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解读古典文本有两大障碍:一是古今语言隔阂,二是写作背景晦暗。有时,二者又往往互相纠结。对中学语文传统篇目《师说》的解读就面临这些困难。《师说》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写给求学者“李氏子蟠”的。对他们两人而言...
以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蜚声海内外文坛的施蛰存先生,晚年在中国诗学和词学的研究上也取得极为丰硕的成果。施蛰存的古典文学研究和他的文学创作一样也独具新意,明辨是非,自成面目。他的一系列颇为精彩的论点精湛有力,胜义迭出。...
初春的夜晚,尚透出丝丝凉意。而捧读《清园书简》,心中却涌动着阵阵暧流。与先生交往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脑海。在刚刚拨乱反正的1979年,我在本校学报发表《刘勰生平初探》一文,对刘勰出身士族的成说提出质疑。而后偶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儒商”及其“诚信”的会议和研究不绝如缕。其中,不乏拯救当前信用危机,以中国特色商业伦理对抗西方文化霸权等意图。但如从科学求真学术理性角度看,许多问题似乎均有待深入讨论,认真反省。现在的问...
【作者授权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儒家“诚信”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伦理形态,与现代“信用”有许多本质差异。要实现其现代转化,必须达到:由适用于“熟人”社会的特定伦理,转变为适用于“陌生人”...
9月19日《中华读书报》第21、23版一组关于“汉学”的文章,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因为它涉及到我一直甚为关注的学科命名问题。确如李学勤和张西平所说,英语中的Sinology,是指西方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文化等...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很荣幸拙文《名不符实的学科命名》(本报2001年10月24日23版)获得顾钧先生的热诚回应(《为“汉学”正名》,本报12月5日23版)。我也很认真地拜读了顾文的有关异议,并认为是我所见...
“学范’这个学术论的元理论,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从未能进行过心平气和的讨论。在九十年代提出本课题,应该说有其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讨论不得不从“五四”文化论争说起,又不能不令人有一丝迟滞的悲哀。王元化先生《杜亚...
在世纪之交的十来年中,古文论界最热门的话体,是关于“失语”论以及“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讨论。遗憾的是,至今并未产生具有重大学理推进的原创成果。原因何在呢?也许是因为,讨论并未从当今时代问题和时代精神出发,而是过分看...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st1\:*{behavior:url(#ieooui)} /...
王元化先生“文革”后重登学坛,主要是从出版《文心雕龙创作论》开始的。关于此书的宗旨,其《<文心雕龙>创作论八说释义小引》有明确介绍:从《文心雕龙》中选出那些至今尚有现实意义的有关艺术规律和艺术方法方面...
诗词名家施蛰存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从教席大隐于资料室后,充分利用资料室丰富的历代词学藏书,曾以检索抄写历代词籍的序跋、凡例遣日,从而专注于他早岁就颇为向往的词学研究。他晚年曾说起在抄集研讨这些词籍题跋的过程中...
施蛰存先生于1930年代初,以擅写心理分析小说誉满文坛,独步大江南北,开创了中国新文学中影响深远的新感觉派。1937年3月,他以“近乎宋人词话文体”的“半文言半白话”撰写的《黄心大师》,成功地塑造了“尝为官妓”的恼...
《词学》丛刊由施蛰存先生筹划创办,于1981年11月问世,迅即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和诗词爱好者的欢迎。创刊号及其后各辑均曾多次重印。由于施蛰存先生的声望,词学研究者多能踊跃供稿,并以其文字在《词学》发表为荣。在施先...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中外文学的交流和互动当更为迅捷与频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走近大师系列丛书》,充分映现了颇有代表性的我国当代小说、散文名家马原、格非、张炜、叶兆言阅读、借鉴大师名著艺术并融汇于其文学创...
近年来,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努力中,古代文论话语的重要性往往受到不适当的强调; 而古代文论话语的特征与精妙每每又被片面概括。其中一个典型例证,就是“古代文论妙就妙在模糊”论。奇怪的是,此论却至今未受到学术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