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读白先勇《邻舍的南瓜》时,才知道白先生不仅有过聂华苓、三毛等才女邻居,还曾有过另一个才女芳邻笔名荆棘——本名朱立立,居然与我重名,一字不差!我想,若哪天有了荆棘的作品集,我会写一篇“朱立立评朱立立”的文章,想必是一桩有趣的事。 最近...
加缪言:“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无非是了解这座城市里的人怎样活着,怎样相爱,又怎样死去。 ”或许我们可以对这句话做个补充,如果你了解这座城市的信仰,关于他们尊奉的神灵,在困苦尘世中疗伤的方法,寄寓希望的载体,若认真倾听这些,就能与它获得内心共通...
陈芳明(1947.6.10 - ) 当代台湾文学研究学者、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专任教授,“施敏辉”是他众多笔名中的一个,作品有《台湾新文学史》、《掌中地图》、《昨夜雪深几许》等。 记者_黄修毅台北报道插图_李晓倩 从木栅山中的...
一九四九年之后,从整个华语华文的发展史来看,台湾的语文发展是个有趣的特例。语言学家周有光在《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一文中,对中华语文在二十世纪的变化,做了扼要而全面的总结: 20世纪,华语和华文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化。语言从方言到国语,文体从...
“台湾是常为人忽略的复杂的‘文本’,因此,认真地从文学作品去‘解读’台湾,真正了解她的心态和想像的复杂性,似乎比‘解放’台湾更为现实。……对我而言,了解台湾的丰富生活,只有通过已然成为‘文字’或‘作品’的文本,我必须借助这样的‘文本’,才能...
论文提要:柏杨的「酱缸」概念,以它的符征﹝signifier﹞指具体的酱缸形象﹝酱汁的容易保藏,经久不坏,及其发酵生霉酱味﹞,而其符指﹝signified﹞则指涉了两个心理概念:一是「儒家道统」﹝道德与政治双重威权结...
一. 記得 這一條是妳 記得 這一條是我 我是很清楚的 燈光下 掌心 曾經輾過 深刻的印痕 在此交會 在彼分離 掌上 縷縷深鏤 掌上 線線飛揚 豪情是一揮就的潑墨 可以容下 蒼蒼 天 涯 (1977年作品〈掌紋〉末段...
一、林燿德現象與他的「後現代計畫」 二、 台灣文學史「世代交替」的斷裂與延續 三、 《時間龍》中虛擬的後設文學史政治戰場 四、 暴力書寫流露之施虐與壓抑 五、 結語:「橫斬」之後 引用書目 近年來,談論台灣文學或是文化的主體性問題時,時常出...
一九九六年元月,燿德突然過世,得年三十四歲。這位從年輕時代就崛起台灣文壇的才子,以青壯之年告別他的書寫,既令文壇驚愕,也叫識者神傷。燿德的才華橫溢,從高中階段踏入文壇開始,就展現了他橫跨書寫領域的雄心壯志和經營長才。...
大约半年前,当我的《台北人》研析论文在《书评书目》杂志上连续刊载的时候,编者隐地先生一日来信,谈起读者对我这一系列论文的反应和感想。他说,读者一般都认为我评论得极有道理,也都承认《台北人》确实是一部难得的文学佳作,问...
在台湾,尽管各种文学奖也以小说为大项,奖金最高,但不论作品的质与量,直面现实的散文才是大宗,写作与阅读人口遍及各年龄层,而且行之有年。 上世纪80年代,余光中曾以年龄与风格将台湾30年来的散文创作者分为四代,梁实秋、琦君、张晓风,分别是前三...
《艺术家的美学》是作者应台湾大学邀请作的一系列关于文学、戏剧、美学讲座的第四讲。第一讲为《作家的位置》,第二讲《小说的艺术》,第三讲《戏剧的可能》。作者当时身体尚未康复,不便远行,用录像的方式演讲,现经作者本人修订整理成文,予以发表。 这里...
纪弦,台湾现代诗的鼻祖,近日以百岁高龄在加州离世,也为台湾诗坛的现代主义运动画上了句点。 纪弦早年学的是西方美术,造就了他一生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崇尚。上世纪30年代初,他以“路易士”的笔名活跃于上海,出版了第一本诗...
现代文学史上的人物一个一个地走了,昨日,101岁的诗人纪弦在美国逝世,永别了他的诗歌和他的读者。 生于1913年的纪弦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祖籍陕西,生于河北。上世纪30年代就诗名远播。1948年去了台湾,1976年...
