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是夏衍先生著名的报告文学,这篇文章之所以至今读之仍令人震撼,是与夏衍先生对互补手法的熟练运用分不开的。 一、行文结构上的互补 《包身工》是一篇内容非常...
夏衍自一九三五年开始戏剧创作, 据查现有资料, 共创作、翻泽、合作剧作近三十部。这些作品在革命戏剧运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夏衍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话剧史上...
分析夏衍30年代的电影剧作有必要简述一下夏衍进入电影界前的个人经历以及描摹一下他投身电影艺术时中国电影界的状况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夏衍电影剧作之所以呈现如此特色的必...
夏衍戏剧创作的人文意识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 即传统文人的“济世、救世” 的思想1048577; 一是来自于五四的传统, 即西方人文主义的个...
夏衍抗战剧作存在的价值正突出地表现在其强烈的时代性。这又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他几乎所有的抗战剧作都具有十分明确的创作动机。他之所以要创作这些戏剧作品...
在电影中,导演可以根据需要删除中间过程,使动作在时、空上高度集中。“这种时间集中的方法,也就是删去不必要的中间过程而使动作紧凑起来的手法,在话剧中也有,不过形式...
左翼电影之旅 在三十年代活跃的左翼电影时期,夏衍的创作探索和尝试具有代表性。在这一时期夏衍共创作了《狂流》、《春蚕》、《上海的24小时》三部影片。 1933年3...
世纪的夏衍,世纪的坐标。与20世纪中国几近同龄的夏衍,在文学、话剧、电影、翻译、新闻以及文艺评论等领域所作的杰出贡献已成为今人的宝贵财富。阅读他在不同时代写作的各类文章,真挚的情感、深沉的思想、质朴的风格充盈于文本,并未因时代的远离、生命的...
无论是在夏衍的电影剧本中还是戏剧剧本中,上海几乎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梦魇般缠绕在作品之中。“上海”是夏衍剧作审美的载体,上海语境是夏衍的一个重要审美特色。...
夏衍 (1900-1995),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
中国电影的历史是时代变迁造就的阶段递进的历史,与艺术的演进和时代人心的起伏息息相关。在形成中国民族电影传统的轨迹中,在追寻中国电影重要阶段的标志性作品中,夏衍电影创作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存在。本文正是从梳理中国电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