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字》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潘启雯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从杨一铎的《文字的奥秘》,到王 元鹿的《汉字中的符号之美》,再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抑或是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编写的这...
《历史的教训》 (美)威尔·杜兰特 阿里尔·杜兰特著 倪玉平、张闶译中国方正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5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介的“新年第一书”,是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合著的《历史的教训...
年轻时的蒋晓云 事实上,在写《桃花井》(新星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之前,其实蒋晓云并非无名之辈。早在20世纪70年代,蒋晓云就与朱天文、朱天心、吴念真等一起初登台湾文坛,她的处女作《随缘》获得作家朱西宁(朱天文、朱天心之父)的盛赞和...
《城市的迷惘》 薛涌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现任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的薛涌,在出国前就曾发表过不少文章,当然远远赶不上这几年“旋风般的文字还乡”(学者郑也夫语)。他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足球等诸多领域。比起他此前对草...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 [美]肯尼斯·R·胡佛 著启蒙编译所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1月 定价:58.00元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将两个或多个人物并列作传,古已有之,司马迁的《史记》...
徐则臣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年3月 青年知名作家徐则臣的“文学世界”大抵可以劈成两半:他最初是以《伪证制造者》、《啊,北京》、《我们在北京相遇》等“京漂故事”系列被人们所关注的;在“花街”故乡系列中,徐则臣显示了他另一方面的文学...
《傅科摆》 (意)翁贝托·埃科著 郭世琮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对于这位来自地球另一头、曾手握一大把文学奖的意大利老头,翁贝托·埃科始为中国读者所知,恐怕还是早在1988年8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那本《玫瑰的名字》。该书后来曾被多家出版机...
《南非的启示——曼德拉传·从南非看中国·新南非19年》 秦晖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秦晖既非政治学家,更非南非问题专家,但他却在17年里三次写南非和曼德拉,他的《南非的启示——曼德拉传·从南非看中国·新南非...
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 喜忧参半的“无愁河”之旅 黄永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8月 画家黄永玉 提起湘西,无法忽略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没有人不知道他笔下的“边城”风情,而他的表侄黄永玉一篇《这些忧郁的碎屑》,让沈从文在历...
■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全3册) ■ 黄永玉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提起湘西,无法忽略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没有人不知道他笔下的“边城”风情,而他的表侄黄永玉一篇《这些忧郁的碎屑》,让沈从文在历史重重迷雾中的背影清晰如昨。其实,...
《这边风景》(上下卷) 王蒙著 花城出版社出版 在对著名作家王蒙创作的有关研究中,鲜有人关注他在“文革”期间的创作现状,往往都是从他“文革”前的创作,直接跨过“文革”时期,进入到他在新时期复出后撰写的作品。有人说它还未出版就“先声夺人”,有...
■ 《繁花》 ■ 金宇澄著 ■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可以怀旧的中国城市不多,上海算是一个。上海的“古典之旧”不多,“现代之旧”却最是原汁原味,即使“当代”把“现代”篡改得面目全非,上海的“现代”之貌仍然保存齐整且耐人寻味。上海的小说家有不少...
能坚强书写残酷并有寓言式暗示的中国当代作家似乎并不多见。以笔者看来,知名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孙颙算是其中之一。其代表作《雪庐》、《烟尘》、《门槛》等因巧妙地用“残酷”手法连续描绘上海知识分子的历史和现状为人所熟知。而《漂移者》则是孙颙继续运...
《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 (美)迈克尔·桑德尔著 邓正来译 中信出版社出版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娜和其他城市,非暴力罪犯只需付82美元就可买到一间与不出钱罪犯分离开来、又干净又安静的监狱牢房。 高峰时段或出门堵车时,不少独自...
“冷战”结束后,亚洲享有了20多年的和平,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并使全球经济中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亚洲的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亚洲人第一次感到“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亚洲世纪”之说随之兴盛起来。...
与长篇小说《南京安魂曲》凸显当年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严肃、沉重话题相比,移居美国知名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说集《落地》(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所呈现的海外华人生活则充满了别样的艰难与辛酸,真实感人又颇具戏剧性。英文原著题为“A Good...
