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才情,照映古今,然词沓意尽,调俗气靡,于诗家远微深厚之境,有间未达。其写怀学渊明之闲适,则一高玄,按香山《题浔阳楼》称渊明曰:“文思高玄”。一琐直,形而见绌矣。其写实比少陵之真质,则一沈挚,一铺张,况而自下矣。故余尝谓:香山作诗,欲使老...
白居易所创造的诗歌在当时社会,无论是衣冠士子,还是闾阎下俚,无论是京都,还是乡下,无论是妇女,还是儿童,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传,甚至流传到国外,这不是偶然的。...
《长恨歌》是白居易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在当时及对后世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好友陈鸿感白之《长恨歌》,作传奇《长恨歌传》,与《...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七言长篇叙事诗是最成功的一个部分,唐宣宗评价白居易的诗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本文从分析《长恨歌》中或详或略的描写入手,探讨诗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杰作。作者以高超的技艺,创造了一个极富魅力、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从而使此诗成为超越前贤,雄视古今的千古第一音乐诗。与弹奏琵琶曲的描写相比,女主角出场的描写虽比较简单,...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新乐府”。2、学习诗前“小序”。3、理解大意,领会主旨。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已抄写)学生齐诵《忆江南》词三首。2、板书:琵琶行(并序)白居易3、听写,检查预习。4、板书对联:唐代论诗人,李...
多少次满怀虔诚,在心里洁炉焚香,捧读这部千年经典名篇,然后戴上语文老师标志的老花镜去文中探宝:最绝妙的地方莫过于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开始之后的一段琵琶弹奏描写——这也是多少年来“大家”的共识。每读到...
一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三十五岁,在周县任县尉。一次,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到唐玄宗、杨贵妃的事,都感叹于此。深于诗,多于情的白居易,便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长于史的陈鸿创作了《长恨歌传》。这...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创造的“蓬莱仙境”,突破了此前所有关涉这一神秘之地的作品所泛泛使用的意义而别具独特、鲜明的艺术魅力。从文本的情节结构看,“蓬莱仙境”极大地拓展、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从而形成了诗章离奇曲折的...
白居易给人的感觉是平和安适的,实际上其心态内部充满了矛盾。其矛盾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乐“生”与忧“死”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白居易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关注与其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的矛盾;二、重视享受与道德的...
屏,汉代的刘熙所撰《释名》中《释床帐》一文说:“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指出屏风为一种起着遮蔽作用的家具。富贵之家更喜欢使用屏风来装点居室。汉代桓宽在《盐铁论·散不足》中提到富者“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西京杂记...
【论文关键词】与元九书;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白居易是唐中叶著名诗人,他以提倡“新乐府”并掀起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而名噪一声,为后世诗歌的创作树立起一种典范。“新乐府”是对传统乐府诗歌的扬弃,继承了...
毛泽东在他的一生革命生涯中不仅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他的诗歌鉴赏也独步千秋。晚年的毛泽东读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感慨万千,他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下面注道:“江州司马,青山泪湿。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
是的,作为伟人名家的后裔,想超越祖先往往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那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等“神奇”。但是,继承了祖先的何种传统、何种风范却是后裔们可以学习选择的。“我最擅长勾引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说食色,性也。我...
“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的《〈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因琵琶以托兴”(明人周敬、周珽辑《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的大痛长恨的流吐倾泄。诗人“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清人史...
笔者在阅读2005《语文学刊》第二期时发现程小林先生在他的《关于〈琵琶行〉论白居易的抑商思想》一文中明确地提以《琵琶行》体现了白居易的抑商思想,现在将其观点略述如下:在文章开篇即指出评论家长期以来认为白居易写作此诗...
白居易的《新乐府》早已被文学史肯定是一组好诗。且不论它是否在当时形成一场“新乐府运动”,就其对后世关涉国计民生内容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来看是有益的、积极的。其成就不容抹煞。可是何林天先生《从“新乐府”辨析看所谓“新乐府...
白居易的亲娘,原是他的姑表姐姐,有白氏撰写的三篇文章作证,摘要于下:一、《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写的是白居易的祖父,名锽,字上锺,祖母薛氏,长子季庾即白居易的父亲。上溯白居易的曾祖父名白温、高祖父名白志善,五代...
关于白居易父母的婚姻问题,李寿冈先生有文《白居易父母的畸形婚配》,认为“白季庾与他的岳母太原白氏是同父异母姐妹,季庾还要大两岁。这个颍川夫人,是白居易的母亲,也是他姑母的女儿,与白居易是姑表姐弟关系”,并将其定性为...
日本诗人大江匡房在评论平安朝(794-1192)汉文学时说:“我朝起于弘仁、承和,盛于贞观、延喜,中兴于承平、天历,再昌于长保、宽弘。”日本敕撰三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和《经国集》,即诞生于弘仁、承和年...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但今人颂读这首长诗时,大多只是在“抽象欣赏”而已,并不见得是李隆基、杨玉环的“知音”。冯友兰先生倡导过道德的“抽象继承”,我以为,文学上也应有“抽象欣赏”。“抽象欣赏”就是抽...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两颗巨星之后最辉煌的明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写下了数量上占唐代诗人第 一 位的二千八百多首诗,且其中不乏至今脸炙人口的名诗佳句,还因为他继承了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
北宋初期,白居易得到了诗人们的广泛认同,白诗风格也受到诗人们的群体仿效。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白居易的闲适放达契合了宋初文人的心性,白诗的平易浅切风格、以唱和为主的诗歌形式契合了宋初馆阁词臣的诗学趣味。而陶穀、徐铉、...
这些年来,学界常常提起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话题,这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一种纵向的观照视角,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文学史上的种种现象,进而发现并认识一些带有普遍性或规律性的问题。在看到袁枚诗歌与白居易诗歌创作...