与几位诗歌界朋友茶叙,谈及去世不久的著名现代派诗人纪弦。一位朋友竟说:“纪弦活了一○一年,是寿星,但没有写过什么诗,算什么著名诗人?”这位朋友已人到中年并已在诗坛上小有名气,却如此无知,令我惊愕。 显然,他没有读过纪...
童话是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的一种文体。自祖母的枕边故事,到作家的专业创作,童话以其浓郁的幻想和夸张的想象,感动和温暖着童稚的生命。这份来自童年的光将会在未来的生命中闪闪发亮。优秀的童话往往具备这样的潜质。“台湾童话列车”正是一套具有这种潜...
近日,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集《细数那些叫思念的羊》由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最新散文典藏版一问世就深深地吸引着我要去阅读它,就好像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终于见...
《杨德昌》,[美]约翰·安德森著,侯戈飏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38.00元 作为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杨德昌是一位善于描绘台湾人精神状态的肖像画师,他颇为西化的世界观令他在台湾文化界独树一帜。 然而,国内有关杨...
重出江湖的资深小说家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对于台湾的文学创作,即不断有渐趋轻薄短小、甚至文学凋零之议论,但顽强的文学创作之魂,到底从新世纪以降至今,在老中青各个世代的精神香火传承下,共同合力营造着台湾小说的另番风貌。因此,在小说创作...
大陆从事台湾文学研究的人,多数是文学史家或批评家,他们凭借宏阔的史观与敏锐的感知力为台湾文学研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显见的是,台湾与大陆的文学流向是稍有不同的。当20世纪90年代大陆文学正为书写对象刻意寻求意义的时候,独与统、蓝与绿、左与右...
我一直想写一写台湾老兵的乡愁、乡情、乡恋,但是苦于没有机会。正因为有这层缘由,我一看到于秀写的《滔滔不归:我在台湾40年》,就被吸引住了。一口气读下来,真实生动,如同走进了这些老兵中间。 我为什么对台湾老兵的命运如此关切?这与我的经历不无关...
稍微上了点年纪的大陆读者一定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女诗人席慕蓉在大陆掀起的阅读狂潮,在她的那些优美的诗句里,除了爱情,最能打动读者的就是她那淡淡的而又略带忧伤的乡愁。她虽然出生在大陆的重庆,但她的那些诗句诞生时,她还从来没有到过她那给她...
《台湾文坛的“实况广播”》是我即将在台湾出版的书中评王鼎钧 《文学江湖》 的一篇文章题目。借它做书名,是想说明复杂丰富的台湾文学有许多“实况”需要大家去了解; 台湾作家前赴后继的创作勇气、毅力和实绩,其中也必有可“广播”宣传与研究之处。在互...
台湾名士蒋勋,是两岸屈指可数的能够贯通于文学、美学、绘画等领域,并有公众影响力的大家。蒋勋的新书《少年台湾》,带领人们寻觅心灵深处的台湾,读起来自然而又真挚。 在《少年台湾》里,蒋勋用十多年的时间,走遍台湾的角角落落,写下了一系列关于台湾的...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新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而又独具风貌的支流,台湾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台湾的体现和延伸。二十世纪初,同在封建思想压抑和摧残下的台湾小说,和大陆一样,也是以“咆哮”和“呐喊”的声...
近日,方忠的《多元文化与台湾当代文学》,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一本以文化为展开视角的学术论著,方忠和他的研究团队关注的重点在于文化如何作用于中国文学中的特殊区域(台湾)和特定时段(当代文学)并在其中留下印迹...
纪实文学的繁荣是世界文学发展的新潮流。在这新潮流中,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出现了一股引人注目的“ 报告文学热”。大陆的报告文学创作复苏繁荣,始于十年“ 文革” 的终结,而台湾创作的兴盛也在七十年代中期。作为同一文体...
贺淑玮在评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时认为:2011年是台湾文学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台湾作家交出了傲人的成绩:一份绝对可以昂然挺立的漂亮书单。台湾“特有种”小说 获得“开卷好书奖”的台湾本地作家小说创...
壹、前言 有一則傳說是這樣的,在繆斯的鼻息日趨微弱,甚至瀕臨死亡之際,只有校園裡還有一些稀有的部落仍奮力維持著他們自己的一方祭壇,以便在冰封的現實世界中圈起一堆足以取暖的火,在歌頌繆斯的曲調中做著他們波西米亞的夢...
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人吧,比如我自己,也是一个拥有一定知识的人。但在作者李怀宇看来,“知识人”的概念却不那么简单。就《知识人》这本...
