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是当代欧美文化研究中的热点专题。这一观念主要来源于社会学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当代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德斯...
在中国与西方美学界,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来重构美学的取向。这种美学在当代欧美被称为“日常生活美学”,而在中国则被称之为“生活美学”。生活美学在中国的建构,一方面力图摆脱“实践美学”的基本范式,另一...
作为当代国际美学的最新的发展趋势,“生活美学”在国外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想结合在土耳其安卡拉召开的第17届国际美学大会的观感,来深描“生活美学”的最新发展,来重新阐发“艺术终结”论,并从“生活美学”的角度来...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参见Welsch,1997)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得以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
“艺术死亡”、“艺术史结束”、“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呼声,在当代欧美美学界和艺术界竟愈演愈烈,对中国本土的美学和艺术也开始产生重要影响。这些“空洞口号”之源,既非艺术家也不是纯美学家所创,而是肇源于当代分析哲学家阿瑟...
在当下汉语学界的文论研究中,“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与“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已成为关键词,“间性的凸现”正在趋成一种理论的共识。[] 然而,在“互文性”与“主体间...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艺术终结问题并不只关乎艺术自身的发展问题,从而仅与“艺术史终结”相关。实际上,艺术终结不仅与宏观的“历史的终结”间接相关,而且,还更微观地与欧美“现代性的终结”直接相关。一、“现代性终结”与“...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参见welsch,1997)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
今天的演讲我想以“中国美学与当代文化产业”为题,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当代中国美学的角色转换,我认为是从“启蒙功能”转切到了“市场功能”。第二,描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亦即“日常生活审美化”,并试图...
实践美学要在“本体论”上继续拓展,可能的方向之一,就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哲学,是回到生活实践的哲学。从现象学的哲学视角来看,这种“现实生活”是“人们的实...
在全球化的时代,“自然美学”(the aesthetics of nature)和“环境美学”(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已成为欧美和中国美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当今欧美的美学试图由此...
【内容提要】 存在主义思潮,是对20世纪中国美学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欧洲美学流派之一,中国生命论美学的建构与之息息相通。在存在主义东渐的过程中,百年中国生命论美学对它的接受,经历了“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的顺序,其...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
从美学史的角度,本文纵向梳理了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的发展进程,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其一,汉语文化圈中“美学”这个词是如何酝酿而来的;其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是如何草创的;其三,在本土化...
商业设计,虽然并不是一种专门的设计门类,但在大众文化普遍播撒的年代,任何一种设计却几乎都与商业息息相关。商业设计在现代商业社会遍布到了各个角落,在大众消费文化中也到处都有它的存在。面对当代商业设计的消极方面,美学批...
“现代性”作为来自欧洲的观念,在历史上不断得到反思,主要存在两类反思的理路:一类可称之为“泛审美现代性”,以波德莱尔为起点、中经齐美尔、直到福柯那里结束,他们面对现代性皆持一种“审美批判”的态度;另一类...
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真理论上,作出了现代解释学的补充和创建。他通过对“共时性”的体验美学的批判,而导向“同时性”的审美理解活动,从而拓展真理到艺术领域。进 而,提出游戏本体及...
要言之,中国古典绘画审美的时间意识本源自儒道互补的“动”。这“动”涵摄有“气韵生动”之生生不已和“虚无因应”之变化无为的双重内涵,它点化绘画空间为灵“动”的时空合体境。相应的,对这玄妙绘画时空的观照也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