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名家专栏]阎晶明评论集
文章数:52 浏览:81766 今日:1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阎晶明评论集 文章列表(按日期排序)
知名评论家阎晶明专栏。汇集阎晶明撰写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现象阐析、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机遇与难点
中国文学走出…
在人间烟火中互相沟通——读甫跃辉小说集《少年游》
在人间烟火中…
从“乡谊”中开掘传统
从“乡谊”中…
短篇小说,藏锋到几时
短篇小说,藏…
看取中国的独特窗口
看取中国的独…
心机暗与古人通——评《烟云供养——买鸿钧诗文书画》
心机暗与古人…

崔正来先生是我未曾谋面的文友,两年前他赠我长篇小说《黄河滩》,方知其是一位年过花甲的新闻人。今受托阅读他新近完成的逾百万字长篇纪实小说《傅作义》,更觉其创作上的勤奋,对文学创作的执著追求。而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一再要我作序,即使再三推托也仍难...

 ※ 文体兴衰之叹 (2015-5-15,279)

许多人会费解,为什么今天的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浮躁时代不是更应该把文章写短吗,不是更符合“文化快餐”这个说辞吗?还有,为什么诗人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不及小说家?于是,值得对文学文体的流变进行思考。 文 体的流变显然是有线索可循的—...

一 历史相隔30年,《平凡的世界》就像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情状、时代风貌,特定时代氛围中人们的追求、欲望以及爱恨情仇,都在其中鲜活地保存下来了。路遥的价值在于,他用与自己时代生活同步的思想高度(没有拔高)、情感热度(没...

 ※ “回家”:春晚的主题选择 (2015-2-27,229)

某种角度讲,春晚可以比作国足。出征日期是确定的,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家的目标非常一致。出征前的筛选、不断调整的名单,成败都集中在“主教练” (导演)的调用和操作上。临近出场充满期待,期待老牌明星,期待新人新秀。舆论已经预热...

第一次听说“YA文学”这个概念,是21世纪出版社新近出版的“YA零距离”系列图书,当我明白这是一个介于未成年与成年之间的年龄划分,并专门为这一年龄层的读者创作文学的时候,我知道了,那一定是“youngadult”的意思。在我们这里,青春文学...

 ※ 从一百个方向欣赏足球 (2014-12-26,309)

评论,我所从事的是文学评论,对最新出版的小说之类的作品作一点肤浅的品评还算得上正业,而其他的就只能是顺手一玩了。足球,我就是一个纯粹的观赏者,是万千球迷中的一个,即使在朋友当中,比我更痴迷、更懂足球的大有人在,30年的看球经历,从未有介入其...


在书本中观画非常适合外行,因为可以省略画法、书艺的专业阐释,而直接将其理解为“诗文”的一部分。画家买鸿钧的《烟云供养》是一本奇异的书,以画为主,以书为辅,兼用诗文释画解书,便成了一册“诗文书画”集。重与轻,浓与淡,黑与白,繁与简,画家所要处...

 ※ [图]从“乡谊”中开掘传统 (2014-11-21,387)

电视剧《当家大掌柜》中,“老白清”流溢的不仅是酒的清香,同样也散发着共同向善、“美美与共”的人性光辉。 传统并不意味着旧。传统文化中的伟大精神,不但不应抛弃,而且应当深入挖掘,大力弘扬。越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精神越值得珍...

 ※ [图]看取中国的独特窗口 (2013-7-9,792)

《出梁庄记》:梁鸿著,花城出版社出版。 凭借《中国在梁庄》以及新近出版的《出梁庄记》,作家梁鸿让很多读者记住了中原农村的一个小小村庄。“梁庄”,成了近年来突然出...

电视剧《闯关东前传》是剧作家高满堂的最新作品。《闯关东》引起轰动之后,继而有了《闯关东2》,进而又有了今天的《闯关东前传》,高满堂的“三部曲”就此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就剧情的历史时段来说,这是一次“不规则”的续写,也是对“闯关东”这一“文化...

天下文人,抱负各不相同,有人天生想走出去,胸怀天下,奔向更广阔的天地。有人执著于一处,努力开掘,把一个小小的世界翻遍,造出花样繁多的世界。这两种写作者并无高下之分,都能达到创作的通途。中外文学史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大作家甚至伟大作家,终生都...