一、前言:看见自我 本文探讨的是作者书写“看见自我”的视觉经验及其反思。写作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它指向作者对于自身存在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认知。自我意识的形成固然历经个人的学习积累,...
中国美学在中唐时期有一个转折,概括而言,即从外在现实向内在心理、从外物向内心的转折,这就是中国美学也是中国哲学中的内倾性。它的形成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中唐是封建历史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所以,它不仅是有唐一代之“中”,...
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写过一首题为《中隐》的诗。朝政紊乱,仕途险恶,迫使官员不得不考虑归隐以明哲保身。归隐也有不同的选择。有道是“大隐隐于闹市,小隐隐于山林”。白居易选择的是“中隐”,既不在朝廷做官...
安史之乱不仅意味着盛唐的结束,也意味着中国封建政治高峰期的结束,因此,中唐往往被称为“百代之中”。与此相应,士人心态在中唐时期也有一个转折,即从外在现实向内在心理、从外物向内心的转折。白居易可以说是这方面...
在唐代文学史上,白居易向以其诗风平易浅俗著称。毫无疑问,形成这种诗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如果从诗人与佛禅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探讨的话,可以看出它与当时风行海内的马祖道一洪州禅思想也是有一定关联的。众所周知,白居易一...
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多种早期抄本,前面都有序,而中国本土流传的《长恨歌》却没有序,这一情况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本文在中日学者《长恨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一些重要抄本和相关文献资料,对《长恨歌》与《长恨...
《长恨歌》一问世就风靡朝野、蜚声海外。在人们乐道李、杨爱情佳话的同时,古今有些学者却认为《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有乖史实,于是引经据典,辨伪求真,希冀还长生殿本来面目。一、由《长恨歌》中长生...
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重要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诗人,其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引》等,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其中《长恨歌》是史实与民间传说兼有,天上人间照应,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既有讽刺,又有叹惋同情。学界...
感伤成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一说,是较后的事,近年则逐渐增多。原因之一是爱情说与讽谕说巨大的分歧难以统一,关于杨贵妃逃脱的隐事说则“佐证不足”,因而有必要另辟溪径,寻找新的解释,尤其是超越《长恨歌》前、后两部...
《霓裳羽衣》又名《霓裳羽衣歌》、《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是唐代舞蹈艺术园地的一株奇葩,融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白居易在他的多首诗歌中表达了对此舞的喜爱之情:“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长恨歌》是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陌上桑》等民间叙事诗以后出现的第一篇作家个人的杰出创作,是放射着夺目光华的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传奇色彩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的“千古绝作”,一千多年来...
没有人怀疑《长恨歌》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内容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但一个尖锐存在却又长期没有被充分重视的现象是:此诗的重心不是写“爱”而是写“恨”,从直接层面来说,全诗的艺术感染力并不来自爱,而是来自恨,...
在中晚唐诗坛上真正称得上双峰并耸、凌轹其他的,是白居易与李商隐。二人交替发生的影响,从晚唐五代一直持续到清代,在北宋中叶以前甚至曾压倒杜甫。一白、李之交谊 商隐初次拜见居易,最有可能在大和三年四月至十一月间。...
比较《长恨歌》与《长生殿》可以发现:《长恨歌》后半部分有力突出了安史之乱的“悲苦”后果,《长生殿》则逐渐脱离安史之乱的影响而基本上以帝、妃感情的发展安排剧情。《长恨歌》后半部分描写的梦境和仙界并没有...
白居易元和元年(806)以唐玄宗、杨贵妃故事为题材创作的《长恨歌》,到2005年已经进入第1200个年头。《长恨歌》以婉丽多情的文本,从一个侧面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重大转折——甚至可能艺...
在汉文学中,给《枕草子》影响最大的首推白居易。作品中白居易诗文的引用随处可见,引用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既有原封不动的照搬,又有作者的精心加工,显示了作者的非凡汉学才能和过人智慧。清少纳言...
提要:以“十二街”作为咏诵都城的典型诗句,始于唐朝。“十二街”是实指长安城内的十二条街道吗?本文分析了唐朝长安城“街”的几个层次,解释了经常在诗文中出现的“十二街”、“六街”的具体所指及含义,街数、街制与城门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白居易 音乐 人情 政情 深情 论唱情 [论文摘要」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有两物相随,一是诗歌,一是音乐,白居易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突出的就是一个“情”字。白...
本文以白居易的诗歌《昭君怨》作为评述对象,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来探究诗歌中所蕴含的艺术特色,简要归纳出该诗反映现实、借史咏怀、情理并现等艺术特征。白居易 《昭君怨》 艺术特色 王昭...
本文以历史为线索,以事实为依据,运用较为周密的逻辑思维,旁征博引,认真对此,合理推断,终于在千百年的古纸堆中发现,古典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基石,现代文学是古典文学的延续。这一论证表达了清新而明确的文学观点,较充分...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向来被誉为唐诗之翘楚,世代传诵不绝,元明清时期,更被作为戏曲题材加以改编,并搬上舞台。而“琵琶”这一中心道具在《琵琶行》的戏曲改编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由于每部剧作的...
【论文关键词】韩愈白居易李贺摹写声音之文自成一家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我国古代描绘音乐的三朵奇葩。三首诗既有音乐本身描写,又有音乐效果之描写,有的两者得兼...
【论文关键字】白居易 长恨歌 主题 风情 感伤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持爱情说: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肯定白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
白居易 《策林》 礼乐文教观 白居易在《策林》中,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突出礼乐文教功能、加强文风世风建设的主张,即体旨达情、经世致用,斥异崇儒、禁释正心,礼乐相济、去饰重实,存正抑邪、厚生利人,文存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