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名家专栏]张松建评论集
文章数:16 浏览:1085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张松建评论集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评论家张松建专栏。汇集张松建撰写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现象阐析、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奥登 奥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被公认为艾略特之后最重要的英语诗人。在云诡波谲的三十年代英国,他联袂刘易斯(Cecil Day Lewis,1904-1972)、麦克尼斯(...

重探吴兴华的文学世界,一种“另类的现代性”呼之欲出。吴氏持守一种“主体间性”和“双重视角”的原则,以审慎的美学理念和圆熟的语言实践,消解新诗主流论述中的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让传统与现代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展开交往...

 ※ 重绘现代主义的文化地图 (2006-11-5,3140)

史书美的《摩登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在2001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刊行。此书的前身是作者在1986-1992年游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师从胡志德和李欧梵教授攻读比较文学时的...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是法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以《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1857)和《巴黎的忧郁》(Le Spleen de...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的诗歌经由赵萝蕤、叶公超、温源宁、卞之琳、曹葆华等学者的译介,进入现代中国的文学视野,迄今已逾半个世纪。平心而论,中国的艾略特研究已经取得了...

引 言 从历史上看来,现代中国关于“抒情诗”、“叙事诗”、“戏剧诗”的文体意识是西方文学理论的跨文化运动的结果,而这三种诗体的地位和命运悬殊很大。1926年,朱光潜即已发现:“中国文学演化的痕迹有许多反乎常轨的地...


一中西语境中的“抒情主义”:概念探源与重新定义 在现代中国诗坛,从人们对于“抒情”的最初发现,到“抒情诗”写作蔚然成风,再到“抒情主义”跃升为主流话语,这个过程既符合逻辑也合乎历史。在工具变革与诗体解放发生后不久...

汪晖的《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是一部试图重新塑造鲁迅形象的著作。它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不再是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鲁迅的小说与思想,而是“在鲁迅小说世界的复杂的精神特征与鲁迅内心世界之间找到关联的纽带”...

四,廖伟棠:戏仿杜甫为哪般?经过跨越半个世纪(1941-1989)的的想象和重构,“杜甫”不断以新面目示人,也一再吁请人们对历史生活和当下境遇的互动,作进一步思索。然则,在另一个新千年莅临之下,既受制于冯至、杨...

三 西川:历史,介入生存现实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西川越来越显示出他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重要诗人。在一种普遍接受的诠释中,早期的西川诗歌,尊重传统作为写作的伟大源头,文本体积庞大而拙于细节的感受力,意象饱满、纯净、优...

二、杨牧:秋祭杜甫在异邦 我并不警觉,惟树林外 隐隐满地是江湖,呜呼杜公 当剑南邛南罢兵窥伺 公至夔州,居有顷 迁赤甲,襄西,东屯 还襄西,归夔。这是如何如何 飘荡的生涯。一千二百年以前…… 观公孙...

引 言 为自己立法的现代性不但是新诗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目标,也“历史地”构成了新诗评价的最重要的尺度和标准,而现代性与传统间的张力乃是新诗史上不断招致争议的热门话题之一,在诗歌写作与批评实践两方面均可作如是观。非常...


ⅲ、「普鲁夫洛克」:穆旦对「美学现代性」的确认 在现代汉诗史上,穆旦经历了一个传奇性的经典化过程。四十年代,王佐良、周珏良、李瑛、唐湜、少若、陈敬容对其有初步的推介[39] 。之后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光景中,穆旦沦为...

ⅱ、「古国的幽灵」:罗寄一与「寻求现代认同」 罗寄一(1920-2003),原名江瑞熙,祖籍安徽贵池,生于天津。一九四三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四十年代在桂林、重庆的《大公报?文艺》和昆明《文聚》上面发表过新诗...

四十年代的神州大地,风雨飘摇,百业荒驰。酷烈的战争,饥寒流离的考验,不仅危及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生存环境,也把重重阴霾投进世人的精神世界。除此以外,商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整个生命缩减变形的现象,以及在支离破碎的文化空间...

 ※ 史书美《摩登的诱惑》评介 (2010-6-13,4978)

史书美的《摩登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在2001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刊行。此书的前身是作者在1986-1992年游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师从胡志德和李欧梵教授攻读比较文学时的博...

16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1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