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书事》,姜德明著,北京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68.00元 《梨园书事》里的图片书影大都是沦落冷摊乏人问津的老戏单、小唱本、零散刊物,而姜先生独具慧眼地将它们一点一滴的搜集整理成为一项独特的专题。姜先生自己也说“感到有些极有价值的...
《家国万里:访问旅美十二学人》,李怀宇著,中华书局2013年第一版,29.00元 在粗俗与平庸的书名横行的当下,《家国万里:访问旅美十二学人》是个夺人目睛的佳书名,“家”“国”“万里”,都是抓人的字眼,你去读中国古诗词,这几个字组成的名句数...
姜德明的期刊书话有一个特别之处,他关注的大都是冷僻的不为人知的但是深具内涵的小刊物,名牌杂志他写得极少。《丛刊识小》在“冷僻”和“小”两个方面又往远走了一大步。 《丛刊识小》与“期刊书话” 《丛刊识小》,姜德明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拾叶小札》,姜德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25.00元 早些时候就知道姜德明先生出了本新书《拾叶小札》,没想到春节刚过,就收到姜先生亲自跑邮局寄来的这本书,马上翻看起来。翻了一遍之后给姜先生去电话告诉书收到了。 书是精装的...
近日因了黄裳先生文章《关于止庵》,一年半多以来,黄裳先生和止庵先生之间,或明或暗,忽急忽缓的论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引起广大读者和网民的关注。有许多人不清楚两人的论争因甚而起,这就好比看电影迟到的观众,对前面的剧情...
70年前,杨绛30岁,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却身处中国历史最黑暗的阶段。杨绛没有浪费她的才华,她创作的话剧《弄真成假》、《称心如意》,当年在上海非常卖座,好评如潮。不像现在,话剧根本无法与电影分庭抗礼,70年前那个时...
先要解释一句,这里所说的藏书史和我们常说的藏书史不一样。中国之有藏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以前,而本文所谈的 藏书史仅限于一百年以里,也就是上世纪一百年的藏书概貌。为了叙述方便,上世纪之前的图书我们姑且称之...
《幸福》封面 刊有唐弢书话的《幸福》内页 唐弢在《晦庵书话》的序中说过的关于书话的散文因素的“四个一点”那段话,被作文者引用得近乎滥了,倒是另一段话似乎很少有人注意——“除原来的《书话》...
邵洵美对三十年代文化的贡献是全方面的,是三十年代文化人中被低估的最为严重的一位。在对抗审查制度上,邵洵美和鲁迅本是一条战壕的。三十年代有一幅很有名的漫画《文坛茶话图》,人物众多,集一时之盛,画中有鲁迅、巴金...
邵洵美去世的1968年,我正在家等待分配,这一年留下的印象是很躁,很乱,很不知所措。国家是这样,个人更是这样,8月28日我被分配到内蒙草原插队,在那呆了8年。1968年死了很多的文化人,我当时就知道一些,但不知道邵...
《永安文丛》(全五册),桂国强、余之主编,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216.00元 整整七十年前,上海“孤岛”时期,上海老牌百货公司永安公司出版了一本叫《永安》的杂志。以公司的名字命 名杂志的名称,这事...
张爱玲与我父亲同岁。我父亲还健在,而张爱玲去世已十五个年头。父亲除了耳背之外,其他健康指标尚属于美国的“三快”标准,即“说得快,吃得快,走得快”。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标准,现在又加了“两快”,即“拉得快,睡得...
张爱玲当年为什么和《万象》闹掰?长篇小说《连环套》为什么中断了连载?当年的小报无迹可寻,幸运的是,笔者在一本叫《语林》的 老杂志中,找到了那场“笔墨官司”的双方“辩护词”,或许可以恢复“在记忆中消失的细节”。与...
2007年春末某晚,新文学第一善本东京版《域外小说集》(第一册),有如奇迹从天而降,由京城一书贩贴到旧书网上拍卖。卖主认不全陈师曾题写的 书名,错写成“或外小说……”显然是不知道“或”是域的篆体写法,集字也用省略...
我所住的小区旁的一家小型超市有个图书角落,一个月之内竟上了三种关于张爱玲的书,“开门七件事”,张爱玲莫非是第八件?二十年前,台湾的超级“张迷”唐文标先生将他收集到的所有上海沦陷时期有关张爱玲的出版资料,包括张爱...
一九九二年的某一天,止庵“焚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所写小说稿数十万字”;十八年后,止庵的“三十年(1979-2009)集”《河东辑》出版。说起来我对这本书还有一点儿贡献,书名止庵采纳了我的意见,我当时说何妨用个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