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2006中国广告作个案分析,探讨广告创建生活的诗意的可能性。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普通广告的基本功能是有意识塑造模式化的生活时尚,优秀的广告却可能成为一个创建生活诗意的艺术载体,在个体和群体、人类与自然、当下与历史等多重关联...
提要:在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中,“大片”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模式。本文把“大片”界定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实现“完整电影”神话的实践,它应当实现“我们的世界”超娱乐意指的叙述,即“使它更有力量,更有价值,更有声望”。本文结合对《英雄》等几部...
本文以新近重要的影视文化现象的评析为例,尝试建立批判性的青春审美文化论纲。作者的基本观点是:第一,青春审美文化是当代消费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现象,是消费性文化;第二,青春审美文化是以电子媒介为生产和传播手段的文化,电子媒介从内容到...
《湘夫人的情诗》,湘夫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56.00元 《湘夫人的情诗》锻炼出了许多堪称“情诗警句”的精彩诗句。这些诗句,不仅真切泼辣地表达了作者炽烈的爱情,而且将自我瞬间的情怀结晶化为具有超越意蕴的“情美”,扣人心扉...
近来,奖项横飞而少佳作的国内文坛,又有被称作“路遥文学奖”的“全国性文学奖项”试图创办。该奖项发起人,《收藏界》杂志社社长、路遥生前好友高玉涛称:“我把路遥的声誉看得比自己的还重要,对于路遥文学奖,我肯定是往长久打算...
当下中国文学承载着一个“繁荣之忧”:有作品无读者,有阅读无感动。我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时期文学”经历“向内转”之后,仿袭西方,致力于在文学技巧和自我心理两方面掘进,极端而行,乃至于文学写作偏失于魔幻炫技和自我臆想。明代戏剧家...
绍武 会林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当下中国文学存在着“繁荣之忧”:有作品无读者,有阅读无感动。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论文学的影响力时说“不真不足行”。文学之所以缺少读者,缺少感动,根本原因是作家们普遍缺少写作的诚意,缺少在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培养...
宋仁宗“以直言召人”,革除文风之弊,其宗旨不仅是要选拔治国安邦的杰出人才,而且是要纠正浮夸、浮华的时风,推行直言务实的作风。 靡曼浮夸,无益治世,是文章的流风之弊。文风革新后,言之有物,经世致用,成为有宋一代的文坛风气。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连日来,北大、清华各自牵头分别组成由七所名校参与的自主招生联盟,演绎着狼烟四起的被称之为“北约”与“华约”的热战。 北大、清华,这两所“最高学府”历来在高考招生...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在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几位先驱者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是, 相比较而言,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不仅更具体、系统( 更具有...
作为一个批评家,如果一部小说,读了一遍之后,你没有勇气读第二遍,你应该如何来评价这部小说呢?我想,没有一位真正的批评家,会缺少勇气第二遍、第三遍读一部好小说的。我刚读了2004年出版的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受活》。我自...
中国商业化运作的国产大片制作已有超过十年的历史,但无论是票房还是影评,都没有进入国际一流电影的行列,在国内也总是处于“叫座不叫好”(实际是“票房虚火”)的尴尬处境。而当下中国的文学创作虽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产状态,但...
即使我相信冥冥中真有命运主宰,但我也不会事先相信命运安排了一部书来改变我的人生志向,从而改变我的人生道路。1980年我很顺利地通过了高考难关,而且很意外地考上了北京大学。然而,更意外的是招生人员将我“分配”进...
日前,看了比利时一个名为“肉体和腈纶”的拍摄图片,看到了“色彩和形式的颠覆”:模特赤裸的肉身被涂上厚重的油漆,失去了有机体弹性鲜活的质感,仿佛是被油漆过厚的重金属塑像,似乎把冷漠无情的机械性定义为穿透人体和世界的本质...
从脚往下看的“高度” 近来,中国文坛的又一档热闹事,就是关于当下是中国文学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还是“前所未有的低谷”之争。虽然直接介入争...
非艺术妄呓的“坐四望五” 范曾的“画分九品说”,当称“令古今震惊”之论;无疑此说的“震惊点”,是“范曾大师”设定了他在古今世界画坛的“坐四望五”之位。 1995年,赵忠祥《岁月随想》记载:“记得1982年在密云水库,...