 ※ [图]短篇小说,藏锋到几时 (2013-4-19,737)

漫画 徐鹏飞 鲁迅在《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序言中说过:“一时代的纪念碑底的文章,文坛上不常有;即有之,也什九是大部的著作。以一篇短的小说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者,是极其少见的。”这段话切中了一般人心目中对“大作品”的认识,即长度决定分量...


 ※ 为宏阔历史注入细节 (2013-1-30,501)

王朝柱以描写大历史、塑造大人物著称于文学界特别是影视界。他的八卷本文集精选近日出版,更加集中地展现了这位勤奋笔耕的作家创作出的丰硕成果。在这八卷本中,我特别挑选了《周恩来在上海》一书。原因有二:一是这部著作所写的历史时期框定在1927年至1...

正在央视播出的《木府风云》是一部题材极为独特的电视剧,西南边地的丽江,纳西族的“木府”,明朝民族、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等多种元素在其中呈现。然而,这不是一次历史传奇的演绎,更不是家族黑幕的揭露,它指向颇具“当代性”的主...

 ※ 散文:脆弱的文体 (2012-6-14,1225)

散文是一种最难用理论去框定的文体。广义的散文是一切用优美文字写下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一切不可归于小说、戏剧、诗歌和理论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被划入到散文的行列。日记、演讲录、墓志铭、回忆录、书信、作家的创作谈、哲学...

 ※ 让批评成为一种力量 (2012-6-3,959)

在文学领域里,批评的位置最为模糊,她或者被人视为高高在上的指点者,或者被认为是跟在文学后面亦步亦趋的追赶者。对于批评的尊敬远不如对她的不屑与不满那么多。即使在批评家内部,批评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大家常常怀疑并要说三道四...

 ※ 批评的自省 (2012-5-19,921)

我为结识越来越多的作家而感到头疼,而且随着和作家交往的深入,越来越被一种“尊重他人劳动”的意识所缠绕,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批评的权利,如何变得让自己虽不必扮“酷”,但能够真正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批评毕竟需要一定程度...

哈尔滨市文联为本市的青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丛书,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青年作家的成长最需要热情的支持。特别是像孔广钊《和我一起荡秋千》这样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化的叙述风格,有着尖锐的艺术探索追求的创作,能够纳入到一项...


 ※ 当“文化”遇到“春节” (2012-1-20,1067)

文化是个热词,它是一种视角,一种态度,也成了一种思维方式。今天,人们喜欢从文化角度思考和谈论各种问题,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外来的。当“文化”遇到“春节”时,便会激起更多话题。当代中国人的观念、时尚无论发生多大...

 ※ 无法接受的送别 (2007-8-6,905)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在北京阴郁的天气里,我会写这样的文字,悼念永远离开我的兄长、朋友钟道新。听到他突然去世的消息,我回不过神来。3号上午,我和朋友去北京某医院看望一位同道的朋友,路上接到《黄河》主编张发的电话,...

 ※ 小说需要一种气质 (2007-11-21,899)

大约四年前,我曾对刘晓刚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活成你自己》写过一篇短评,当时的看点,是想从他的小说中找出一位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作家同60年代出生的作家之间,在价值选择和道德感方面的差异。今天,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天雷...

 ※ 姿态即精神 (2008-10-30,1082)

我曾写过一篇从鲁迅自序里见出自谦风范的文章,尽管提到了“五四”时期的作家和学人普遍具有这种自谦,但毕竟没有用实例说明。近读1933年上海天马书店《创作的经验》一书,又勾起了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创作的经验》是天马...

 ※ 魏微的“故乡感” (2009-10-19,991)

在我眼里,魏微是个典型的小说家。她是个不让人看到“写作目标”的人。一段时间,她的名字到处在文学刊物目录上出现,她得了很多文学奖,被评论家关注,受读者喜欢,可她好像不懂得“乘势而上”,可以好长时间“消失”得不知去向。...

