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名家专栏]牛学智评论集
文章数:35 浏览:842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牛学智评论集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评论家牛学智专栏。汇集牛学智撰写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现象阐析、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文学研究文学性走弱——基于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文学研究文学…
文化的“关键”是什么?
文化的“关键…
重申一种值得珍视的文学感觉——读郭文斌短篇小说集《瑜伽》
重申一种值得…

“网络作家”中所谓“大神”级的人物,强烈地构成着这届会议的主要信息,乃至于方向。这个方向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合力促成,一是他们的所谓文学赚了大钱,二是他们的所谓“写作机制” ,成为了整个会议私下里交流的经验。 就这届青创会主体70后、 80后的...

 ※ 文艺批评需走出四种规定性 (2013-12-23,374)

近期接连读到几篇批评文艺批评的文章,大前提是说,目前的文艺批评很不好。小前提,总结一下,无非是讲,批评要有尊严,批评主体要把批评当做事业来干;批评家会上说批评如何不如人意,但会下仍是老一套,才不管他本人刚才还指责的那些不足呢,如此等等。 单...

 ※ [图]文化的“关键”是什么? (2013-9-25,532)

精神文化,也就是文化价值观,是所有文化中的核心,是一切文化的大脑。 在一个个名头十足,但事实上用处不大的文化项目上,真正滑落的是价值观的铸造工程。价值观的研究、表达、叙事,需要相对慢的时间,正是因为慢,它才与“项目”失之交臂。 文化产业“巨...

不久前,我有幸忝列宁夏文艺骨干队伍赴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为期7天的培训与学习。在7天紧锣密鼓的学习中,感觉很累,但收获很多;感觉理念上的冲突很明显,但冲突最终能化合为某种共识。因此,这次学习,留给我最深的记忆,便是面向困惑的坦诚,和身处挑战的...

 ※ 关于文学批评的尺度 (2013-5-24,581)

文学批评不能单是跟踪新作家新作品的“新闻报道”。既然是“批评”,也就并不是只讲“新事”,或对文学新信息、新现象的文学时评。它还有责任在既有文学史基础上“接着说”——只有在文学史基础上,进步了或者没进步,堕落了或者如何堕落的,才能说得清楚。更...

有位评界人士曾发文,题目以“失语”这样的中心词追问道,在最应该研究莫言的时候,批评家为什么不都来研究莫言?这位老兄的文末自然以自报家门收束,相当慨然地说,自己早在一九几几年就著文强调,莫言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云云。当然这个结尾是圈内人基本熟悉...


《瑜伽》,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瑜伽》这部短篇小说集共收短篇18篇,外加作者与姜广平的一个对话,有20万字左右。我依次读了《陪木子李到平凉》、《今夜我只想你》、《瑜伽》、《我们心中的雪》、《门》等,其他如《水随天去》、《开...

 ※ 在尘境中寻找真境 (2012-6-18,708)

当把“静”理解为一种心境时,我们在散文中寻找的不是散文写作,而是散文的世俗功能;只有把“静”当作一种情感,或当作一种对情感的体验,“静”才是散文话语本身,这种话语姑且称之为散文“元话语”。比如《守岁》中的《点灯时分》...

有些散文读后,给人某种人生观念的触动,这是以哲思话语为重的写作;有些散文读后,你至多只会想到“真情实感”,不言而喻,此类写作是对一般散文题材的重复;当然,还有一些,你也就不必认真读下去,因为散文中的认知并不高于读者的...

 ※ 一个可以当做主体论的问题 (2012-5-19,568)

惶恐地走上文学批评之路,冷暖自知。但近年,我深惧的是:该怎样言说文学(言说给谁听是另一回事)?对文学创作不足的批评包括对批评自身欠缺的反思,已经构成了某种显而易见的文学声音。但就是在那些很可能改变文学走向的批评话语...

