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名家专栏]王向阳评论集
文章数:27 浏览:935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王向阳评论集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评论家王向阳专栏。汇集王向阳撰写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现象阐析、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 从《顾锡东剧作选》说起 (2011-5-3,910)

二十多年前,我从浙江电视台看到根据顾锡东先生的剧本排演的《五女拜寿》、《汉宫怨》、《陆游与唐琬》和《金殿拒婚》,深为痴迷;二十年后,我读了厚厚的一本《顾锡东剧作...

不管是“文戏踏破台,武戏慢慢来”,还是“文戏武做,武戏文做”,婺剧在表演风格上文武兼擅,刚柔相济,可以说不留遗憾。相对于擅演文戏的昆剧和越剧来说,婺剧和京剧更适...

 ※ 自我迷失,婺剧创新的误区 (2011-1-12,1082)

创新,是婺剧的生命。婺剧具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正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但是,近年来婺剧界有一种苗头,借创新婺剧之名,行消解婺剧之实,不是张扬个性,而是泯灭...

 ※ 婺剧的四大怪象 (2011-1-12,961)

反思婺剧多年来持续低迷的根源,固然有娱乐方式多样化、观众心态太浮躁、重经济而轻文化等客观因素,是观众抛弃了婺剧;而婺剧界的种种怪象,譬如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角、...

儿时在老家看民间剧团演的婺剧《断桥》,小孩子喜欢凑热闹,只是“狗看花被单”,觉得白蛇和青蛇背上插着两把剑,感觉很威风,当双手举起水袖披裙时,造型怪好看的;时隔三...

 ※ 呼唤青衣 (2011-1-11,620)

取这个标题,整整犹豫了半年,担心方家给我“拍砖”:青衣是京剧的行当,而婺剧的“十三顶半网巾”,旦角只有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旦,没有青衣一说。 在传统的角色...


 ※ 戏剧的话语权 (2011-1-11,688)

“戏剧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专家的戏剧,一种是观众的戏剧,还有一种是戏迷的戏剧,不要混为一堂。”日前,当我向一位专家请教为什么戏迷与专家的意见往往相左时,他的三言...

 ※ “创新”不是一块遮羞布 (2011-8-25,733)

春节回家过年,碰到童年时代一起穿开裆裤的淘伴。作为一位风云际会的青年科学家,如今的他已经功成名就,项上挂满了令人目眩的奖章,省级的,国家级的。 于是,我们哥俩之...

 ※ 戏曲:盛于乡村 衰于都市 (2011-5-3,1038)

前年五一节,杭州金沙港西湖新梨园,笛声悠扬,歌喉婉转。在青山绿水之间,花团锦簇之中,台上演得尽兴,台下看得开心,一起沉醉在惟美的京昆艺术之中。期间,一位慈祥的老...

忽然想起八婺大地上随处可见的徽派建筑:犬牙交错的窗棂、气韵生动的图案、天衣无缝的凿枘,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风吹雨淋,偶有虫蛀腐朽的部件,整体结构依然完好无损、牢不...

一个地方剧种区别于另一个地方剧种的标志是什么?不是表演程式,不是服饰化妆,也不是传统剧目,而是戏曲音乐。为什么电影看了一遍已经足够,戏曲“看你千遍也不厌倦”?因...

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贾府大观园里的姐妹们结海棠诗社,斗诗之前先“限韵”,且看这段描述: 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十三元’了。头一个韵定要这‘门’字。”说...


创新是戏剧的一个永恒话题。三百多年前,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说:“演新剧如看时文,妙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着重传奇题材和情节的创新。六十多年前,梅兰芳说:“京...

从十岁开始,我对越剧和婺剧抱持一种兼爱的态度,都喜欢看。到杭州上大学以后,因为远离婺剧生长的土壤,对传统戏剧的万千感情集于越剧一身。对于越剧的经典剧目,反反复复...

 ※ 婺剧妆饰中的“美”与“丑” (2011-1-21,955)

儿时看邻村的一个民间剧团表演的婺剧折子戏《林冲起解》,扮演林冲的小生边唱边舞,随着剧情的展开,摆了一个又一个刚健明快的造型,虽然英雄落魄,舞台形象还是孔武有力,...

 ※ 传统戏剧不用专业作曲 (2011-1-17,629)

当前婺剧界有两个问题最为观众所诟病:一个是表演话剧化,鲜见婺剧固有的程式,不好看,譬如《昆仑女》、《梦断婺江》;另一个是演唱唱歌化,不闻婺剧固有的韵味,不动听,...

儿时在老家,听大人说看戏,一看“台面”(扮相),二看“做功”(演技),三看“喉口”(唱腔)。对年轻演员看“台面”,要求长得好看,青春靓丽,赏心悦目,演技反而是次...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人无二三”,既食人生烟火,难免世事烦恼。愁肠百结,向谁倾诉?可以是知己,也可以是爱物,譬如山水、书籍、音乐甚至烟酒。作为一个婺剧迷,端坐...


台历翻到“二零一零年七月八日”,下面写着一行小字:“今日出梅”。出梅后,按理应该烈日当空,出人意外的是老天偏偏不作美,从下午开始,梅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到晚上6...

 ※ 婺剧:从大众艺术到小众艺术 (2011-1-14,919)

抬头看天,低头做事,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低头做事”,就是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事;“抬头看天”,就是要把大势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套用一句时髦的话,...

 ※ 为婺剧的“老土”正名 (2011-1-14,458)

一日上网,偶遇某婺剧团的著名演员,正是我心仪已久的偶像。粉丝遇偶像,就像佛徒朝观音一样,除了崇敬,还有激动。一番寒暄之后,她迸出一句:“我们团很时尚的。”婺剧居...

一日,在网上遇见一位年轻戏友,问我怎么看东阳市婺剧团的新编历史剧《情殇》。曾经看过该团林文贵、刘领红演的《二堂放子》,印象颇佳。恕我孤陋寡闻,光看《情殇》这个名...

 ※ 创新,从剧本开始 (2011-1-14,1016)

创新是婺剧永葆活力的“青春宝”。正是因为不断创新,婺剧在四百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才能与时俱进,没有像海盐腔和弋阳腔一样,被历史的车轮所抛弃。世纪之初,在整个戏曲...

在京剧界,有“刻模子”与“改模子”之说。所谓“刻模子”,就是师傅怎么教,徒弟怎么学,依葫芦画瓢,一模一样,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是模仿和继承的过程;所谓“改模...


 ※ 跳出婺剧看婺剧 (2011-1-14,85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婺剧跟整个戏剧一样,在经历了最初全民看戏的瞬间辉煌以后,一直在走下坡路,每况愈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大量流失,往往是“台上青春少年,台前白发苍...

“大江会”文化国家主义闻一多一九二零年成立的“大江会”有着区别于一般国家主义团体的特质,那就是它具有强烈的文化国家主义诉求欲望。“大江会”文化国家主义思想最典型的践行者是闻一多。闻一多“大江”时期的...

 ※ 陈映真早期创作主题释读 (2011-12-23,1454)

师承鲁迅的陈映真,是台湾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他是台湾乡土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系列文艺观点对建设台湾乡土文学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明确主张反对文学全盘西化,建立民族风格、文学要关心民生和民族自由独立、文...

27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1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
最新推荐文章
 ※ 不好意思,暂时没有添加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