 ※ 专业些,再专业些 (2010-9-20,727)

本报自开展“为什么读经典”、“剧作就是文学”以来,得到了许多作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应当说,这两次讨论比较深入,也触及到很多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既有理论上的共识,也有说理式的争鸣,其中涉及...


读完甫跃辉小说集里的所有作品才见到他的简历,27岁的年龄,从云南边陲来到上海求学工作,因为写小说,因为研究和编发小说。这样的历程不由得让人心生感慨,文学,原来还可以如此美好地与人生结合在一起,可以同我们的生活一起慢...

当代中国小说有一个热点:家族叙事。讲一个家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这类小说通常会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颠覆传统伦理秩序的叙述腔调,花费笔墨讲述叙述人并未亲历的历史故事。这种写法以莫言、苏童等人的小说...

 ※ 合谋还是分离? (2012-1-1,948)

把“文艺评论”与“媒体文艺传播”这两件事放到一起,就好像把两个见不得离不开的人搁到一间屋子,真说不清楚会出什么事,或者说,一定会有多种不同的效果。文艺评论,它的背景是文艺理论,上家是作家艺术家,下家是关心文艺的社会...

 ※ 如何增强批评的有效性 (2012-1-1,1222)

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下文学批评提出质疑,这种质疑最主要的还不是担心批评人才的缺失和批评话语的减少,问题的焦点更多地指向批评的诚信和力量的丧失。说到底,批评的有效性成为大家担忧的重点所在。当代批评不缺少专业人才,在高...

我读须一瓜的小说,或者说读现在很多人的小说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我觉得《太阳黑子》这个小说它有一种可辨性,如果她写得再往左边走一点,就是一个类型小说,就是一个通俗小说。再往右边走一点就是纯文学小说,就是这些评论家们所喜...

《裸露的亡灵》是小说家夏商新近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悲剧永远是文学故事里最抢眼的种类,但我以为,许多中国作家对悲剧的认识仍然十分模糊,许多人对悲剧所蕴含的美感,悲剧里的诗意认识不足,所以常常把悲剧推衍为一个个悲惨...


 ※ 印度是“破烂英语”的天堂 (2011-12-15,1160)

印度是个让人一言难尽的国家。世俗生活上似乎可以一览无余地观察到全部,不用华丽遮掩贫穷,不会在“老外”出没的地方驱赶乞丐;精神文化上又给人深不可测的神秘感,仿佛人人都过着一种有精神的生活。奈保尔说:“印度是不能被评判...

 ※ 鲁迅自序里的自谦 (2011-12-14,1222)

凡有人出书,大多要作序,有请名家导师的,也有自己亲自写就的,目的就是一个:说明这书写作的缘起、过程、目的、价值,作者的才华、学识、辛苦、不易,等等。但我以为,同样是序言,前辈大家和今人的作法很不相同。“五四”那一代...

 ※ 鲁迅的青年观 (2011-12-14,1304)

表情冷峻、文风更加冷峻的鲁迅,他的内心究竟有多少热情,这些热情的流向究竟在哪里,从来都是人们争说不休的话题。由于鲁迅复杂的心境,他的文字也总是传达着复杂的感情,这既对人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鲁迅造成困难,也使鲁迅的同样...

 ※ 鲁迅:“立誓不做编辑者” (2011-12-14,1092)

鲁迅一生从事过很多事业,但从他的言语中却很少能得到相应的热切表态。他是文学家,却总要声明自己无意于进入艺术的庙堂;他曾在北京、厦门、广州等地的多所大中学校任教,但对所谓“教授”、“学者”的身份并不以为然;他曾是教育...

 ※ 从鲁迅谈讲演魅力 (2011-12-14,983)

最近,某家著名的“讲坛”发出了曲终人散的信号。我以为,这信号即使是真的,也并不意味着讲演本身的形式不再被人喜欢,而是讲演者那种手之舞之的肢体夸张、无根无据的刻意戏说,已经让人不再相信这个“坛子”还是学术传播的有效方...

 ※ 柔性的鲁迅 (2011-12-14,1191)

近有媒体报道,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读古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有时想,为什么中学教材里不能选点鲁迅的妙文而只选战斗的檄文?如果学生们一上来接触的鲁迅文章是《夏三虫》《夜颂》《略论中国人的脸》《小杂感》,鲁...