 ※ 人文精神烛照下的主体性批评 (2012-5-19,1807)

李建军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崛起”,似乎有些异军突起的样子,多少有些令人讶异的性质。李建军的小说“病象研究”,从创作者、研究者、读者接受等多维角度,改变着人们日趋钝化的顺势的艺术感觉状况,顽强地反证着侧重于温吞水式...

 ※ 走向绝境的文学批评 (2012-5-19,950)

我的印象当中,在一次“西部文学笔会”上,李敬泽就石舒清的小说表达过一些观点,大意是说:石舒清的小说一步到了终极,往后还写什么。至于被点评的作家本人如何理解就不得而知。但我估计,在绝大多数作家心中,这话的理论影响与发...


 ※ 从文学创作缺失反观批评问题 (2007-12-15,971)

一、“曲高和寡”与虚妄承诺 无论是重新理解现实主义,还是注重“心灵叙事”(或“精神叙事”),无疑都是永远正确的。问题颇具滑稽的一面是,以小说创作为例,多数小说其实都是在“人性”和“现实问题”上下功夫的。比如底层文...

 ※ 李敬泽:能这样对待“底层”吗 (2007-12-15,1203)

在我的印象中,近年来有关文学“意义”的争论算得上是理论批评界的一个核心话题。当然不是“意义”有无的问题,争论的应该是文学何以有意义即文学何为?把这个命题稍作一些拆解,可能会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诉求:一是重新找寻文学...

对一段文学事实进行总结和回顾,其目的不外乎为以后的行为、实践留下宝贵的“教训”和“遗产”。也是为着能留下点经验、能继承点遗产的朴素愿望,我格外看重一些带有经验、体温的总结和回顾的文字;也同样是本着消除盲目的学习态度...

一 昂美仙是什么人?来自何方?这些可以不必知道,但你如果有幸听过《阿诗玛》这首歌曲,也就捎带着了解了《阿诗玛》的歌唱者——昂美仙,一个来自真正底层的云南少数民族女村长,至少我本人就是这样一个理解程序。这并不是我不喜欢...

 ※ 更新文艺批评话语 (2011-6-27,993)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严重存在把批评话语方式与批评思想混用的现象。而推进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发展,第一,需要生成这个时代的批评话语系统;第二,新的话语系统才会承载新的批评思想。不然,我们对批评的要求,就会因直奔就事论事的...

 ※ 寻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1-8-1,1296)

“文学研究”都到哪里去了?现在,把“文学研究”的范围缩小到“当代文学研究”,以2006至2011年6年来国家社科课题项目规划办公布的立项选题为根据,做一个社会学的统计,看看中国的“当代文学研究”都在研究什么。...


“底层叙事”应该是现实主义的一个极端化体现,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全部。如果不在这个层面上理解“底层叙事”,“底层叙事”它的伸张度就非常有限。也正因为比较极端,它可能直接地面对了并且只书写了还在为吃饱肚子奔忙的人群。于是...

几年前,一本西方学者的著作《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不胫而走。一时间,人们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文学研究”都到哪里去了?如果没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这看起来像是个伪问题。因为,...

 ※ 文学批评如何才有说服力 (2011-12-17,497)

从我个人的经验和良知出发,我认为目前文学批评普遍性地缺乏说服力,毫无批评者的体温,大概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批评主体整体性地失去了作品中和现实中都有的生活底色,这直接导致了批评与生活气息的断裂,批评就不再是一种激情的...

近年来,我集中精力细读了一批在当下颇有成就、也很有影响的批评家的批评论著、文章。该好好学习、细细品味的地方的确很多,不是一言半语能说得清楚,因为这些批评家的批评实践也基本代表了近二十来年当代中国文学的大致面目。他们...

“地域文化”的养成需要特定的地理地貌气质长期的滋养,我们经常看到的直观描述,如高原的豪放、粗犷,大碗大碗地喝酒、大块大块地朵颐夹生牛羊肉,女人的红脸蛋、粗壮的手指,那是是健康和美;又如草原的宽广、洒脱,那里的天空就...

