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名家专栏]韩作荣评论集
文章数:26 浏览:1301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韩作荣评论集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评论家韩作荣专栏。汇集韩作荣撰写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现象阐析、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精神还乡的情感价值——序诗集《金家坝》
精神还乡的情…
我们用什么哺育诗歌——读李瑛诗歌有感
我们用什么哺…
灾难·现实感·诗性意义——2008年诗歌扫描
灾难·现实…
《现代新诗的结构》开创新诗疆域的启示
《现代新诗的…

《李瑛诗文总集》:李瑛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面对李瑛的50余部诗集、14卷诗文总集,以及新近出版的《七十年诗选》,我着实感到惊喜和敬佩。一位87岁的诗人,仍不断有新的艺术追求,思想日益深刻、情感日益深沉、艺术日益精湛,不能不说是奇迹。雷...

 ※ 崛起的山东诗群 (2013-9-13,219)

新时期乃至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诗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几十年之间,似乎走过了西方数百年之流变的探索和创造之路。这种变化与大量翻译和引进经典的美学专著与诗歌文本有着密切关系。诚然,整个世界精神的血液循环增强了中国新诗的生命力,曾经历了一场...

对一个年度的新诗进行洞察和恰切的概括,是艰难而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如同沙里淘金、深山采玉一样,即使是创造力颇为强劲的年代,出类拔萃的作品也不会太多。加上论者眼界与美学偏好的限制,纵然有偏好而无偏爱,也有挂一漏万、无法穷其所有的风险。而一个年...

 ※ 回眸:2011年中国新诗综述 (2012-2-18,1348)

以诗的敏感表现人生主题 ——2011年新诗综述 韩作荣 对于2011年的新诗,我没有什么新的看法。这一年诚然好诗不少,但并没有出现开一代诗风、具有颠覆性的艺术新质的作品;亦没有出现...

 ※ 孤独的探求者 (2012-2-18,1124)

认识古马已15年了。那是在天水诗会上,麦积山石窟的脚下。当时只记得他叫蔡强,一个不显山露水的写作者。他的诗,当时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古马引起我的关注,是近些年的事情。从2000年起,我为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年...

故乡,令人梦绕情牵、刻骨铭心,让诗人名“铁夫”者也身心柔软,血液和骨髓里都生发出让自己独自品尝的味道,甚至将故乡看成一种神性的永恒,具有宗教般的属性,血缘般的母性,依恋般的磁性。于是,这个位于大巴山南麓,面对...


 ※ 期待“伟大的读者” (2012-2-10,778)

近读张曙光的《作品讨论会》,忍不住会心一笑。诗写的是一位漂亮女士的新书研讨会——“那些男人们,有的很老了,却依旧充满着/激情,把一束束鲜花掷在了她的脚下/她大方而得体,保持着必要的谦逊/满足中稍稍带点厌倦。哦,她真...

 ※ 2009年诗歌扫描 (2010-3-9,764)

诗是一种追忆。即使是写刚刚发生的事情与心态,在诗中也是过去的事情了。那大抵是撕心裂肺、无法忘却的事物,在偶然的状态下启迪了心智而形成的诗行。自然,那是独到的感受与发现、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是对自然、社会、人生深入的洞...

对于诗人和想深入理解西方现代诗的读者而言,德国最杰出的罗曼语语文学学者胡戈·弗里德里希的《现代新诗的结构》是值得一读的书。其重要性在于——由于这本“小书”的出现,颠覆并瓦解了多个“主义”的“权威”,对法国19...

对于2011年的新诗,我没有什么新的看法。这一年诚然好诗不少,但并没有出现开一代诗风、具有颠覆性的艺术新质的作品;亦没有出现改变诗歌史的大诗、巨作,或引领诗歌百年潮头的作品。新诗仍旧在探求、努力中成熟和发展着。虽然...

诗是一种追忆。即使是写刚刚发生的事情与心态,在诗中也是过去的事情了。那大抵是撕心裂肺、无法忘却的事物,在偶然的状态下启迪了心智而形成的诗行。自然,那是独到的感受与发现、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是对自然、社会、人生深入的洞...

收到史光柱的诗集《寸爱》的时候,我的心便有了一种沉重感。因为我知道这是那个在战场上点燃了血性的气焰,在空气撕裂,火光冲天,“分不清谁化作灰尘/谁走进烈火中永生”,第四次用伤口与前仆后继对话“把挖走的眼球/塞回眼眶”...


