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名家专栏]谢泳评论集
文章数:27 浏览:845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谢泳评论集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评论家谢泳专栏。汇集谢泳撰写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现象阐析、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意识
当代文学研究…
 ※ [图]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意识 (2014-6-23,295)

《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以对话形式探寻当代知名作家精神世界。作者收录了对莫言、阿来、陈忠实、迟子建、方方、格非、韩少功、何建明、贾平凹、李佩甫、苏童、铁凝、王安忆、王蒙、严歌苓、张炜等16位当代著名作家的访谈录,访谈跨度长达十...

 ※ 何为“文革”文风 (2013-5-2,197)

最近偶然看到《收获》杂志社程永新、叶开二位批评《文学报》。程文认为,《文学报》有“‘文革’式的刻薄语言”;叶文认为,“这些文章大多为批评而批评,语言风格都是斧砍式,不按文理出牌。这些作者看起来要把批评对象当成&lsq...

所谓“批判者继承现象”,是指在中国当代学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一般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在中国已发生过的学术批判运动中(如胡适思想批判、1958年双反运动等),批判学术权威的学生,后来多数成为同一学术领域的...

 ※ 自己的经历 (2012-5-19,3263)

一、出身记忆其实是很不可靠的,我们能够记忆的只是丰富生活中的点滴内容。中年就开始回忆,好像有预支生活的意味。胡适写过《四十自述》,那是特例。他少年成名,有回忆的资本。而我们庸碌的生活中又有什么值得留给时代记忆的东西...

 ※ 悲剧储安平 (2006-12-21,3882)

储安平的《观察》政论是很有感染力的,文字也好,1949年后再没有人能写出这样的时评,不是后来者没有见识,而是没有这样的条件。单说储安平的心态,就是后来知识分子难以想象的。人只有在没有顾忌,完全敞开独立思维的状态下,...

 ※ 梁思成百年祭 (2006-12-11,937)

梁思成(一九O一—一九七二)如果活著,他是一百岁了。最应该纪念他的不是我,而是一座城市――北京,但北京消失了,只留在梦中。故都的逝去,让一个人痛心疾首,但他无能为力,今天的北京,还记得这个人吗?北京不是梁思成的...


 ※ 关于燕京大学研究院 (2006-11-1,791)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到过一次设在北京大学南阁的“燕京大学校友会”。印象中是和“西南联大校友会”在一起的。这两个校友会出版过很多回忆录和纪念册,我当时基本上都收集到了,特别是《燕大校友通讯》,其中很有一些史料。...

 ※ 为什么怀旧 (2006-10-20,736)

1995年11月底,我为收集有关西南联大的资料,曾去昆明一次,当时恰好许多西南联大校友回昆明,纪念“一二·一”运动50周年和西南联大校庆,我和当年的西南联大学生一起交谈,听他们回忆和遐想,几乎每日都沉浸在过...

 ※ 过去的大学生的辩论 (2006-10-20,372)

前两年大学生辩论很时髦,但后来好像冷下来了,我没有去细想冷下来的原因,但看过几次当代大学生的辩论,感到这样的辨论,不管怎么说,意义实在有限,辨论充其量不过是一场表演而已,而与其费时看这样唇枪舌剑的表演,还不如去看一...

 ※ 两个不同的文人群体 (2006-11-18,780)

胡适是一个在政治上有民主气质,而在为人处事方面也体现出了民主风度的人。如果我们把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文人和学者分成左和右两面,这样分是很简单的,未必准确,但为了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姑且沿用这种简单的分法。如果我们再从这...

 ※ 鲁迅研究是一个学术问题 (2006-10-16,670)

最近,对今年二期《收获》杂志发表有关研究鲁迅的文章,学界有一些不同看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来自鲁迅故乡的朱振国先生写给中国作协的信:《贬损鲁迅意欲何为》。朱先生是鲁迅故乡的作协主席,爱护自己的乡贤,心情自可理解...