学者型作家格非年少成名,以“叙述空缺”闻名于“先锋作家”之列,赞美与责难曾同时袭来,而他淡然处之。这位给人感觉“与世无争”的写作者,像极了一位优雅的古代隐士,任思绪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思考着一个个灵奥玄虚的文学命题...
学术界和媒体经常引用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20多年前的话来描述短篇小说在现实中的悲催命运,说这是“一个短篇小说家像是打牌时将要成为输家的缄默年代”。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也曾说过:短篇小说不繁荣的时代,必是浮躁的、走...
一是北京,一是陕西——对知名作家叶广芩来说,前者是故乡,后者是客居之地:长在京华故土的经历、来自社会底层的感触、参考异域文化的对照……其独特的成长和生活因素构建了她小说独特的品味风貌,怀旧、怅惘和一丝欲说还休、欲...
曾几何时,“郁闷”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无助”、“委屈”、“迷茫”、“痛苦”……统统可以用它来代言。类似“今天,你郁闷吗?”已不算是一句矫情的关切语,而是真切体察心灵的细心触摸。其实,“郁闷”如何定义可能并不是每个人...
在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的对峙中,村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子安泰俄斯只要双脚立于大地之上就变得力大无敌,小说和作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美学意义上的大地和现实层面的乡...
曾几何时,“郁闷”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无助”、“委屈”、“迷茫”、“痛苦”……统统可以用它来代言。类似“今天,你郁闷吗”已不算是一句矫情的关切语,而是真切体察心灵的细心触摸。其实,“郁闷”如何定义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
曾几何时,“郁闷”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其实,“郁闷”如何定义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认真想过。在《郁闷的中国人》中,著名作家梁晓声正是把“郁闷”当做母题进行书写和探讨。同以往“年代断想”、“知青文学”等题材有所不同,梁晓声...
在众多英国学者的眼里,被历史学家冠以“北京隐士”称号的埃蒙德·特拉内·巴恪思“半是疯子,半是骗子”——而“疯子”饱满的热情和狂想,“骗子”老练的从容与自信,正是出色小说家弥足珍贵的文学素质。在《太后与我》(云南人民出...
2月7日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诞辰200周年纪念日。近日,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和Wisbechand Fenland博物馆合作出版的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手稿影印本首次面世,...
《张马丁的第八天》李锐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法国有一部叫做《第八天》的电影曾在全球广泛热映,其主题是善与受难,既温暖,又苦涩。今年初,以《厚土》、《旧址》和《无风之树》等在文艺界和读者圈引起强烈反响的著名作家李锐...
《花冠病毒》毕淑敏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同是女性作家,与标榜“新写实”的代表人物池莉、方方不同、也与刻意“私人化”叙述的陈染、林白迥异,毕淑敏一贯以充满人性关怀的视角、扎实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悲壮的...
在我们所生存或目睹的真实世界里,并不是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很多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以某个作家或某本书的名义相聚——他们交谈和辩论,并为交谈和辩论中所产生的“火花”兴奋不已,他们试图在某个文学的分枝上徒步,并...
《陆犯焉识》严歌苓 著作家出版社 对“雌性”(母性)的张扬向来是著名旅美女作家严歌苓的独特审美趋向:从女兵、女知青到女农民、女性移民,再到保姆、风尘女子、女遗孤……她在作品中曾塑造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她...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海洋生物学家、环保运动的先驱蕾切尔·卡森(1907-1964)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于1962年在美国出版,并在当时的美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辩...
第24届耶路撒冷国际书展将于2009年2月15日至20日举行,村上春树将于书展开幕当天在耶路撒冷国际会议中心亲领奖项。耶路撒冷文学奖创办于1963年,每两年颁发一次。2001年的获奖者苏珊·桑塔格曾这样评价该项奖“...
传记和历史一样,总是让人关注和惦记。德国伟大的作家、以《铁皮鼓》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君特·格拉斯,把自己的自传命名为《剥洋葱》,并在刺激的辛辣中,一层一层地剖析自己的青年时代,道出了他17岁参加过纳粹组织的...
