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名家专栏]陈晓明评论集
文章数:158 浏览:74210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陈晓明评论集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评论家陈晓明专栏。汇集陈晓明撰写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现象阐析、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天·藏》:以西藏名义,讲述无限丰富内心
《天·藏》…
在北大课堂读马尔克斯
在北大课堂读…
“六零后”作者的梦想与超越——序《“六零派”文学对话录》
“六零后”作…
土地的悲情和瞎子的哀歌——评关仁山《麦河》书写土地的矛盾和矛盾的书写
土地的悲情和…
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文学达到…
丰富厚重的文学编年
丰富厚重的文…
发现动物与人的消失——关于雪漠《野狐岭》的断想
发现动物与人…

李清明在散文这片土地上勤于耕耘,他的散文越写越淡定自然,越写越清俊醇厚。最近出版的散文集《牛铃叮当》再次显示出他的性灵纯朴,淡雅隽永。《牛铃叮当》的书名源自于文集中同题散文《牛铃叮当》,那是写故乡水牛的故事,南方水田里的水牛是乡土南方最为典...

 ※ 批评的责任 (2015-5-22,334)

批评的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 ●在今天,要认定一部作品是否优秀,仅仅靠新闻宣传显然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深度的文学研究进行多方面的阐释和跟踪研究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可能凭空而出,它一定是强有力地吸取了本民族优秀文学...

 ※ [图]文学,痴情者的事业 (2015-2-5,469)

罗雪村绘 去年,严家炎先生的一套自选文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在书的开篇,严家炎表明自己毕生奉行的信条时说出这样一句话:“文学是痴情者的事业。”当时,他已81岁,对文学依旧矢志不渝,一片痴情,令人敬佩。 2014年8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一间...

 ※ 徐坤的现实感和正能量 (2015-1-26,190)

《徐坤文集》的出版,再次证明徐坤写作的勤奋和她的作品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品质。徐坤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走上文坛的,那个时候,刚刚出道的她有一个雅号,叫“女王朔”,这个说法表示徐坤的作品颇有王朔的味道,有一种王朔式的犀利的幽默...

◎这个时代的人们是这么渴望浪漫,这是否表明家庭的存在已经成为人性自我延展的牢笼?家庭只有在生命危机时它的存在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爱历元年”只是一个嘲讽的日期,翻开这本日历,上面写满了爱情的谎言和婚姻的困窘。真正的爱,铭心刻骨的爱却是发生...

《老生》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次还愿式书写。小说的4个故事拼合在一起,可以称得上是“短20世纪”的历史,它们都归属于20世纪的本质——关于“世道在变”的故事。 生长于21世纪初的贾平凹用西北腔“说一句,念一句”衔接史前史的《山海经》,是否...


 ※ 走向民间 走向大地 (2014-12-9,245)

当代文学史上,西部尤其是西北文学一直是一道耀眼的风景。众多作家闪耀自那里:王蒙、张贤亮、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承志……他们中有一半以上并非“土著”,而是去“发现”那里,或是被那里“养成”。最重要的是,在他们的作品身上有一些当代文学最为重要...

小说直接切入历史深处,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巨大世事反差,凸显出有意味的对比与关照,将丰富的事件、关联的线索放入交叉的时空轨道,将时代的荒谬、历史的纠葛、乱世浊流中个人铜板一样的命运、对错不过毫厘之间的悲剧体现得更为入力。 小说在结构的紧...

读雪漠作品有好几年了,几年来,雪漠的风格一直在变,每一次的创作都很不一样。其他一些作者虽然也在变,但他们变化的线索很清楚,而且可以从自身的完整性中去解释它,包括贾平凹、阎连科,甚至也包括莫言,但雪漠不是这样,他是一个非常怪的作家。从《大漠祭...

《野狐岭》雪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把雪漠作为西北文学突出代表的作家,已经变得毋庸置疑,理解雪漠的作品也就离不开对“西部”这个大背景的把握。此前,我有数年经常到新疆的经验,只是惊叹于地大物博,自然的荒蛮与人情的质朴。今天盛夏,我去了一趟祁连山...

