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随着西方消费大潮漫卷中国,在新的商品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如何看待美感,美感是否仍然是主体性概念的理论基石?美感与资本是什么关系?这些就是本文将要回答的问题。一、生活的艺术化与审美的资本化在讨论美感之前先谈两...
让生活成为艺术,把人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活动,以美学取代伦理学,以美育取代宗教,这一思想取向与社会实践在东西方都有源远流长的传统。近代以降,从尼采的“酒神精神”到福柯的“生存美学”,从佩特“以艺术的精神对待...
一句话概说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森( Roman Jakobson ,1891—1982)在20 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雅柯布森认为,“文...
一、张竞生、周作人的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 1924年,《晨报副镌》发表了一则启示,宣布'审美学社'在北京大学成立。它的宗旨是'注重'美的人生观','提倡各种'美的生活',使日常生活乃至社会组织的运作'以...
“为艺术而艺术”是19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文艺观念之一。因为它具有某种宗教色彩,在基督教没落之后一度成为某些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化精英的精神寄托与思想避难所。西方研究唯美主义的学者莱昂·柴就认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一部代表作 。这部诗剧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肉体崇拜,以及唯美主义当前即永久的时间观念,是英国文学中反对启蒙现代性的艺术作品。但是,莎乐美作为艺术形象以及《莎乐美》在中国上...
1980年代在中国文艺界兴起了一次美学大讨论。那时美学专题充斥于各种学术刊物,美学专著层出不穷,美学译著也是汗牛充栋。美学一时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显学。在美学争论中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审美经验的话语,即对主体...
冷战的结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全球化的进程。也使我们可以从这一全球化的角度理解西方与亚洲国家在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冲突。我们知道,上海在20世纪初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其繁荣程度可以和巴黎、伦敦、东京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