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名家专栏]施战军评论集
文章数:45 浏览:83838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施战军评论集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评论家施战军专栏。汇集施战军撰写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现象阐析、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关于文学批评的自问自答
关于文学批评…
真情的理路——读散文集《悦读澳门》
真情的理路—…
给阅读松绑
给阅读松绑

12月5日,游客在澳门威尼斯人购物中心内的水景区感受“贡多拉”游船的悠哉乐趣。赏历史文化,逛古朴小街,品传统小吃——静下心来感受澳门,不禁发现,在喧闹旅游业的背后,慢生活其实更适合用来形容澳门。 新华社记者 秦晴摄 在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之...

 ※ 努力促进更多精品力作涌现 (2014-12-8,462)

《人民文学》杂志自65年前创刊伊始,始终秉持“人民性”的创作导向和办刊原则,因此方向明确,源泉不竭,活力澎湃。 如何担当起为人民而文学的使命?从办刊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抓原创精品,引导、发掘、承载和传播优秀作品,就是充满使命感...

“世相”,大致是指世间的形态。 “世相书”,是一个小说书系,是对世间形态的文学书写。 它的功能首先不在于为世界下定义、为生活立规则,更不在于浅薄地给世道说情、直接地给百姓评理,而是将繁复的世间万象以小说的多样视角写给世间的人们。 也就是说,...

近年来,文学艺术领域里对现代正史题材的热衷几乎可以跟建国后十七年时遥相对应。完全可以说,现代正史叙事的两个高潮期,便是“十七年”和90年代以来这近20年。 我们知道,“三红一创、青山保林”这些已成当代文学经典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这一类题材,...

爱感之书 有那么一种书,在滋味淡然的时日,展开在面前,直如启开了百年陈酿,闻一闻便会有微醺之意。恍兮惚兮间万事万物仿佛示意着一份“神的昵近”。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就是这样的书。多年来,译介者循着作者的意图...

《我是我的神》是一部令人感奋的长篇小说,一些对近年长篇小说整体质量抱有失望不满之意的人,应该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有所慰安了。在长篇小说序列中,我们有足够的战争题材小说、军事题材小说,以英雄传奇、敌败我胜为要素,宣喻战...


在“文学边缘化”的哀鸿之声甚嚣尘上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批评却是强劲有力地林立挺然,一批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出生的“青年批评家”活跃于热情匮乏的时代,卫护着文学的风度和尊严。这些人一方面传续着八十年代的前辈们在...

 ※ 起搏现代新人文的命脉 (2012-5-19,1629)

现在的文坛讲究名气。作为文学编辑,《花城》主编田瑛可谓声名显赫;可是作为作家,名气要和持续的作品数量、触电率尤其是肇事能力等外在因素发生密切关系,也就是要具备并维护文化消费的可能性,但未必就值得研究,在这方面,田瑛...

像哈金的《等待》和《战废品》一样,《南京安魂曲》(江苏文艺出版社)依然是憨厚的据实而述,质朴的照景而描,只是这一本长篇小说,既要活化乱世疯狂之极的史事,还得努力遏制精神和情感的崩溃,以故事的方式完成诉求,只能低语安...

 ※ [图]关于文学批评的自问自答 (2012-4-4,3029)

施战军,著名文学教育家,本刊顾问。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1966年生于吉林通榆。1988年至1992年任教于四平师院(现吉林师大)中文系。1994年年底至今任教于山东大学文学院。2007年9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博...

一关于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在新世纪,基本上属于老问题遇到了新情境。时间或者由时间承载着的历史,总有一些或明或暗的划痕,有的划痕适逢今天选择了开裂。新时期以来,八十年代的精英文学,出自适于“大写的人”和文学创造主体充...

一个广为人知的楷模,被一代代社会成员精神化了的公众形象,他的理念、言行长期作为正面价值标尺,人已故去五十年,但他晨阳般青春的脸庞仍为亿万人所熟悉。这就是雷锋。人们对他的了解和认识因为已经固定化而显得故事几乎完备,所以...


 ※ 柔曼的《教堂街》 (2012-3-9,953)

李汉平的《教堂街》是一部带有抒情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的长篇小说。通过街道、教堂、音乐、绘画、空气、月色、人物剪影甚至食物和衣着……叙述纯情的爱的存在,给人感觉特别新鲜。以诗的意境呈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格调,以散文...

 ※ 生命邪火与终极关切 (2012-2-1,1036)

看简明《佛痒痒》初稿的时候,被这书密集的力量感吓了一跳,后来听说是白描先生推荐的陕西作家的长篇小说,就觉得挺自然了,因为陕西作家有这样的特点不足为奇。一说到长篇小说,我们很自然就会提到陕西,自上世纪50年代后,中国...