 ※ 从一本中文词典看文化变迁 (2006-10-11,731)

1926年,王云五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接着从《王云五大辞典》开始,到30年代中期《王云五小辞典》的出版,使中国文化的普及真正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50年代初,内地对四角号码检字法还有相当的认同,于是出现了在《王...


 ※ 胡适与冯友兰 (2006-3-20,1086)

忽然想到写一篇关于胡适和冯友兰关系的文章,是因为看了《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公司)中胡适对冯友兰的评价。胡适比冯友兰大四岁,可以说是同代人,但在胡适和冯友兰之间,这4岁不仅是年龄的距离,还是师生的差别。...

一、中山舰事件的研究现状 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零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事件。它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因为此次事件对后来分析国共关系、汪蒋关系、国共双方与苏联的关系以及对陈独秀的评价等问题至关...

最近有人发现了一份对研究“胡风事件”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中央宣传部关于胡风及胡风集团骨干分子的著作和翻译书籍的处理办法的通知”。此件在以往关于胡风及“胡风集团”案件的研究中未见引述;在建国以来的几本重要文献选集...

 ※ 靠不住的历史 (2009-4-16,763)

在层层积累下,历史的面貌总和真相相去甚远。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辑佚材料的细品慢读,学者谢泳带读者重拾遗散在历史中的细节典故,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其中有闲读之间的信手拾遗,也有对于史料的严正追溯,收入了关于陈宝箴奉行新政...

 ※ 怎样理解舒芜 (2009-9-29,1117)

舒芜先生去世了,他的一生算是划上了句号。怎样理解舒芜?在他生前是一个问题,在他死后依然是一个问题,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生,在学术和政治之间纠缠,在理想和事实冲突中选择,给中国知识分子史的研究留下了许多悬念。怎样...

 ※ “如夫人” (2011-7-3,611)

钱锺书文章中,多用“小老婆”作比,当然,他一般不用“小老婆”这样的俗语,而用“如夫人”、“通房丫头”、“姨太太”等说法,《围城》里用过一次“小老婆”。虽然小说不能看成作者的自传,但小说行文的习惯与作者的判断有关却是...


 ※ 钱锺书与周氏兄弟 (2011-12-14,1651)

一 许多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钱锺书在他一生的文字中,极少提到鲁迅,应当说,这个判断大体是可以成立的。鲁迅和钱锺书不是一代人,但因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一切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

 ※ 钱锺书《石语》中的黄曾樾 (2011-10-20,893)

钱锺书《石语》中有两次提到黄曾樾,第一次是钱锺书在前记中说:“退记所言,多足与黄曾樾《谈艺录》相发。”第二次是陈衍批评王湘绮“学古往往阑入今语,正苦不纯粹耳。”钱锺书在此处下一批语:“参观黄曾樾记《谈艺录》”。钱锺...

 ※ 学术争鸣断想 (2010-12-1,508)

最近一段时间,在历史研究领域,又常看到频繁使用“造谣”一词的文章了。有些研究者对于和自己学术观点不同的学者,在争鸣中,很喜欢用“造谣”一类的词,先将对方置于不义之地,然后再作批判。我们要养成在学术研究中尊重不同...

我到厦大教了一门《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述》,明年我的讲义会印出来。我的想法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在已有的史料基础上扩展出新史料。寻找材料,只要用功和方法得当,人人可以做到,至于如何研究这些新史料,就要看个人的才情了,那是天...

国外的西南联大研究比较早,专著基本都是二十年前出版的,我知道有易社强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还有一位日本人专门研究西南联合大学,我没有记住书名。1980年代,台湾政治大学的杨正恺先生,他的硕士论文就是专门研究...

 ※ 鲁迅、郁达夫日记比较阅读 (2006-5-10,4543)

闲来无事,读鲁迅。郁达夫日记。鲁迅。郁达夫同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二人在现代文学的许多门类中都留下了传世之作,令人肃然起敬。平日读书,多看他们的小说。杂文,与日记是较为疏远的,最近读了,感到还是有话可说。把鲁迅、...


24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1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
最新推荐文章
 ※ 不好意思,暂时没有添加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