当代拉美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的《跳房子》(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经孙家孟先生出色的翻译,终于在胡利奥·科塔萨尔像利剑一样刺入西方战后文化40多年以后,开始进入中国知识者的阅读...
把美国女作家莎拉·格鲁恩的小说英文名“WaterForElephants”翻译为《大象的眼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其实并不怎么准确,结合书里的内容,应该译成“喂大象喝水”才更恰当、合理。“大象的眼...
以《铁皮鼓》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把自己新近出版的自传命名为《剥洋葱》。在辛辣中,一层一层地剖析自己的青年时代,道出了他17岁参加过纳粹组织的真相。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有人谴责他的“忏悔...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一位多产、严肃而又极富探索精神的女作家。就其作品创作而言,大到种族时代、世界纷争;小到都市生活、男女私情,无不诉诸她的笔下。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关注与好奇,或许正是我翻开莱辛这本《金色笔记》...
叙事学上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一部叙事作品的作者同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分裂”的,譬如《红与黑》中充满了激情和焦灼的欲望,但司汤达本人的最高理想却是“孤独和独立”的,只乐于在冷静的观察中享受生活——这只是差异,而走...
麦家的作品诡秘、神奇,深不可测,玄机四伏,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人的情感、人的理性、人的欲望纠葛——这大概是麦家写作最终要指涉的一个关键问题。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是凭借小说《暗算》被文学圈看好的。麦家的小说语言流畅而...
“不安”造就了他的创造力和专注力 ——读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 《史蒂夫·乔布斯传》[美] 沃尔特·艾萨克森著 管延圻、魏群、余倩、赵萌萌/译 中信出版社出版 其实,名满天下的苹果...
向回忆索求真实 ——聚焦那些由后辈回忆和书写的前辈足迹 回忆像老照片和黑白电影,当很多人没有来得及播放出他们生命的足迹时。作为他们的后辈去回忆前辈们的纪实类或回忆类图书不断繁荣显得尤为可贵。生命如钟...
1911—2011,距辛亥革命已经整整100年了,那么,在中国最为遽变的一百年里,辛亥革命位于怎样的历史节点?有着何样的作用?与今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以阅读的名义重新认识辛亥革命,可为当代提供一些启示。辛亥...
他是“瑞典的王维”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似乎是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但在爱诗歌的小圈子中,特朗斯特罗姆还是拥有不少拥趸,他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诗人。对于瑞典人来说,特朗斯特罗姆的出现,犹如...
诗不止表达“瞬间情绪” ——写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之际 10月6日,当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时,或许会让世人重拾“诗”对当代现实...
近年来,“教材中减少鲁迅作品”引起网友热议,甚至有人主张“去鲁迅化”。而在鲁迅诞辰130周年之际,有不少出版社和出版公司也再版了鲁迅著作,相关学者也新推出了研究鲁迅的著作等……在“挺鲁”和“倒鲁”都大有人在的今天,...
逃脱“剩下都属于你”的命运魔咒 ——读李波《我在北京有张床》 人的生存状态大抵两种:或“坚守”,或“漂泊”。漂泊是一种饱含动感的生存状态,“漂泊者”作为负笈远游、超越迁徙之痛的“两栖人”,常被预设为勇者...
重新认知“中国”的三个向度——评葛兆光的《宅兹中国》 当下的“中国”,几乎是异域学者们各种新理论的“试验场”,他们用林林总总的视角和五花八门的理论讨论现代中国的形成、现代思想的兴起、现代世界中的中国处境……复...
旅美作家李波长篇小说《我在北京有张床》(作家出版社2011年5月)描述了他出国前的“漂泊”,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故事以近十余年来的中国社会的狂飙猛进为大背景,以“京漂”生涯为大舞台,以颇具黑色幽默的自述语调展开:四...
历史著作可以分两类:对过往的描绘,对过往的召唤。前者忠实于事件,后者忠诚于彼时的精神,前者是对死亡了的形而下的打捞,后者是对尘封了的形而上的复原;就动机和社会效用来分析,前者有消极研究的嫌疑,后者则是积极主动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