让我们打量中国地图的边缘,不妨从西部看起,慢慢转向南、北、东,再延及及内陆的山高漠广、人口较少地带,这些地域多为少数民族居住区,经济、科技方面还欠发达,却尚存自然和神性的原始气息。这样的地域,也许比内陆蕴藏着更多的...

 ※ 份额焦虑与民族标识 (2008-9-1,1107)

现在翻开很多作家的简历就会看到“某某作品被翻译成英国、法国、西班牙等等多国语言”等话,以这种荣耀作为表征,正好体现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份额的焦虑 份额焦虑与民族标识 前些天参加了名为“华语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学教育的危机已经不是这几年才有的,只是在新世纪愈加显得峻急。早在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曾在“世纪观察·忧思中国语文教育”栏目下发表了邹静之、王丽、薛毅主要针对中小学语文教育进行批评的文章,曾...

必须看到,即便不在意干扰素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危机已经不可低估地显现。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文学批评自缚手脚,作对学院规约的自觉投抱,评价的机制性板结进而形成文体的学术化僵硬,越来越与文学现场的关系趋冷,导致了文...


 ※ 《活文学之魅》后记 (2008-11-4,1315)

我的职业是在高校教书,开的选修课中有一门和文学批评有关,每年学生们总会集中于这样的疑虑,有时直截了当有时拐弯抹角地问来问去:文学批评是不是文学创作的附庸或者干脆说批评家是不是为作家服务的?他们接着又追问:文学批评是...

把吴玄的小说放在一起读,感觉很是奇特,似乎有至少两个作家吴玄在。他的成名作是《玄白》,但是那个附体于叫刘白的很有点魏晋风度的作家身上,在尘世中可被肃然静观的吴玄一转身就不见了,也许再过若干时间他还会转悠回来;此后更...

 ※ 看,这一个“文学新人” (2009-6-25,1098)

所谓“文学新人”,在我的理解里,除了一般说来的年轻作者之外,还包含两重意思:首先是刚刚有一些作品被读者注意的作者,再就是以作品给现有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样貌和多种可能性的人。徐广慧的名字出现在文学期刊中,让我再次认识到...

 ※ 水浒·酒家·世情 (2011-12-26,1119)

透过《水浒的酒店》,看到的是厚实的研究功底和不强人所难的方法论,也会看到一种学术态度和行文风度。这本研究著作,与王彬此前的《红楼梦叙事》及其散文集《旧时明月》一起有着共性,便是都蕴含着值得赞赏的人文情趣。读《水...

●当前文学批评面对着一个新的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学术环境,这个环境正是由大学构成。人文学科整体面临着伪学术批量大生产的可怖情景。人文学者向来赞赏的“板凳要坐十年冷”,在优等生存的竞争面前,成为不折不扣的傻瓜行为。关...

 ※ 文学的份额和民族标识 (2012-1-1,1088)

参加了一次“华语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讨会,深受触动,这题中之义与言外之意都令人感慨系之。这里触及了一个很有现实针对性的话题,这就是关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份额的焦虑。我们到底已有多少份额?如何去挤占并扩大份额?我...


 ※ 小说“它自己” (2011-12-22,934)

作家和一个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隐形文本邂逅的情形,犹如一匹从荒沙中走来的红马一下子面对了广袤的草原。一定就像补丁遇到了紧皮手的故事,暗喜和庆幸中带着对天赐的感恩和对表达的自信。《末代紧皮手》的整体艺术成就之高,...

“蒙昧,无邪”。关于日本少女竹内多鹤在中国男人“二孩”心目中顽固的印象,严歌苓用了这两个词。民女的“蒙昧”,是相对于政治/国族战争的认识而言的;赤子般的“无邪”,是相对于命运/生活的感知而言的,两者重合在一起,便是...

 ※ 人文魅性与现代革命交缠的史诗 (2011-12-10,2304)

《圣天门口》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容量,尤其是从正面进入现代革命历史的勇气,着实令人惊奇和感佩。小说只从一个山口切入,却不仅有惊心动魄血雨腥风,而且又有风花雪月柔情似水,更使得曾被遮蔽的极为繁复的历史褶皱和极为丰盛的人文...

 ※ 论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生成 (2011-12-10,3765)

一 成长小说,虽然曾经得到过巴赫金等人的已成经典的解说,但从字面上看,似乎无须过度诠释,顾名思义,它就是叙写成长的小说,即记述人物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身心所经历和遭遇的小说。把成长小说理论进行固化的原教旨式的理解,...

 ※ 娱乐资讯时代的文学生态 (2011-12-10,1440)

我们现在的文坛已经不仅仅是以作家协会为文学创作主体支撑的那个小圈子了,它是企图卷入全民娱乐运动的一股力量的活动场域。文化在尚未从精神上有所规范的市场化的物质实践中,急匆匆地给我们的文学注射进了市场化的激素。有了一定...