 ※ 小说何以要“现代” (2014-9-5,452)

没有一个概念像“现代”这样复杂、含混且歧义百出。首先,一组概念会纠缠在一起,现代、现代性、现代派、现代主义,等等,如果再加一个前缀“后”,问题就更严重了——既然有“现代”,时至今天如何与“后现代”区别开来?其次,“现代”被赋予文学史的特定含...

 ※ [图]在北大课堂读马尔克斯 (2014-6-13,1346)

马尔克斯(1927—2014),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出生于哥伦比亚,童年时代在外祖父家度过,故乡成了 他创作的重要源泉。在他的所有作品中,《百年孤独》是最广为流传的一部,销量超过3000万册,并被...


 ※ 去看,生活像沙子一样流走 (2014-4-29,358)

1978年出生的徐则臣,在当今中国文坛已经备受瞩目。他的小说结实、硬气,不以怪诞、花样翻新来引人注目,而是内敛沉着,在不知不觉中,让人意识到作品的质感。他前些年的代表作有《跑步穿过中关村》《苍声》《花街》《西夏》及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

 ☆ [图]余华,睁了眼看现实 (2014-4-18,630)

余华近照 《兄弟》 余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25年,鲁迅写下一则短文《论睁了眼看》。先生说:“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70多年后,也就是1998年,他的浙江同乡余华谈起自己重读鲁迅的感受,结...

标题书法:廖奔 版式设计:宋嵩 现在已经很难再用统一的文学观念来理解今天的文学了,甚至不同的文学群落理解的“文学”都很不相同。“50后”“60 后”作家与活跃在网络上的青年写手们各自为阵。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阎连科、张炜、苏童、余华、格非...

西北作家钟平一直关注环境保护主题,自1999年以来,他就发表了《绿色回归线》《大地诗学》《守望野性的家园》等等一系列关于生态的作品。201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钟平的长篇小说《天地之间》,又是一部有着相当鲜明的环保意识的长篇小说。在生态文学领...

 ※ 慢·大·厚·硬 (2013-12-16,389)

陕西作家是中国文学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也是将中国乡土叙事推向高峰的一股重要推力。我试图用四个字简单地表述一下:慢,大,厚,硬。 陕西作家在应对时代潮流的变化时都有慢的步伐,比如1985年的文学新潮、现代派、寻根派,贾平凹正是那个时候崛起的作...

 ☆ [图]艾丽丝·门罗:如此艺术,如此小说 (2013-10-14,929)

艾丽丝·门罗 10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已经82岁高龄的加拿大籍作家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这让一直偏爱以“政治”来说道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们,颇有些失望。艾丽丝·门罗可谓是比较纯粹的小说家,虽然她出名的年份是1968年,...


 ※ [图]林白:在自己的命运里写作 (2013-10-7,682)

林白近照 女性主义写作通常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国的女性主义写作更是如此,林白尤甚。尽管说林白早已不需要女性主义作为标 签,但她的写作又总是能读出女性主义的特殊意味。从早些时候的作品《瓶中之水》《一个人的战争》,到《说吧房间》《致命的飞翔》《妇...

吕纯晖写作多年,始终沉静温雅,她似乎生活在文字里,与文字相伴。她的散文或小说,直截了当、平实素朴,却又让你感到文学的质地是那么实在,实 在到那就是文学本身。她早些年的作品,如《欲望之船》《风流岁月三部曲》《婚姻状态》《平民生活》等,写得自由...

由刘德濒编剧并导演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46集的篇幅体现出表现历史的新思路。刘德濒有勇气有理想,他投入十几年的时间,研读大量资料,遍访各色人物,深入藏区体验生活,呕心沥血打造这部电视剧,可以说,为今天中国电视剧寻求突破之路提供了相...

 ※ [图]丰富厚重的文学编年 (2013-7-30,520)

《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山东文艺出版社日前推出10卷本的《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大事,也是这么多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这套编年史,由张健领衔主编,张清华、张柠、张闳、赵勇、王金...

