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名家专栏]陈壁生评论集
文章数:30 浏览:1055 今日:2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陈壁生评论集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评论家陈壁生专栏。汇集陈壁生撰写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现象阐析、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鲁迅逝世七十周年祭
鲁迅逝世七十…

一 任何时代的思想构建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这一时代的人们的反思能力,以及在反思过程中挖掘思想、精神资源的深度。对于思想史意义上的当代中国——我这里指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因为在七十年代以前,思想史上留下来的是一个空荡荡的断层,只...

 ※ 不该忘却的遇罗克 (2006-11-6,1217)

从念小学开始,大凡有重要的表格要填写,每次都会有“出身”或者类似的一栏。我从小就被告知是要填上“贫农”的;事实上我的父亲是镇里的初中教师,母亲是家庭妇女,我于是似乎还不是根正苗红的“贫农”,但为什么要填上“贫农”,...

 ※ 倾听思想战场的号角 (2006-11-6,958)

思想史不是安放思想家灵牌的神社,而是思想战场高昂的号角,不是贴上各种“主义”标签的旧纸堆,而是业已直接进入当下思想争斗的资源和养料。我们不能无视前人的思想存在,并非因为我们已经超过前人,而把以前的思想、哲学视为僵死...

 ※ 万里孤忠,千秋一饭 (2006-11-6,1743)

一 我走过海丰县彭湃中学的正门,绕过那尊威严的彭湃铜像,穿过华丽的教学大楼,来到一片泥泞的烂草地上。灼热的白光照得心里发慌。沿着烂草地依稀的路痕走了几十米,一块长方形的石碑横在眼前,上书“一饭千秋”,抬头一望...

 ※ 故乡的游神与潮剧 (2006-11-6,964)

1 故乡是我灵魂中的一块圣地。我总不敢轻易去打开它,去看它在我的灵魂里的痕迹与印记。我今天的思想、精神状况,为人处事的方式,乃至审美趣味、是非观念,都源发于土地的馈赠,与土地上的亲人们的教导。尽管书本教给我很...

 ※ 庄子的“梦” (2006-11-5,2876)

“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建立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早期的中国哲学史写作,主要是以西方的哲学学科为框架,对中国经典文献进行裁剪。冯友兰在他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绪论”中开篇便说:“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


 ※ 方外与方内的挣扎 (2006-11-5,1483)

1 《世说新语·栖逸第十八》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

 ※ 《激变时代的精神探寻》自序 (2006-10-30,2154)

近数十年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的著作,引用最频繁的概念之一,要数雅斯贝尔斯的在《历史的起源和终结》中提出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观察到,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世界文明,建立了一个精神轴心。中国的孔子、老...

 ※ 席吕塞尔堡的韩加尔特 (2006-10-23,1355)

早在1927年,巴金先生就发愿要把被法国文豪法郎士称为“俄国革命的贞德”的薇拉·妃格念尔所写的《回忆录》译成中文。这本《狱中二十年》就是回忆录的第二卷。巴金以他特有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话:“实在这部书像火一样点...

 ※ 梁漱溟:儒生的一面镜子 (2006-10-23,1223)

梁漱溟的丰富 1918年11月7日,梁济要出门去彭诒孙家的时候,遇到儿子梁漱溟,这个时候,梁漱溟已经以一篇《究元决疑论》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印度哲学概论”、“儒学哲学”课程的老师。梁漱溟是来与父亲讨论关于欧...

 ※ 北大女生pk金庸是怎么回事儿 (2006-12-1,710)

大众文化的兴起,已经顺手把其它一切严肃的东西解构殆尽。在网上看到一个抢眼的标题,名曰《北大女生PK金庸,放言要革掉金庸们的武侠命》,以为要不是有高人横空出世,就是芙蓉姐姐国学辣妹之辈得偿所愿考上北大,点开来一看...

 ※ 知识分子的职责与责任 (2006-11-6,959)

几乎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不同的知识分子的标准形象,因此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也多种多样。然而在这些定义中有一种被较为广泛承认的知识分子特征就是,知识分子首先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甚至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这样的专业知识是知...


 ※ 民间化的表达 (2006-11-5,927)

一个词汇的出现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近几年在思想、学术文章中频频出现的“民间”正是如此。思想的传播依靠语言、词汇进行,正如声音的传播凭借空气得以实现。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创造一个词,叫...

 ※ 在民间形成一股良知的力量 (2006-11-3,877)

车尔尼雪夫斯基流放西伯利亚的途中,一个马车夫温情脉脉地对他说:“谁支持人民,谁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这我们知道。”在专制的社会里,只有民间的良知是一种正义的力量,是对思想者的一种无比温情的慰籍,这种情感上的理解是思...

 ※ 对“儒教中国”的理性反叛 (2006-11-3,1626)

儒家思想、儒教教条与儒教中国 任何一种思想,一旦国家化、政治化、世俗化——这一过程往往由权力者启动——便成为一个复杂的思想-社会体系。要对这样的体系进行客观的评价,便不能仅从思想本身进行评价,而应同时注意其社...