 ※ 论中国式的乡村小说的生成 (2011-12-10,4450)

与乡村相关的小说,在称谓上是最为莫衷一是的了。根据互联网上最通行的搜索引擎“百度”在2010年5月19日的显示,按照相关网页数量可知这些提法的集中程度,依次有“乡村小说”(一千七百八十万条)、“乡土小说”(六百八十...


施战军 当前文学批评面对着一个新的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学术环境,这个环境由什么构成呢?这个环境由大学构成,现在批评家也在转移,说是由作协向学院转移,现在的学院评价体系深深影响了文学批评期刊的办刊方针。现在有一些特别有...

 ※ 哲贵:特异的小说视角 (2010-11-26,1647)

在近年来活跃的青年作家中,哲贵的创作个性非常鲜明,他的精进之路也是有迹可循的。2007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决不饶恕》,对“虚情假意”的人性力量作了空前的叙写,他这个时候的作品里面有一种内在的锐利。次年发表的...

 ※ 这一个世界有多深广 (2010-9-8,1985)

“小说,她来了”,我曾以这种情不自禁的欣喜语气,表达过我阅读肖勤的小说的感受和心情。我看到,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暖》、《云上》、《霜晨月》、《我叫玛丽莲》、《丹砂的味道》、《棉絮堆里的心事》……这些作品就像电站开...

 ※ 手艺本身就是人文 (2010-8-23,971)

《湘绣女》把主人公薛红月放在一个大的历史变革中展现,从民国时期到“文革”再到当代,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中叙事很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历史阶段。这部小说在这一方面有些地方处理得不错,比如“文革”期间红月的绣品就...

价值认知,历来是一个在哲学领域里的疑难问题。放在文学评价的维度上,尤其是“当代”并“文学”的范畴,则令人不免出言踌躇。物理时间带来的迷惘,使我只能说些没有多少把握的话,也只好把“价值认知”看作历史与情感的混合辨识,...

 ※ [图]给阅读松绑 (2010-5-5,1328)

《偿爱》是一本好读也开智的书,里面埋藏着诸多畅销书的元素:职场生活、穿越故事、网络交往和现实巧遇等等,重心在于浪漫的感情及其机缘,内核是人的善意和宽谅。所有的这一切,对阅读来说是个松绑的过程,而书中给我们提供的启...


一个趋于全面现代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民族的古老文化和城乡格局正在遭受着新经济时代的严重改写,尤其在21世纪,少数民族地域虽然也免不了受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其相对特异而持久的风俗、风景,以及那种史诗...

 ※ 范小青与当代世情小说 (2009-8-15,4214)

着眼日常,向往正常,写活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本真地浸润她的生活态度和对芸芸众生的理解。城与乡的路径没有抽象的磕绊,过去和现在的联结没有拧成疙瘩,她甚至对社会和人生哲学全无特意的凝眉苦索之状,而是本然地带出了...

 ※ 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 (2008-6-2,3091)

一、“城市性”的“乡土文学” 在城中,写乡土。这大概是一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一种创作传统。当我们面对“城市文学”这个似乎并不正宗的文学论题时,有必要析出作为现代以来文学史主线索之一的“乡土文学”被长期遮蔽的真相。...

 ※ 出现徐则臣,意味着…… (2006-4-4,1969)

2004年,确切地说,是2004年4月份,我猜想,大概会有一些跟我同样兴奋的读者,在为《啊,北京》和《花街》感慨再三之后,在心里嘁嘁喳喳议论这个徐则臣是谁。小说确实好:有点老到,那是“长成”了的小说家对世事沧桑的体...

在这近十余年里,中国文学长大成人的影像相当清晰。遥想那个叛逆的“个人化”时期,那些标志性作家就像撒娇任性的青少年一样,唯我独尊又牢骚满腹,姿态、语式和装扮都 在一个自以为本真的狭隘世界中奔闯招摇,但是在集体代言叙...

 ☆ 出神的周晓枫 (2006-3-24,2385)

周晓枫的散文是多面体,读出来的感觉仿佛多棱镜,每一篇都有某一面要凸出或者放大一些,比如《旧宫殿和指针》有对美的独到理解、对时间流逝和钟表停滞的参悟、对身陷迷宫的惶恐,更有“废弃”或者“珍藏”的生活在往事中得到提炼后...


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听得出音乐的调子……画家、文人、作曲家将零星的、凑巧发现的和谐联系起来,造成艺术上的完整性。——张爱玲《烬余录》 在1990年代以来的青年写作群落中,求变的...

 ※ 《化妆》的震撼力 (2004-3-19,1604)

在熟悉魏微的读者那里,尤其是喜欢长篇小说《流年》的朋友的心目中,魏微是以细腻、敏锐、质感丰盈的笔触表述温暖、感伤又有些失落的怀旧情韵取胜,在“70年代人”中显得极为出色的青年小说家。她的正常、健康,换句话就是不作怪...

44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1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