色初成就已吃起老本,...
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的前言中,福柯曾经描述这本书的灵感之源:“博尔赫斯作品的一个段落,是本书的诞生地。本书诞生于阅读这个段落时发出的笑声,这种笑声动摇了我的思想(我们的思想)所有熟悉的东西,这种思想具有我...
1 《暗示》的出版似乎意味着一个“事件”已经或者即将构成,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潜伏已久的观念和立场的分歧,因为这部著作的讨论而渐次浮出水面(此前已有关于“纯文学”的小规模论争),而某种已经形成的类似于萨义德所说的“...
一 要理解韩少功小说《爸爸爸》文本的神秘性,不能不先读他的《文学的“根”》一文(写于1985年1月)。他一开篇就焦虑地问道:我“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据说这个问题后来在一个朋友的“湘西寻访”...
8月13日下午,作家韩少功在汨罗乡下的院子里杀了两只自己养的鸡,然后赶往长沙,“求”着朋友把鸡收下。14日早上9点,他走进广州珠江宾馆,为广州市文联主办的“广州市高级文艺人才理论研修班”做了一场有关文学的讲座。讲座结...
一 1985年,韩少功曾热情地鼓吹文学寻根:“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由他发动,一场广泛而持久的“文化寻根”热便在全国蔓延开来,并因此而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
韩少功 认识韩少功的人,都说他随和。前不久,20多个农村朋友组团去海南旅游,顺便到韩少功家做客,带来了大包小袋的干笋干蘑、鲜鱼活鸡——连韩少功都猜不透他们是怎样带上飞机的。这些乡亲们在“韩爹”的家里闹腾...
韩少功是一个颇为高产而且其作品总能以某些创新引来众多喝彩和如潮争议的作家,这位初中毕业后就曾到湖南汨罗县农村插队的知青,在2000年5月又从海南搬到汨罗市八景乡新居过上了隐居生活,其文学生涯就此一辈子与那里产生了精...
韩少功先生的《马桥词典》很有一段时间让人颇具欲说还休的意味:倒不一定是因为什么所谓的“敏感”,或者是面对“语言神话”的茫然——前者曾经的沸沸扬扬显然言说的价值不大,从借鉴的意义说,所有的现代后现代的西方概念之横移比之...
作家是一批以语言为生的人;同时,作家又时常沉醉于经验和意象之中。换言之,文 学往往是语言符号与经验具象的交汇场域。然而,韩少功的《暗示》流露了一种焦虑甚 至恐惧:人们深陷语言以及各种符号体系犹如深陷某种神秘的迷魂阵...
汉语眼下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外来语、民间语以及古汉语这三大块资源,在白话文运动以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包括文言文的资源是否需要走出冷宫从而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些都是问题。眼下,电视、广播、手机、因特网、报刊图书,...
赵瑜 我第一次和韩少功见面,是吃饭,过年时的团圆饭,他和想象中的一样,随和。他也和照片中的人一样,微笑着。他是一个不会让别人感觉到他是韩少功的人。他不刻意,但暗含锋利。没过多久,又一次见面,是去春游。跟随他的...
著名作家韩少功的《山南水北》(作家出版社)尽管已不是什么新作,但于我却是常读常新,每读一次都有一份感触。前年第一次读《山南水北》,不禁被他笔下的乡情乡景所感染,看着随书一同发表的有关乡野生活的照片,心中顿时涌起...
人大多数不能按自己的设想走完一生。昨日的脚印零落成心间飘忽不定的印痕。经验与理智迎合人们寻求确定性的冲动,像梳子一样将凌乱的过去梳理得宛如某种发型般的明晰有序,呈现出整体的面貌,合乎一种必然的逻辑。人的回忆视角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