 ※ 阅读与倾听 (2011-12-22,726)

彝族歌唱家姚林辉的散文集《踏歌远行》是一本集散文、歌词、曲谱合为一体的著作,并在书后附有姚林辉自己作词、谱曲并演唱的碟片。就这部著作而言,其本身便打破了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的界限,亦打破了文学与音乐的界限,让阅读的眼...

 ※ 这就是岁月 (2011-12-22,836)

《河流穿过历史》是李瑛先生写于新时期的诗歌选集,也是他的第五十五本著作。纵然先生有近七十年的写作史,但能出版如此多的作品,恐怕在中外诗歌史中也是罕见的,这足见其写作的勤奋和永不枯竭的创造力。作为后辈、曾经的部队...

 ※ 冀东平原风俗画 (2011-12-22,664)

《故乡冷暖》给我们的印象是,故乡的追忆,乡土情怀,冀东平原上小村的生活状态,风俗画和田园诗。作者平实的散文写作,继承了传统散文的优长,充满了泥土气息和真挚的情感,不是那种附庸风雅的写作,而是具有语言功力和扎实生活底...

 ※ 《人民文学》:始终与人民同行 (2011-12-10,2561)

关于韩作荣:著名诗人、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编审。1947年12月16日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一个城镇贫民的家庭。祖籍河北省丰润县人。1968年至1969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拖拉机修造厂...

 ※ 诗毕竟是诗 (2011-9-30,1277)

一 新世纪以来,新诗仍旧在诗固有的规律中成熟和发展着。经历20世纪整个世界精神的血液循环,中国百年的新诗史尽管错综复杂,有过不同向度的求索和探寻,甚至有过几近于灭绝的时日,但总的看来,虽然新诗的步履蹒跚不稳,但在...

 ※ 马新朝和他的诗 (2011-9-19,811)

和马新朝交往多年,他是我一提起河南就首先想到的朋友。在我的感觉里,任何城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名胜古迹、层楼广厦,也不是特产美食、山川河流,而是那里的几位有情有义、无话不谈的诗人朋友。因为诗的缘故,让一个城...


 ※ 透彻与精微——读徐红的短诗 (2009-3-5,1041)

韩作荣 诗是以少许胜多许的艺术,是粮食酿出的酒,蜜蜂酿成的蜜,因而诗不以庞大的体积见长,常以浓缩的方式呈现丰富的内涵,以质的转化与升华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心灵的沉醉。那些初涉写作者,以为会分行排列就能写出诗的人,实在...

“傻子”在常人眼里该是痴呆愚笨、缺心眼儿的人,与那些精灵鬼相比,是不受待见的被忽略者。可“傻子”常常因为过于专注的一心一意而成为痴人、呆子,或呈笨拙的大智若愚,却是惹人喜爱的真正的智者。或许,被写诗的人普遍看好的大...

 ※ 石油与诗的开采 (2010-12-6,1075)

犁痕是一位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规划设计、科技进步奖的高级工程师,是中国石油为数不多的油田地面工程高级专家之一。这样一个从事科学技术工程的人,理性强健、思想严谨抽象,注重概念、数字、推理以及工程规划实施的细微末节,很...

 ※ 语言与诗性意义 (2010-6-9,772)

一本诗集中的作品质量大体整齐,超过流行水准,并有不少的诗给人印象深刻,能让人记住,就是一部好诗了。《记忆中的云》就是这样的作品。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诗的痴迷,对经典广泛的涉猎,视野的宽阔,以及对诗形而上本质的探...

整个世界上,国力的增强,科技的飞跃发展,经济的增长和危机,信息的发达,电子传媒对人的生存的影响,以及不同产业和人的日常生活,现代人对能源的依赖是致命性的,可称之为社会的动脉。其中,尤以电能的作用最为显著。中国经济的...

2008年的中国,可称之为翻天覆地、大悲大喜、撼人心魄的一年。灾难、哀伤、悲悯、大爱之心,壮阔、自豪、愤怒、冷静、机遇、庄典……在撕心裂肺、庄重奋发、并与每个人的心灵与生存息息相关的背景和语境里,中国新诗也进入了...


 ☆ 诗歌:生活的质感与虚幻经验 (2008-4-18,4472)

对新诗创作成果的认知每每被遮蔽。所谓“遮蔽”,首先来自“诗处于低谷”的成见,甚至这已经成为不读诗的“高人雅士”的时髦。另一种遮蔽来自于媒体,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对“诗歌事件”进行炒作,和诗本身并没有关系。还有一种遮蔽...

25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1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