对宝岛台湾的认识,以前是从柏杨、李敖、琼瑶、龙应台等人的文字中得来的,这种认识穿插着血浓于水的记忆。在学者李怀宇的《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一书中,我们则会看到台湾的知识人,今天在思考什么,求索什么。这本书是台...
大陆和台湾:互相阅读 ——去年九月在台湾的讲演 李敬泽 “你要干什么?” 这样一句话,由我说出来和由在座的某位台湾朋友说出来,是一样的,也是不一样的...
台湾诗歌发展的突破与自律 ——成长中台湾现代诗的特色 向明 (为六月廿六日,北京大学与北京首都师大两新诗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之「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主题「中国新世纪的回顾与反...
天空蓝得像葬礼 天已蓝得欢畅 蓝得像穷孩子的心 天空是少女的发夹 蓝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上 那是紫罗兰的蓝 蓝得像手指跳跃,像多年难忘的时光 像僻野墙根处一种无名的呼吸 天空蓝得让妈妈一展笑颜 ——大地的芳心萌动 这是我...
一首歌诗可不可以是秋原上的一支芒花 一首歌诗可不可以是早春的一滴清露 一首歌诗可不可以是母亲温暖的子宫 一首歌诗可不可以是黑夜中召唤的爱 一首歌诗可不可以是灵魂休憩的一方天地 一首歌诗可不可以是一座桥、一条道路 一首...
从台北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研究所任教的王德威教授每隔一阵子,就会带来新的关于台湾文学的思索与行动,对着故乡的朋友与读者喊话。不管你同不同意、欣不欣赏他一贯地广阔的「华文文学」视野下的论述,我认为,比较...
一九八四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特设“作家专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编者导言:经由联副,木心在国内文坛一出现,即以迥然绝尘、拒斥流俗的风格,引起广大读者强烈注目,人人争问:“木心是谁?”为这一阵袭来的...
“台湾六十年代”主持人的话: 无声处听风雷——台湾1960年代的青年与文学 李娜“六十年代对我们心智的影响有多深?”——在1960年代度过懵懂、求索的青春岁月的吕正惠先生这么说时,心情一定不轻松...
一 二十世纪中叶,以女性作家特有的同情、爱、坚忍、与包容的品性来着重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苦闷、哀怨、彷徨、抗争,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富有特色的女性文学已逐渐“占领”了台湾文坛,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崭露的新女...
1999年春季,台湾多个团体参与评选的“台湾文学经典30部”揭晓,为我们审视台湾文学精神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次“台湾文学经典”的评选是由王德威等7 名专家学者组成评选小组,提出150本参考书单,寄发给91 位...
一 当代欧美,“后工业社会的诞生”,其现实空间的兼容营筑,促生了“后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学”的思潮。伴随同性恋者争取权利的运动,在艺术的殿堂里,同性恋的文学艺术重被解构,在现实的创作中,它“支配...
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的台湾文学,一改前此“十年一波”的既有运动轨迹,进入多元并存发展的时期,其基本走向,是对既往写作模式的颠覆。原住民文学、后现代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同志文学-酷儿写作乃至自然写作、旅行文学、饮食文...
一、台湾文学研究概况 长期以来,由于台湾与大陆相互隔离,台湾文学对大陆人民还是个陌生的领域。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统一、台湾回归祖国的正确方针,打开了大陆和台湾思想和文...
1987年台湾进入“民主时代”。事实上,政治、文化乃至伦理道德戒律的全面松动,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1980年代之初,文学书写已开始突破禁区,挖掘“威权时代”曾被压抑或遗忘的历史。这其中,发生于1947年的“二...
《中文摘要》 台湾文坛进入九○年代之后,传出一波波「文学已死」的声音,形成文坛热门话题。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文学的传播在多元化的台湾社会中依旧进行着,但多元化似乎已使得文学的生命萎弱了,这是文 学的无用?或是文...
一 胡兰成与三三派作家 胡兰成(1908-1981)作为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对其文学思想曾发生过不少影响,若要一窥张爱铃文学创造的奥秘,胡兰成《今生今世》中的〈民国女子〉应是最重要的文献。至于张胡两人的一段情缘,...
说到“乡土文学”,有趣的是:一般所称“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如黄春明和王祯和等,都不同意将他们的文学称为“乡土文学”。中国新文学在台湾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经过60年代晚期以前的“西化”时代,在70年的前夕和70年代初年...
一、当代台湾的主要文化思潮 1949年国民党败退时将其政治机器整套搬到了台湾,台湾成了原有“国统区”社会的延续;除了左翼思想文化受到更严格的禁绝外,国统区固有的社会文化思潮则在台湾延续和发展着。20世纪70年代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