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带些武断地将沙马诗歌说成是“新口语诗”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这其中有沙马诗歌的热爱者,也有“口语诗”的天然厌恶者。后者将对“口语诗”的反感转嫁到了沙马的身上,从他们那里,我看到诗歌阅读中先验性“误导”的可怕力量...
黄涌(以下简称黄):还是先从你的名字谈起吧。“余怒”,总会让人联想到“愤怒出诗人”这句话来。唐晓渡在解读你的诗歌时有一句很有意味的话:'我的意思是,余怒本人当初很可能比‘余怒’这个笔名更怒,以致不得不转向荒诞和自嘲...
1 将作者的痛苦传递给读者,需要一种能力。除了“痛苦”一词,还要有词语的氛围、句子的压力以及其他招致读者认同的“真诚”的“表情”。面对面,就轻而易举了:一间酒吧、昏暗的灯光、幽幽的曲子、定格在记忆某处的作者的脸。...
一、两种阅读 当意思作为构成或解读一首诗的主要因素出现在作者或读者的思维中时,这首诗便失去了其“诗性”(尽管在后一种情形之下,这种“失去”是暂时的,与文本本身的质地可能无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意思虽然假借...
一、感觉的立方体 语言是文化的负载和一部分。一个发达、完善的语言系统是排斥了个人经验后的集体文化的体现。这个系统愈是完善,其中容纳及可供破译的个人密码就愈是缺失。对于公共消费的群体来说,语言是无限扩张和开放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