中国当代的长篇小说是一项特殊的历史产物,准确地说,就是超级“历史化”的产物,它是中国现代性发展到极具乌托邦时期的产物。长篇小说以它宏大的结构与广博的内容,可以概括更为丰富充足的现实,表达人们更为深广的愿望,集中体现现代性的历史需求。如此说来...

 ※ 我们如何处理当下现实? (2013-6-24,649)

在小说中,父子情感是比较难以处理的题材,它不同于爱情。在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余华对于父亲的书写有所改变,在沿袭过去写作路径的同时,他有进一步精雕细琢的尝试。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 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部作品读完。总体...


文学北京 张芳曼制图 老北京,过去叫帝都气派;新北京,现在叫人民首都。这两个北京的重叠,蕴含着多少能量!如若论到文化,其源远流长与厚重沉郁理所当然。如若说到文学,海纳百川而气象万千,自然也可想而知。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酝酿之地,北京无疑是现...

 ※ 少年写手郭敬明 (2005-8-25,2999)

“这是独生的一代,又处在中国如此深刻变异的时代,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他们经受的冲击,也是独一份的个人经验。对于他们的经验,不是早熟一个词可以概括得了。”——对以...

 ※ “大文学”有大气象 (2012-11-16,949)

陈峻峰的新著《三炷香》充满了激情和想象、思想和感悟,显得青春锐气十足。书的副题是:“历史行色与他乡叙事”。作为一部散文作品,它可能已经超出传统的散文的概念,它体大、思广。作品中有记叙、有考证、有引述、有感想、有议论。大散文已经不能约定它的特...

 ※ [图]莫言小说的意义和艺术特质 (2012-11-13,1137)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来说,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在公布该奖前后,中国人给予极大的关注,我以为这是正常的现象。从根子上说,中国人对诺奖的关注代表了中国渴望在文化层面获得世界的认同和关注。一直以来,中国对西方文化是有很...

 ※ [图]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与道路 (2012-11-1,2457)

演讲人:陈晓明 简 介:笔名东尧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著有专著《文本的审美结构》、《移动的边界》、《文学超越》、《后现代的间隙》、《表意的焦虑》等。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阅...

 ※ 千言万语说莫言 (2012-10-15,1773)

编者按: 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连日来,这个消息带来的热度在持续发酵和震荡。莫言的获奖,意味着什么?将对中国文坛、对中国文学带来何种影响,是否会成为一个文学的“引擎”,从而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我们又能从莫言的作...


陈晓明(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从产量来说,其繁荣是毋庸置疑的。上世纪80年代是期刊文学的时代,那时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以期刊为阵地的中短篇小说以及诗歌的繁荣,它们是文学的主体。进入90...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人类面临最严重的问题,但人类似乎还无动于衷。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的环境破坏已经到了极限的地步,这并非耸人听闻,仅仅河流污染、森林毁坏、中国南方交替出现的干旱,这些足以使中国人的生存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2-6-3,1371)

现代性论述引入当代文学研究,使当代文学这么多年一直在寻求的20世纪的总体性,或者重写文学史的整体性,有了一个最恰当的框架。当代文学并不只是 简单地融入现代文学,而是重新构成一个整体。当代中国文学乃至于现代以来的中国...

 ☆ 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 (2012-6-2,3094)

贾平凹在当代中国文学界是一个争议最大的人物,这无疑是因为他的《废都》。《废都》的销量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广,引发的争论如此之剧,这可能是上个世纪末最大的文学事件。自《废都》之后,贾平凹还有多部作品问世,但反应并不热...

 ※ 批评的有效性与批评的自觉 (2012-5-18,2152)

今天我们讨论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可能更有必要重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非常清楚地指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随着全部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或迟或快也要发生相应的变更。是人们...

 ※ 三十年来文学变革的十大后果 (2012-5-19,174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理论与批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不断进取,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面向世界汲取新的资源,保持着旺盛的创新活力。尽管人们对当代中国诟病甚多,但我以为,这些批评大都是在不了解情况或者不能...


