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叶的徐渭(1521—1593),是晚明时期公安“三袁”——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的先驱。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当代学者也评...
春秋时期,有两位商贾各自留下了精彩的一幕——弦高犒秦师而保存郑国,子贡游说齐、吴而拯救鲁国。对于“弦高存郑”,“子贡全鲁”,不同时代的视野转换中有不同的评价和不同的意义,大致体现出由历史考察及道德评价向审美观照和审...
一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农耕与商贾的关系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一是“重农抑商”,一是“农商皆利”。在先秦时代,这两种思想虽然此起彼落,但也相互并行。而到汉代,“重农抑商”的一方大为抬头,《史记·平准书》记载“高祖(...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是一个颇为宏通的课题,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切入。本文选择古今文学演变中的一个个案,即将浙江绍兴籍作家徐渭(1521~1593)的诗文和鲁迅(1881~1936)的散文诗《野草》作比较,看其在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商贾形象,不仅分为好贿贪财、狠心盘剥的奸商或义利兼顾、乐善好施的儒商,而且他们的品行是多样的,心态也是相当复杂的,例如元明文学中出现了若干忏悔赎罪的商贾形象,这对于当时文人自悔自赎的心态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