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名家专栏]陈远评论集
文章数:13 浏览:840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陈远评论集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评论家陈远专栏。汇集陈远撰写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现象阐析、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 国内“口述史”研究倡导者 (2006-7-8,806)

丁东1951年生于黄浦江畔,幼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就读于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和师大一附中。“上山下乡”的大潮中被卷到了太行山区漳河畔的一个小山村,种了三年地,1972年进省城当机关干部,1977年参加高考,次年春入山西大...

1、科举废除之路 1905年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是一个转折点。那一年,按照旧历,岁在光绪乙巳,袁世凯、赵尔(撰的右边)、张之洞、周馥、岑春煊等在清廷取足轻重的封疆大臣向朝廷联合递上奏章,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

 ※ 逝去的大学 (2006-3-20,587)

在一次和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的聊天中,我们谈及过去的教育和当下的教育。黄先生感慨地说:“在家有父母,何必靠外人。”黄先生此语是有感而发:1949年以还,在大学结构上曾经有两次重大的调整,一次是在1952年,史称“...

 ※ 费孝通的两个世界 (2006-3-14,654)

国人历来有将“道德”与“文章”相提并论的传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更是为这以传统下了绝好的注脚,以黑格尔氏“存在即合理”的名言观之,这种存在单以在中国的源远流长,便注定了它的并不合理的合理性。如果舍弃“文...

 ※ 季羡林的晚年心境 (2006-3-14,616)

近年来,生于上个世纪初的老一辈学人相继辞世,给学术界带来的损失令人感到惋惜。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前辈学人在晚年都达到了“修辞立其诚”的境界,通过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回顾,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在这方面,韦君宜的《思...

 ※ 看那一群风流的人物 (2006-3-14,586)

说起南社,对近代史稍微熟悉的人恐怕都会想起“欲凭文字播风雷”的大诗人柳亚子。这位诗人不仅仅是南社的主要创办人,而且因一度与共和国开国领袖诗词唱和而使得柳亚子这个名字在近现代史上格外响亮。说起这一点,人们或许可以发现...


 ※ “性”博士的文化气魄 (2006-3-14,579)

胡适日记中有不少剪报是既无日期也无报名的,1928年的胡适日记中就附有一封张竞生的公开信。想必是已经发表过的,但是胡适在日记中并没有注明出处。长于'考据'的胡博士大概没有想到他这样做会给后世的治学者带来麻烦。但是懒...

 ※ 胡适的“不讲情面” (2006-3-14,616)

知道胡适的人大都知道胡博士有“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的名言,但是宽容的胡博士也有不宽容的一面。在民国十年(1921)五月十九日的日记中,胡适记载了“一件略动感情的事”,反映了他不讲情面的一面。胡在中国公学的老同学谢...

 ※ 生死皆寂寞的教育思想家 (2006-3-14,663)

在近代史上,有一位生前死后都大大有名的人物,其生前,以发明“厚黑学”得其大名;其死后,因“厚黑学”的流传而使其名久远。这个人便是李宗吾。殊不知,在这位厚黑教主生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厚黑学,特思想之过程耳,理论...

 ※ 教育家司徒雷登 (2006-3-14,757)

无论是新中国还是旧中国,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受过教育的人们当中都是广为人知的。不过在这两个时期司徒雷登广为人知的原因却有很大不同。在以前,他是因为作为燕京大学的创办者,以其在中国教育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而倍受知识界的推...

 ※ 不同的大学,相同的命运 (2006-3-14,528)

自上个世纪北大百年肇始,学界谈论大学渐成风气。不过,时贤所提及的大学多为声名显赫的国立大学,譬如清华,譬如北大,又譬如说中大。众人评说国立大学,自有他的道理,且不说国立大学得天独厚,有强大的国家财政支撑,又有众多精...

 ※ 梅贻琦的选择 (2006-3-14,505)

在清华的校史上,有一位校长与北大校史上“大名鼎鼎”的胡适之校长卒于同年,这就是梅贻琦。梅贻琦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


 ※ 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 (2008-9-22,1670)

本文通过对沦陷区的时代背景与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分析,探讨了上海沦陷与张爱玲文学创作之间丝缕的联系,总结出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两大特色: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从而论证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不但并未缺乏历史感,...

13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1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
最新推荐文章
 ※ 不好意思,暂时没有添加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