 ※ 庄子的人格理想 (2006-11-2,1960)

如果以西方哲学的解释模式与框架来看待中国哲学史上的庄子哲学,庄子的人格理想内容似乎并不见容于西方“哲学”这一学科的尺度标准。因此胡适之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这本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中谈到庄子哲学...

 ※ 2005:中国人文 (2006-10-30,4563)

一,这一年的人文概况 公元2005年,论干支为乙酉,属鸡。在这一年里,发轫于2004年的读经事件,及其带来的传统文化话语的复兴仍在继续之中,并且以人大国学院的成立、所谓“郑家栋事件”、作为政府行为的祭孔等事件...

 ※ 儒学“游魂”及其命运 (2006-10-23,1902)

一、儒家学说及其建制化 五四以来,自由主义者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更多的是采取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分道扬镳,针锋相对,五四领袖之一陈独秀直接地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


 ※ 谁是儒家真正的敌人 (2006-10-23,831)

一种思想,一旦摆脱了书卷的羁縻,降临于社会现实之中,成为生活原则、政治政策,便不免显出歧异的面貌来。于是为这种思想鼓吹的,并不见得便是信奉者,反抗这思想的人,有时恰恰是这种思想的知音。譬如魏晋时代。权力集团是喜欢儒...

 ※ 鲁迅是如何被败坏的 (2006-10-19,1140)

时下的中国,提到现代的“文化英雄”,鲁迅仍是多数人心目中的首选。这是一个非常奇异的文化现象。鲁迅在“文革”中被尊为半个“神”——有人说是“圣”,当这场运动被彻底否定之后,大大小小的“神”们纷纷从他们虚妄的神坛上跌落...

 ※ 回到鲁迅作品中去 (2006-10-19,1307)

1 记得有一次听钱理群先生的一个解读《野草》的讲座,面对台下近千名学生,钱先生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如果在场的同学中有五个听了我的讲座之后,对《野草》感兴趣并且去阅读原文,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而阅读鲁迅的时候...

 ※ [图]鲁迅逝世七十周年祭 (2006-10-19,814)

总有那样一些生命,他们或许一生永远失败,或许长久耽于绝望,他们生前并无正人君子的头衔,也没有决胜千里的战功,但是他们短促的生命,附丽了一种永恒的精神,这精神铭刻在古旧的书叶里,犹如火光深藏在石头间,当后来者的...

 ※ 2004:中国人文 (2006-3-21,2605)

2004年刚刚过去,我们应该如何为这一年定位?1998年自由主义学理公开言说,使1998年成为“自由主义言说年”,2003年一连串的民间维权活动及其初步可见的后果,使这一年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民间维权年”。而在200...

 ※ 读林贤治 (2006-2-15,1248)

真正的思想者,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异端。——林贤治《读顾准》 1 真正的阅读,是一场灵魂的洗礼。没有什么比麻木更令人痛苦,同时又更受人欢迎的了。麻木是灵魂的安慰剂与麻醉剂,是对大脑神经中枢的...


 ※ 旧瓶与新酒 (2006-2-15,1114)

中国古代哲学,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便奠定其基本格局,绵延至今。特别是汉武帝行大一统之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更成为历代钦定的国学。一元主义的文化专制与皇权至上的政治专制一里一表地结合,共同维护着中国古代历...

 ※ 思想与痛苦——从鲁迅到摩罗 (2006-2-15,1256)

英国哲学家笛卡儿有一句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这一观点赋予理性的思考以无上的神圣与威严使之成为“人”本身的存在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照我的理解,这里的“思想”表现着以“人”作为主体的自主精神和独立意识。正是这样的...

当下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研究状况,无论如何让人乐观不起来。且不说民国时期国学大师们的研究著作,仍然引领着当下的研究方向,就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西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亦为大陆学界所望尘莫及。近年肇始于刘清平先生的“...

2005年,于丹藉“国学热”的东风,在央视这个超级厨房里,用《家庭》、《知音》的操作方法,把阳春白雪的《论语》,熬成一锅心灵鸡汤,放到下里巴人的面前,让孔子戴上一副“知心姐姐”的面具,走到央视的前台。这对《论语》义...

 ※ 鲁迅、胡适及其角色定位 (2011-12-11,1548)

1 时间是检验一种思想是否深刻,一种精神是否伟大的试金石。任何认为的力量,对思想家的诬蔑、诽谤或者美化、扭曲,都无法掩住思想与精神的光华。时间的流水,必荡涤思想与精神之上的尘埃、光环,被湮没的必重新浮出水面,被蒙...

 ※ 两种学术独立观 (2006-1-18,890)

“学术”是知识精华的总称,只要人脱离野蛮、蒙昧的时代,学术便传承着文明的薪火、传播着文化与智慧,因此,学术本身就具有凛凛的尊严。学术独立,意味着学术的自由进行。一般而言,学术独立指学术疏远政治权力,不受政治权力...


30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1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
最新推荐文章
 ※ 不好意思,暂时没有添加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