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名家专栏]张旭东评论集
文章数:28 浏览:1074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张旭东评论集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评论家张旭东专栏。汇集张旭东撰写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现象阐析、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社会风景的寓言:解读陈凯歌的《孩子王》
社会风景的寓…
 ※ 詹明信的文化理论与中国现实 (2012-11-22,602)

《文艺报》(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1日08:16 [今天的中国人已必须把自身问题当作文明本身的问题来思考:在我们的危机里包含着全人类的危机;在我们的未来里包含着全人类的未来!今天,当...

 ※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2010-3-11,987)

九十年代以来海内外知识界就中国的“后现代”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讨论,构成“新时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热点。本文无意对这场尚未充分展开的讨论和争论作任何总结。因篇幅所限,也不拟对“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这样的基本概念作详细的说明。在此,我...

 ※ “让鲁迅的文本自己说话” (2009-5-3,2314)

访谈时间:2008年9月13日纽约时间下午1时。 访谈地点: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 访谈人:张旭东,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教授;东亚研究系教授、系主任。中英文主要著作包括: Chinese Modernism in...

 ☆ 消逝的诗学 (2011-6-23,2715)

1980年代末,随着张艺谋和陈凯歌等导演凭借其电影(如1987年上映的《红高粱》和《孩子王》)纷纷获得国际大奖和评论界的赞誉,中国电影开始进入全球文化市场。张艺谋和陈凯歌属于1982年左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批电影...

韦伯在一系列政论文章里始终强调德国市民阶级的价值决断、政治责任感和行动能力,但在基本的历史判断上,是承认在资本主义时代,社会领域内在分化和分解是不可避免的,是承认理性化和法律的规范性的。在后面这个意义上,韦伯是一个...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的主要论点之一是,后现代说到底是'经济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经济'。在我看来,这是杰姆逊的后现代话语的认识论和政治核心。杰姆逊的后现代话语在他的主要著作《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


 ※ 施米特的挑战 (2006-3-20,3383)

作者简介:张旭东,1965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及东亚研究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讲座教授(兼职)。中文著作包括《幻想的秩序》(牛津大学出版...

一 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发重读《阿Q正传》,也意味着从作品出发对这个批评的框架作出说明。在鲁迅作品里,说《野草》是一部“现代派”作品大概不会招致激烈的反对,在风格、意象、气质等各个方面,鲁迅的散文诗带有鲜明的、...

2008: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 中国人在往前走的时候,没有救世主,只有通过前所未有的集体实践,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所谓的真理,无非是这种集体实践和集体智慧的阶段性总结和自我表达。《21世纪》:2008年...

(刘晗 译)现代主义及其来世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张艺谋已成为中国最为人认可的电影人,并在世界电影界树立了一个著名品牌。在声名鹊起之后,他的作品如今开创了一种中国电影艺术家所鲜能达到(或许谢晋除外)的路径,即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6月1日 记者:在《讲话》的引言部分,毛泽东谈到了“革命文艺”、“‘五四’以来的文化战线”等概念,并指出革命文艺应当服从于“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那么,如何在中国革命的整体历史脉络中...

 ※ 苍虬阁诗:不咏兴亡咏落花 (2011-12-17,709)

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号苍虬,自署耐寂、复志、焦庵,湖北蕲水人。是清民之际著名诗人,同光体诗人中重要角色,汪辟疆作《光宣诗坛点将录》,点为小李广花荣。后辈诗人程康(程千帆父)更说苍虬阁诗“抗手诗雄只...


 ※ 《花随人圣庵摭忆》珍本小记 (2011-12-17,819)

钱钟书《石语》一开头便记石遗老人的话云:“余早岁学为骈体文,不能工也,然已足伤诗古文之格矣,遂抛去不为。凡擅骈文者,其诗古文皆不工。余弟子黄秋岳,骈文集有清一代之大成,而散文不能成语,是其例也。”石遗老人这段话对其...