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末那个被称为“众声喧哗”的文学年代开始,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就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的性情和气质。以经典作参照的比较视野、认真的文本细读、强烈的问题意识、一针见血的判断等等,显示出了李建军与众不同的批...


●要从整体上改变批评的柔弱状况,先有必要生成新的批评话语系统,少强调思想的前沿性——这里,如果先强调思想的“抢位战”,批评因没有必要的话语系统支撑,会很快堕落为别一形式的“工具论”。一 当前的中国文学批...

牛学智 ●有了技术层面的处理、打扮,任何题材的文学叙述其实都整合成了一种思维:“乡土”的旧模式。怎么说呢?简单一点,就是在“内心”这个牛鼻子的牵引下,写人物,只写信息封锁下的人物自身;写村庄,只写与世隔绝的村庄;...

 ※ 散文话语、流行价值与文化风向 (2009-11-26,1117)

牛学智 ●当下散文话语实验,不是“主义”少了,而是“主义”太多以至于创作实践变得太仓促太凌乱了。满眼尽是“新”,实际上这种“新”相对于变化更快的当下现实而言,恰好只掠去了现实的皮毛,而无暇深入到现实的内部。1...

牛学智 近读陈宏生《文坛真的如此污糟?——与彭学明先生商榷》一文,觉得也有话说说。陈宏生文章“商榷”的是彭学明发表在今年2月19日《文学报》的文章《当今文坛病相报告》(《羊城晚报》又以《坐诊文坛文人五种病毒》为题...

 ※ 消费主义背景下的文学精神 (2008-4-10,1016)

牛学智 在当下谈文学的精神性问题,准确地说就是谈文学精神的萎顿、匮乏和迷失。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当下文学一无是处,而是说文学在市场的巨大诱惑下,已经变成了所谓中产阶级的副产品,它为时尚鸣锣开道,它为消费主义增砖添瓦…...

受前几年一些批评家的影响,我对“游记散文”产生了某种难以名状的排斥心理,眼前不时会浮现出散文家们紧盯着旅游图的寒碜景象,神经质的“到此一游” 便是对那些散文的概括。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因旅游而散文,这散文肯定会太草率...


就像“重提”现实主义的文学语境一样,文学的理想主义,或文学的理想指向,今天之所以又成为了人们的由衷呼唤,眼见的现实是,文学丧失了理想的维度,文学写作者完全或者不完全却是自觉地沉陷在了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琐屑生活细节...

 ※ “80后”与马金莲 (2010-11-15,1474)

不管年龄代际对于严肃的文学研究有没有用、有多大用处,既然年龄代际已经成了衡估文学的时代性特征的一个参照,就一定有它合理的一面。比如论评“80后”的价值尺度就不可能适合于“十七年文学”,“新时期”初期的启蒙与新世纪之...

 ※ 邱新荣四卷本诗集琐谈 (2010-8-2,854)

十年前,我无意中翻阅过邱新荣的诗集《野风》,那时候,他的诗充满激情,价值观上似乎还没有更显眼之处。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当《青铜古谣》《脸谱幻影》《长歌短调》《晃动的风景》(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卷本一次性推出的时候,...

就我的目力所及,否定论文学批评即使饱受非议和误解,但它最终获得的强悍的说服力、高标准的审美原则以及坚实的价值基座,已经走出了一条虽不被大多数人公开认可,但无疑是充满力量的批评之路。吴炫的“否定主义文艺观”,李建军的...

 ※ 当前散文创作风向思考 (2009-11-19,1653)

当下散文创作实验,不是“主义”少了,而是“主义”太多,以致于创作实践变得太仓促太凌乱了。满眼尽是“新”,实际上这种“新”相对于变化更快的当下现实而言,恰好只掠去了现实的皮毛,而无暇深入到现实的内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

35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1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