叫座不叫好的中国大片缺什么?2006年,陈凯歌步张艺谋后尘执导“中国式大片”《无极》遭网友胡戈恶搞,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大受网民追捧,轰动一时,反映出当时多数电影观众对...
在建国以来的中国文坛中,称王蒙是第一等聪明人,恐怕没有人反对。王蒙是何等聪明?以其日前公开言论来说,王蒙是“什么都能装,就是装傻没人信”的绝顶聪明之辈。 可以说,已逾古稀之年的王蒙,是聪明一生了。步入晚年来,近20年...
我今天之所以从事美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的《美学文学论文选》,让我知道了美学这门学科,而且让我知道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对我非常有吸引力的世界,我愿意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所以走上美学道路。对我的心灵...
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五部获奖作品名单公布后,社会各界舆论对本届评奖过程的公正性和获奖作品的有效性表达了许多质疑。日前有网友公开发表博客文章或微博言论,发现《你在高原》、《推拿》和《一句顶一万句》三部作品的参评和获奖涉...
适才见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报道,看后感言不多,一言以蔽之:“1+1=2”,茅盾文学奖进入了“贰时代”。“一”,五个获奖者,一样的“作协达人”身份 非省市作协正、副主席,即全国作协委员。此届评奖,从第一轮...
近年来,在中国文学理论界围绕着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争论。这场至今尚未平息的争论,因为关系到中国文学理论的学科建构而受到学界关注。我在阅读部分重要论争文章中,感到作者在运用一些流行命题时,因为没有做...
多年以来,“先锋批评” 总是一切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终结”事件的“在场者”,因为它的基本存在方式即是以持续不断地宣告“他者”的“终结”确认“自我”的无限“在场”。今天,我当然不会模仿地说,“先锋批评”已经“终结”了,...
于丹讲《论语》的是非,是依据文化常识,学术常识就能判断的,本来是很清楚的,并不需要繁琐的考察、论辩。然而,当前中国文化状态就将这个是非判然的文化事件,变成了令人有口莫辩的文化现象。在当前中国文化场中,由于权力和资本...
自2006年12月11日凌晨开始,西南某报的一篇报道《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在不到一天中被国内上百个大媒体连番转载,引发了一场席卷中国媒体的“垃圾”龙卷风。在气象学上,有一种“蝴蝶效应说”,即指一只巴西...
技术专制与文化的非伦理化 今天,我们生活在高度技术化的世界,技术原则变成了普遍的统治原则。(玻尔兹曼《技术专制》)技术原则的核心就是:只要能够,就应当。在技术原则专制下,文化因为被取消了历史和伦理两个基本维度...
在我近30年的学术经历中,我只遇见两个人亲口称赞范曾,一个是范曾的学生,还有一个也是范曾的学生。日前读报,读到某大报刊载文章以“大师风范”说范曾,赞颂范曾“无所不能,有所不为”。该文作者是我所知道的第三个范曾的学生...
近日读到《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上半月)署名“陈晓明”的文章《再论“当代文学评价”问题——回应肖鹰王彬彬的批评》,其文称“肖鹰可能忘了,1990年第5期《文学评论》上,登着他那篇《近年非理性小说的批判》,在当...
最近我读到孟繁华的《面对“新世纪文学”的心情》(2009年11月11日《中华读书报》)一文。在文中,他说道:“被赋予‘深刻意义’的文学在今天确实不会被人们特别关切了。因此,中国当下文学著作印数的下跌和批评家的无关紧...
“木子美”、“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郭美美”……在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中,为什么这些“令人呕吐的形象”会成为“偶像”?为什么这些“呕像”不仅成为当代大众文化中红极一时的娱乐对象,而且成为具有特殊市场号召力...
长期以来,王国维的“境界”说被认定为“以叔本华悲观主义美学为本”。这种判断造成了对“境界”说精神内涵的根本误解。可以说,“叔本华”至今仍然是“境界”说研究中的一个巨大的阴影,它笼罩并限制着这个研究领域的突破性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文学理论界围绕着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争论。这场至今尚未平息的争论,因为关系到中国文学理论的学科建构而受到学界关注。我在阅读部分重要论争文章中,感到作者在运用一些流行命题时,因为没有做...
