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近20年来中国电影中“西部空间”的想象、生产、演变为焦点,分析转型期中国电影走向全球化的过程,探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电影的得失及存在的危机;并通过“西部空间”这一个案的考察,延伸到对其背后一系列权力关系及文化范式的转变的分析。...
[摘要]彝族现代诗派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叶并一直活跃于今天,但是汉族主流文学界从未关注过她,为数极少的彝诗内部的评论,也基本止于一般的现象扫描。而本论文力图将彝族现代诗派做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把握,追求诗学分析与文化批评的有机结合。本论文...
一 以“路线斗争”为纲 “鲁迅――专制主义的精神盟友”,这一提法可能过于直接、激烈,但它的确却是朱学勤先生《鲁迅的思想短板》一文想要告诉我们的。(原文见2006年12月14日的《南方周末》,以下简称《朱文》,且下文引文若无特殊交待,均出于此...
——“理想主义”知青幻象生成史(二) (一) 在《从知青—小将到悲剧英雄》中,我通过对“知青题材”写作具体作品的内容、形式及美学风格变迁的细致考察,详细地梳理了知青题材写作,是如何由“文革”时期的“知青—小将型”转变为“新时期”“知青文学”...
一 多功能性符号存在与独特知青身份的雏形 (一) "知青文学"往往被人们视为是由知青一代人所创作,反映了这代人特殊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情感的表达,但是下面的讨论将使我们看到并非如此,无论是作为群体的知青主体意象,还是"典型"的知青文学作品,都是...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3期,以长达22页的篇幅刊载了王晓明先生的长文,《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以下简称《民族主义》)。王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学者,他对思想、学术问题的探讨一贯严肃、认真,这篇文章仍然表现了他一贯...
周伦佑:新诗历史的穿越者 姚新勇 一个文学社团,一个伟大的文学社团或流派,一定要有一个卓越的领袖,以其巨大的能量组织、代表并维持一个社团的存在,在自由创作的环境并不理想的社会中尤其如此;而《非非》当...
引 言 少数民族文学在抽象的“政治正确”的层面,一直被强调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少数民族文学在近20年来也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少作品和作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文化、文学状况中,少数民族文学往...
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是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在新时期民族文学界,它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等式的不满。这种不满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民族文学”的称谓,具有现代性、当下性和独立性,它不仅包括民族文...
引言 中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全面的社会转型,文学也随之发生不断的变化。在诗歌领域中最为浅表而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浪接一浪的诗歌热潮,即便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社会转型之于诗歌集体性的潮流推动力已经大大减弱,但是人们似...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知识分子立场的讨论一直相当热门,至今未绝。但是已有的众多文字,要么是空洞的泛泛而论,要么就是颇为意气用事的准人身攻击。真正既直截了当又细致扎实且具有综合穿透性的分析还不多见。为了促进对这一...
一 女性话语的激变,是转型期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爱是不能忘记的》、《致橡树》,兆示了新的女性话语的萌生,《在同一地平线上》则以性别意识之觉醒的男女平等的焦灼,正式拉开了女性话语从传统的国家、民族、党...
序篇:定位 1990年代,中国知识界曾发生了多种不同名目的文化主题讨论,虽然有关“现代性”话题似乎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由于现代性问题与对启蒙主义、现代化的反思,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内在联系,实际上它可说是贯...
百年中国奥运之梦,经过了国家的危亡沉浮、人民的颠沛流离、共和国的风风雨雨、民族的中道再兴,终于在今天——公元两千零八年的八月八日这样一个由一串串发发发组成的吉利之日——隆重地拉开了大幕;百年奥运的期待,经过多年的执...
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和研究的不振状况,存在已久,虽对此有着断断续续的批评,但却从未有过全面的分析和整体把握。而本文正是要通过具体的分析,全面地揭示存在于当代民族文学批评中的主要问题:宏观研究方面体系性、理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