2008年6月16日 复旦大学光华西主楼1001 主持人:郜元宝 今天的题目是命题作文,但正好和我现在做的研究有关系。先交待一下背景:我本科虽然读的是中文系,但个人兴趣一直在批评理论。八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不...

问答部分 郜元宝(主持人):现在是3点20分,讲了一个半小时左右。不管大家感觉如何,我是作为学生来听的。因为这样的讲座实际上和中文系的关系不是太大。复旦中文系的学风是研究文学本身,但是实际上我们有理论专业,我们和...

对于周作人来说,散文世界是自由和个体性得以成形的象征性空间。因此,至少在理论上,将散文作为一个文类、文体和制度的同时,应该也是个体性的社会内涵和意识形态内涵得以冲破阻碍,形成一个表征秩序的过程。然而,正如我们在导...

今天的题目是命题作文,但正好和我现在做的研究有关系。先交待一下背景:我本科虽然读的是中文系,但个人兴趣一直在批评理论。80年代在北大读书时不守规矩惯了,到美国读博士,写博士论文前先写了本书(《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现代...

 ※ 王安忆、上海、“小文学” (2011-12-10,1440)

前几年我也在从事上海文化的研究,不过并不是现在所说的文化研究。比如我最近发表的两篇文章英文文章,都是围绕王安忆的作品来谈上海,确切地说,是谈上海想象的意识形态构造和历史构造。我对上海研究本身谈不上有太大的兴趣,我更...


 ※ 《长恨歌》:从小说到舞台 (2011-12-10,1513)

王安忆曾声明自己不是上海的代言人,但上海却注定要通过她的写作,在语言的世界里成形。如果多少年来,当人们凝视巴黎和伦敦,看到的并不是巴黎和伦敦,而是雨果、波德莱尔、和狄更斯笔下的巴黎和伦敦,那么今天,我们或许已不能不...

 ※ 上海故事 (2011-12-10,962)

去年夏天我在香港参加了一个香港上海城市比较文化讨论会。上海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和媒体里是一个热得发烫的话题,类似这样的会我已经开过好几次。李欧梵先生迟到,在电梯里就让人拉住问上海到底还有几年就要超过香港了。开电梯的工...

 ※ 中国价值的世界历史使命 (2010-3-12,1356)

中国价值是普遍价值的具体实践 首先应该挑明的是,今天提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价值”这个问题,就是要把“中国价值”放到“普世文明”的高度上和框架内来思考,把“中国价值”定义为当代中国人探索和创造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

《孩子王》——1987年陈凯歌在“第五代电影”的发祥地――西安电影制片厂执导的第三部影片,诞生于80年代“文化热”的全盛时期。它在北京的某些文化圈子里赢得了评论家的喝彩,但日渐大众化的电影文化市场却对它反响寥...

鲁迅杂文的量很大,全集大部分是杂文,鲁迅写作的主要样式是杂文,鲁迅形象的基本轮廓最后可以说是通过他的杂文写作确定下来的。要谈鲁迅杂文的整体和全貌还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今天我就谈谈我称之为“过渡期”的两三本杂文集,看...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第一版)于2005年5月出版,2006年年初即售罄。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要出第二版,编辑和作者都始料未及。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增加了一个“绪言”,以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论述线索...


 ※ 直面现实人生的文学精神 (2008-8-26,1291)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始终绕不开文学期刊这一块,因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报刊杂志的支撑和推动。正如有学者所言:“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是在书报出版划定的文化空间中生存和发展,除此...

在陈寅恪先生之前,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里面就说:“(读此书)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文字上虽颇相似,但现在看来,其实不同。陈先生文字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就是用了和别人不同的词句,却表达了“...

 ※ 陈寅恪:用序言表达独到见解 (2010-7-26,1533)

陈寅恪先生一生为他人作序共十四篇。陈先生学术以外的文字极少,仅《寒柳堂记梦稿》几篇而已,为他人作序,成为自己思想表达的方式。这些序引往往不严守本书而逸于书外,其所论荦荦大者,又无不与本书关合,既不离学术本身,又呈现...

27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1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
最新推荐文章
 ※ 消逝的诗学[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