廖红球以画闻名,他以画墨竹著称,客家很有声望的老作家程贤章先生谓之曰:廖红球画竹如芙蓉出水,得时代精神之气,“其国粹之遗韵极其浓郁”。廖红球先生并非因画得文名,也非因文而得画名,他文与画俱佳,都是他毕生同时用心用力...

 ※ 持有那种感悟、灵性和立场 (2012-5-19,2066)

写下这样的题目当然是为路文彬形式丰富的文体所触动,在他的成果栏里,汇集着理论、批评、小说、翻译(可能还有诗歌)。作为大学教师,现在无疑处在学科越分越细的困局中,不用说理论与文学史,古典与现代,就是现代与当代也如同隔...

 ※ 打开资本领域的神话 (2012-5-19,1469)

资本领域的故事从来都是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数年前一本名为《谁搞垮了巴林银行》的书成为全球的热门读物,一半纪实,一半像是小说,这类题材在国际图书市场占据十分醒目的位置。在某种意义上,资本领域的故事几乎都胜过小说虚构,...

 ※ 鬼影底下的历史虚空 (2012-5-19,3763)

小说《平原枪声》算是一部比较充分表现抗日的作品,其中有一个场景描写一个游击队长马英看到日本兵在强奸中国姑娘,他从地窖里跳出来,与日本兵扭打在一起。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当他刚把身子转过来的时候,鬼子已经猛兽一样地扑上来...

 ※ 身体穿过历史的荒诞现场 (2012-5-19,2046)

很多年后,我们会为这个时期有东西这样的作家而感到幸运,他使我们侥幸地逃脱了彻底的平庸。作为当代最有韧性的小说家,东西有能力把握独特的小说叙述意识,并且能够通过饱满的语言执拗地揭示历史和生活的真相,这使他的小说始终保...

 ※ 极端境遇与“新人民性” (2012-5-19,2466)

这么多年,张平以他的坚韧与沉着,顽强地写作着中国社会最尖锐的那些矛盾冲突,在他的笔下,展开了一幅幅中国政治场域中的现实图景,人民以最真实直接的原始形象被勾勒出来。他的作品顽强地打开被浮华的符号所覆盖的那些真实情境,...


 ※ 奇妙的邪性 (2012-5-19,1114)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林白的长篇小说《万物花开》,显然,这又是一部怪异之作,比之林白过去的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读后凉气逼人,寒光闪闪。这就是林白,永不妥协,始终背叛。她的作品就是有一股邪性流宕其中,像一条蛇,孤傲...

 ※ 给文学招魂:差异性自由 (2012-5-19,2313)

代文学呼唤什么?“呼唤”显然不只是因为缺失什么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因为本质性的东西的缺失,或者说魂灵的缺失,这才使得“呼唤”显得如此急迫,如此必需。很显然,文学不会“呼唤”,是我什卜—这些文学的守灵人在呼唤;是我们...

 ※ 大家小书,远近成趣 (2012-4-16,1433)

每一本书由一位中国作者和一位法国作者就同一主题同时撰写,然后用法文和中文互译出版。“突出不同文化环境中个人的体验和差异……把两个全然不同的普通人的生活体验联结在一起,达到互相参照和沟通的目的……”这种设计无论在中国还...

“六零派”这个说法,听上去与“六零后”没有多少区别,但仔细辨别,还是自有一种说法。“六零后”其实就是“六零年代出生”的简称,以代来划分当代中国作家群,实在是一个权宜之计。当代文学再也难创建一个流派,也没有条件...

汉语文学的新阶段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论 陈晓明 2011年夏天,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落下帷幕,五部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天行者》、《蛙》、...

要评价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还是要有中国立场,要有中国视野。没有中国立场,只用西方的审美标准,以翻译得并不成功的汉语文学作品来衡量中国当代文学,永远得不出对中国当代文学正确的评价。我们要看到,中国当代的文学经验有...


151 篇文章  首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4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