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名家专栏]徐虹评论集
文章数:33 浏览:926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徐虹评论集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评论家徐虹专栏。汇集徐虹撰写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现象阐析、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文学的良心——评陈歆耕《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
文学的良心—…
穿越艺术时空 从弗里德里希到当代德国绘画
穿越艺术时空…
人间正道是沧桑——评张黎《魂牵梦圆》
人间正道是沧…
刘庆邦:于平实中见力道
刘庆邦:于平…

近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魂牵梦圆》,以笔为旗,虽简名之“一名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实则以80万文字之巨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后60年党史、军史与国史伟大蓝图,可谓宏阔如高山大河,纵横似叠嶂层峦。它纵向以时间为经,笔及自上世纪30年代抗...

据说字迹是一个人的心理图解。它的构架格局、疏密比例,扩张与收敛的势态,与周边的关系处理,都可以理解为一种暗示。评论家王必胜的随笔及墨迹我读过多次,可谓之既“枯藤老树”又“小桥流水”。枯藤老树者,盖因驰骋文坛40年,繁华阅尽,人生世态尽收眼底...

《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陈歆耕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是近年来颇具分量的一部文学评论集。中国当代文学场域固然是一片繁茂的森林,然而,它所面对的处境,一是历经了十年“文革”对道德的涂炭、对文化的腰斩、对尊严...

 ※ [图]刘庆邦:于平实中见力道 (2012-3-27,835)

刘庆邦说话,声调不高,音量不大,不紧不慢,看似悠闲,但是内容的铿锵力度,却如京剧中的板眼,句句都砸在点子上。果然文如其人,他的性情风度表现到他的短篇小说里,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小说看似漫不经心,放任自流,实际上前...

有时候我坐在房间一角,一手抵住下颌,冷冷地朝向地毯上的某一朵花,即刻会陷入人生的最谜局。眼里的世界在瞬间呈现一种荒诞和变形:人的中部宽大,四边向后退去,一个个尖头方脸,分明是怪异的表情。而我们,每一个人,仿佛都是这个...

我觉得张爱玲最好的作品不是《倾城之恋》,也不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甚至也不是《金锁记》、《沉香屑》。那里面固然有对女性命运的精妙体察,对世道人心的一语洞穿,加之与生俱来的骨子里的高傲与冷,使读者仿佛五脏六腑变换了一...


 ※ 董立勃:人丛后部的思考者 (2007-7-4,680)

2003年,是新疆作家董立勃急速崛起的一年:军垦小说《白豆》被《当代》看好,隆重地配了“编者按”刊出;接着在《当代》所归属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长篇,一炮走红;正是需要亮相的时候,人又从新疆跑到北京鲁院二期学习大半年—...

 ※ 宁肯:一个人的《蒙面之城》 (2007-7-11,648)

人都有一种嗅觉。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道不同不相与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凭借一种嗅觉,我知道宁肯是一个可以长期做朋友的人。虽然我和他谈话并不多,也并没有腻味亲密的交往——有时候话说得越多,知道得越少;相处越亲密...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年会,专家激辩——文学期刊如何脱离伪精英化的小圈子“像在市场大潮中冲浪,我们的处境代表了一大批期刊的生存现状。”《北京文学》期刊社社长章德宁说。“我们在力求生存的同时,努力好看、拓展市...

 ※ 张爱玲:在心尖上雕刻 (2011-12-20,855)

我觉得张爱玲最好的作品不是《倾城之恋》,也不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甚至也不是《金锁记》、《沉香屑》。那里面固然有对女性命运的精妙体察,对世道人心的一语洞穿,加之与生俱来的骨子里的高傲与冷,使读者仿佛五脏六腑变换了一...

 ※ 邱华栋:全才的生存之道 (2011-12-22,700)

华栋是60年代写作者中的佼佼者。记得2000年云南之行,红土蓝天,好风如水。几位女写手胡扯道,这年头要说爱,只有克林顿和切·格瓦拉值得爱;要说钦佩,只有孩子上了大学的女人和写作超过百万字的作家值得钦佩。徐小斌忽然话...

 ※ 王小慧:花朵的极限 (2011-12-22,716)

有谁愿意听一个女人的上个世纪呢。时间过得这么快,世界这么忙乱,人们生存的技术和艺术每天都在变化。每次看到陌生的脸,我都迟疑。他们的脸今天是笑着的,也许某一天,像一首诗里说的,忽然扭过头去,情人也变作仇人了。艺术...


 ※ 八股文与明清戏曲关系摭谈 (2011-12-11,1499)

八股文,又叫八比文,也有人把它叫做制艺、时艺、时文等,这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采用的专门文体,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对偶即为“股”,一共八个部分,故称八股文。八股文与戏曲之间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

在山峦、阴霾、一派土灰色和三教九流的人群散发的世俗气中间,可以嗅到他故乡的土腥。在二十世纪中叶,那一片广袤的土地被饥饿和贫穷笼罩,繁衍了生息也死过魂灵。杀猪的、打铁的、贩驴的、剃头的、传教的、唱戏的、看门的、当兵的...

 ※ 实事求是的练达人生 (2011-11-22,646)

大时代中的普通人们,往往对身边的那些历经挫折磨难、委屈苦楚、辗转颠仆,仍怀赤子之心、质地不改的人心存敬重。张黎将军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重的军旅诗人。许多人生活中一次次灵魂的惊心动魄,往往只是瞬间发生在皮肉包裹的内心深...

 ※ 李敬泽:信马由缰 (2011-11-9,784)

网络上玩微博玩穿越玩魔幻,为什么不玩点更有智力含量的?如果真能实现时间穿越,或者由于某一种魔力的驱使,而使当下活跃在社会舞台上的人们,还原于1966~1976年,你能知道谁是只顾东躲西藏保全自己没有能力攻讦旁人的、...