李长之在《王国维文艺批评著作批判》中指出:“他承了传统的中国式的批评的方式,颇又接受了点西洋的思潮,有他独到的见地,而作了文学革命的先驱。”除李长之外,吴文祺、浦江青等多位民国学者也持此说。但是,在1949年以后...
引论“天才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理论基础,它与自律论、创造论三足鼎立,支撑着现代美学的大厦。王国维首次将“天才论”引进中国诗学,并以“境界”说为核心建立了现代中国的诗学观。“天才论”的引入具有诗学革命的意义。...
当代伟大作家的出现,关键在于能否出现时代精神的伟大觉悟者和中国文化命运的伟大担当者;能否出现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无论在思想还是语言层面,真正透视历史和将世界视野纳于胸怀的文化创新者。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作家中我最...
一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电子媒介构造的生活世界。电影实现了柏拉图关于艺术是自然之镜的古老隐喻——你持一面镜子,就可随心所欲地复制世界。然而,比柏拉图预见更多的是,电影不只是给予我们一个超文字的静态的图像世界,而...
近期来关于当下中国文学评价问题之争,有论者纠缠于中西立场之争不放。他们反复动情陈词,试图让人们相信,当下中国文学之所以被国人普遍看低,就是因为国人的文学标准被西方立场殖民了;只要国人回归中国立场,就可以看到当下中国...
题记:当前中国文坛有批评家,一方面大声疾呼'文学批评中国立场论',一方面盛唱所谓'当下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论'。本文认为,如果这个'高度'真有,不过是这些批评家在所谓'中国立场'看到的高度,即从其脚往下...
●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分析顾彬这些批评意见,难道不会认为他是切中了当代文学的要害问题吗?为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计,难道我们不应当认真对待吗?●当前中国文学的低俗化趋向,无疑与当代作家轻视语言和滥用语言的态度有...
作者:肖鹰 2007年,是被种种怪事搅扰不安的一年。岁末,中国学界又爆一令人瞠目结舌的大怪事:一位任职京城某师大的文艺学教授在网上发出15321;文向世人宣告:不做教授,要做畜生。现在是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也是...
近日,秋瑾的后人公开抗议即将上映的电影《竞雄女侠·秋瑾》。媒体报道称该片许多情节不尊重史实,有“三俗”之嫌,且影片拍摄未经过后人授权同意,属于违法拍摄。此事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凡...
叫座不叫好的中国大片缺什么?2006年,陈凯歌步张艺谋后尘执导“中国式大片”《无极》遭网友胡戈恶搞,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大受网民追捧,轰动一时,反映出当时多数电影观众对“中国式大片”...
作者:肖鹰 【导读】媒体报道,今年贺岁档期历时4个月,将先后有近50部影片扎堆混战。据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中国内地票房将达60亿元,其中贺岁电影票房20亿元。这档贺岁电影鏖战,可谓中国电影票房高地抢夺战。媒体报道...
《文学报·新批评》的征稿启事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尤深,那就是“倡导靶标精准的及物批评,反对泛泛而论”,这一点可以说抓住了当下批评的软肋。因为,我们看到的大量批评,除了无原则的廉价吹捧,便是“抽象否定、具体肯定”的高...
对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基本持'西方艺术重再现,中国艺术重表现'一说。本文对此说持有异议,并认为,这一说法的成因主要是,对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著作中'representation'一词...
在国内近来关于“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本质)的争议中,存在着“本质主义”观点和“反本质主义”观点的对立。但是,如果进一步考察这两种对立观点的具体阐述,我们又会发现对立的双方又都是用了一种“先验的本质”眼光去打量文学。...
本文分三个部分,逐次讨论流行文化的基本属性、艺术在流行文化中的转型和流行文化时代美学的文化功能。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理论的全面扩张,流行着一种否定美学的当代文化价值、取消文化研究的美学维...
一、当代文化与心理失衡 文化与人类个体的生活,具有双重关系。一方面,文化是某个群体(如种族)中的个体生活的总和,是这些个体生活情态的总体表现;另一方面,文化作为这种总体表现,又构成了个体生活的内在基础,为个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