鲁敏可能是很多关心小说的人正在期待出现的那种小说家。她有年轻的优势,有崛起的动力,有探索的热情,更主要的,她的小说平实得看不出时尚的标签,故事都是温情的家长里短,主题向善的巅峰一路攀登。她想传达给读者的,除了温馨,...

 ※ 《凿空》:探寻冰冷的诗意 (2011-12-10,1109)

在我的印象中,刘亮程是个朴实的人,他学历不高,也不是名师高徒,长期生活在西北大漠的一个小村庄、小县城里,文化优势可以说一点都没有。我第一次见刘亮程差不多是十年前,那时他突然走红于文坛。这个沉默寡言的“乡村青年”因为...

 ※ 个人命运与历史车轮同向转动 (2011-12-10,1023)

肖克凡用一个冷漠的词汇为自己的长篇小说新作命名,但这部40万字的小说却分明透着这位中年作家平地跃起的热情与决心。《机器》可以说是肖克凡追求文学梦想的路途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他面对一个难题,而且为这个难题做了自己最漂...

 ※ [图]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机遇与难点 (2011-12-1,1402)

余华小说《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的英译本。《人民文学》英文版试刊号封面及内页 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遇到很多机遇,也接受着各种挑战。很多东西在消解着文学的力量,特别是文学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然...

 ※ 鲁迅:暗夜里的思想者 (2008-8-26,1358)

寻常的人,都是在歌颂和期盼黎明的曙光驱赶走夜的黑暗,而鲁迅,却在深夜里思索,夜幕让他的思想有了惊人的穿透力。1 读鲁迅,常常会遥想他曾经的写作状态。那些透着感情和思想、充满力道的文字,是在一种怎样的环境和心境...

 ※ 散文的性情 (2008-7-10,1148)

阎晶明 人人都有一颗散文的心。作为一种文体,散文从来是最不固定的文体,我也很不情愿以“散文家”称朋友,凡为文者,可以没做过诗,可以没写过小说,但人人都写过散文。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散文的随笔《脆弱的文体》,其中就散...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到处都是风云激荡,套用今天的话说,生活为文学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但那时会写文章的人并不是很多。当年鲁迅住在上海,还为此感慨过,他说,由于做文章之难和受教育的不易,所以写作还是少数人的事情。...

 ※ 《借枪》的价值 (2011-4-19,1043)

新时期三十年来,电视剧是中国文学艺术界成长性最好的艺术品种。它随电视的普及而出现,没有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的深厚传统,缺了“家学渊源”的自信,但也少了传承的负累和“影响的焦虑”。它是新时期的新生事物,但又不是以时尚的、...

 ※ 探寻冰冷的诗意 (2010-11-8,1420)

在我的印象中,刘亮程是个朴实的人,他学历不高,也不是名师高徒,长期生活在西北大漠的小村庄、小县城里,文化优势可以说一点都没有。我第一次见刘亮程差不多是十年前,那时他突然走红于文坛。这个沉默寡言的“乡村青年”因为自己...

在我的印象中,刘亮程是个朴实的人,他学历不高,也不是名师高徒,长期生活在西北大漠的一个小村庄、小县城里,文化优势可以说一点都没有。我第一次见刘亮程差不多是十年前,那时他突然走红于文坛。这个沉默寡言的“乡村青年”因为...

那天,我上火车前,匆匆忙忙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准备路上闲时阅读。犹豫再三,提取一册老旧的《古文观止》。路上还真翻读了几篇妙文。读书真的是很奇怪,年龄、心境不一样,读书时的看点及其评价角度都会发生变化。有人说这是一种读...

1 标题上的两句诗,摘自鲁迅悼念年轻时结识的乡友范爱农的诗三章。这首诗写于1912年,其年鲁迅不过才31岁。他在北京听到范爱农穷困潦倒之际溺水身亡,悲伤之情可以想见。但以范爱农与鲁迅不算远但也并不算近的交情,尤其...


52 篇文章  首页 尾页 页次:1/2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
最新推荐文章
 ※ 不好意思,暂时没有添加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