学院漫步(油画)卡尔·施皮茨韦格 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带给中国观众视觉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引领我们对19世纪以来的德国文化做深广的思考。展览从18世纪后期德国浪漫主义...

在当代文化背景中,以女性立场和视角探讨美术作品中和性别有关的问题,这种方法被称为“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如果不清楚这种方法的基本理论立场和针对性,而仅仅从表面的文字理解,或者想当然地认为“女性主义”艺术批评仅仅是有关...


一个术语、一个概念,从它出生之地,到达异国他乡,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生长变化,形成一些新东西,与原来的性质发生了位移。这些术语和概念在其本土有时只是一个学术理念,有时只是民间话语。移到域外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占主流地位的学...

 ※ 苏青:花开花落 (2011-10-11,850)

语言是经验的外衣,有多么丰富的语言,就有多么丰富的经验。人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在创世纪。殊不知,但凡能以语言描述出的状态,都已被前人所体察所表达。天空中早已布满飞翔的轨迹,鲜有经验的空白。如果在时间面前,人们都同命相怜...

 ※ 严歌苓:隐身在传说中 (2011-9-6,920)

小时候听恐怖故事:“夜里一个人上楼。楼梯转角处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现在回想真是最文学化的情节。因为除了夜、脚步声和讲述者夸张的口气,更引起恐怖效果的是隐在夜幕背后的那个人的种种不可知。神秘的魅力即在于不可知...

 ※ 陈忠实:老虎吃天 (2011-8-30,942)

有时候追索英雄的来路也是一项繁浩的工程。因为成功这东西正像点燃一挂鞭炮的火星,公众的眼神相互碰撞,爆出噼里啪啦一阵滥响,其人的真相却被炸得一时没了消息,在一阵连响声中,蜿蜒迤逦地蛇状消失。《陈忠实散文》记录了他...

 ※ 章诒和:散发坚硬的冷气 (2011-8-9,821)

严格来说,一个人极尽一生都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旁人试图破译其文字的密码、解锁其灵魂的门禁,以鉴别真相认知全貌,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要说每一部著述之于作者,正像支流与河床、枝条与根系,就是每一个细碎文字的组合构...

 ※ 叶廷芳:解脱原罪 (2011-8-2,947)

叶廷芳的故事讲到这里已千钧一发——1942年夏的一个黄昏,浙西衢县下叶村的居民全跑进山里去了,因为日军将从金华、龙游一带杀过来,远处的天边已经血红。偏偏父亲对局势的判断是“龙游炮响,再跑不迟”。顷刻间远处近处全是皮...


 ※ 孟晖:在“宏阔”细部 (2011-7-20,712)

孟晖的新书《贵妃的红汗》开头说了一个故事:儿子进城,给乡下的爹买块点心。乡下爹吃了,觉得真是美味好吃。下一次,儿子带回一块香皂,乡下爹以为还是点心,一口咬下去,呸,怎么这么难吃啊。接着的一个故事是关于南朝驸马爷...

 ※ 高宝军:陕北的歌者 (2011-1-25,796)

他的故乡是陕北。他把陕北说得真切,说得通透,说得由表及里,说得深入骨头缝儿里,说着说着气就提起来了。他说陕北女子,“在陕北,到处都能看见俊女子。村口路畔上,街头巷尾间,你会看见她们一个个端格婷婷身材黑格幽幽发,...

 ※ 孩子们人生纸页中的暗格 (2011-5-11,1403)

孩子们人生纸页中的暗格-——读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一个孩子的诞生,其实也诞生了一个母亲。她赋予一个成年人新的意义,她使生活在琐琐碎碎中浮现出原来应有的样貌,她更新了成年人以往的每一年的每一天对世界的理...

 ※ 董桥:慢慢变老 (2011-3-29,846)

董桥先生在《青玉案》序言里说他是抗日婴儿,生下来逃难不停,6岁时才背得出“床前明月光”——真令人万幸孩子没有生在动荡年代:现在我家小女两岁,已被无所不在的现代教育浸染,会先跟天空招呼背“白日依山尽”,再抚摸虚构的流...

崔卫平《理性与乡愁》的口吻,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小西天电影资料馆里的同声翻译。那些看电影的是小众中的小众,精英中的精英。有人马马虎虎地竖着领子,外套也是潮湿的,带着风尘仆仆的味道。电影院黑下来的时候,有一段长...

 ※ 骆一禾:与青春有关 (2011-4-19,1091)

诗人骆一禾已经退场,他的名字如诗歌一样正在被遗忘。总得有20年了吧,年轮一岁一岁地长,我们的心一点一点灰下去。在零零散散的回忆中,零零散散的诗人被慢慢聚拢,经过组合的他就鲜活起来——年轻的他,年轻的他们与她们,...


 ※ 郑振铎:适时退场 (2011-3-1,748)

现在大部分书,和大部分恋爱一样,速成也速朽,让人脑子里来不及建立什么,就被更新的东西置换掉了。还得说以前的一些书,让人觉着铭心刻骨。记得最早正经读书,一上来读的居然是《郑振铎文集》。那时候大概上小学,字还认不全...

 ※ 淡然顺生性情文 (2010-12-31,1230)

董桥说,中年是下午茶。那么“中年后期”就是下午茶反复冲续存留的余温和恬淡——如一轮下午五点钟的淡水太阳,在明媚与黯淡间一寸一寸温暖而从容地沉落,那些惊人的绚烂以不规则的魔幻形态与诡异颜色向天边突奔。我以为评论家王...

32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1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
最新推荐文章
 ※ 不好意思,暂时没有添加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