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古代文学
浏览:107268 今日:6  发表文章 推荐文章 内容纠错 媒体合作
百度分享
古代文学 文章列表
编发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作品点评、人物评论、理论研究、观点商榷、学术争鸣等文章,以作品和人物评论文章为主。
美人黄土的哀思——《红楼梦》的情感意蕴与文化传统
美人黄土的哀…
钱文忠说《弟子规》
钱文忠说《弟…
从《文选》看选本的力量
从《文选》看…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塑造的启示
《西游记》中…
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与方法之我见
客家山歌的演…
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則亡新”札記
讀上博楚竹書…
上博简《诗论》与《诗》的早期形态
上博简《诗论…
 ※ [图]诗圣的禅境——评《禅解杜诗》 (张红梅,2015-1-20,822)

《禅解杜诗》 张轶男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诗圣”杜甫“一生只在儒家界内”,他的“诗史”的思想等同于儒家思想,几成千年杜诗学研究定论。当代少数论家对杜甫的宗教信仰、杜诗禅理等进行了辨析,然或限于篇幅,其说未尽。以佛禅视角阐释杜诗者,更是...

 ※ [图]唐诗,读不完——读《唐诗弥撒曲》有感 (吴玫,2015-1-14,767)

《唐诗弥撒曲》 向以鲜著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它躺在浅褐色的书桌上,玄色的封面格外打眼,恣肆的手写体书名更像是在宣称:这是一本外表沉静、内心狂野的书。 书名《唐诗弥撒曲》,两个词“唐诗”和“弥撒曲”我都懂,可是组合在一起就让...

《唐诗百话》 施蛰存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作家、教授施蛰存沉寂文坛50年后撰著《唐诗百话》,自1987年问世以来,就饮誉海内外。我们知道,唐诗在学术界并非新话题,在当时及后世引发的言说层出不穷,而施著何以能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呢?我认为其...

 ※ [图]天才与言说——读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 (李亦,2014-12-15,967)

《也说李白与杜甫》 张炜 著 中华书局出版 李白和杜甫是两个天才诗人,让人敬仰和热爱。他们既是家珍也是瑰宝,是筑成一个民族诗性记忆的坐标,无论在民间还是庙堂,都早已演变成了一种符号。自唐至今,对李杜的评说从未停止,研究者不乏大家高手。言人之...

杜甫是我国古典诗歌巅峰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关心国政民情,诗风沉郁顿挫,被尊为“诗圣”。自诗人去世之后,人们便开始了杜诗的整理注释工作,至宋代就有“千家注杜”之说,涌现了一批重要注杜学者。到清代前中期,杜诗的整理和研究再次进入高峰,钱谦益的《钱...

《品读国学经典》 夏海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年8月出版 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学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升温的。 《论语》 《庄子》等国学经典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讲坛,小学生也学起了《三字经》...


 ※ 谈谈经典诗词的诵读 (林岫,2014-12-3,1568)

今年教师节过得极不寻常,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谈到,“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对坚持传统经典诗词纳入青少年语文教材作了坦诚表态...

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南画十六观》《闲话宫事图》(局部)[明]陈洪绶 《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 格 非 著 译林出版社 中西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著作,要跨越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维度,人们才能比较清晰地认识其不朽的艺术价值。这正如...

王齐洲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以下简称《发生史》)作为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一种,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自觉走出20世纪的学术范式,重新发掘和言说中国思想,以期推动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并以此带动中国特...

 ※ [图]学问总在质疑中——读《古典文学研究拾贝》 (简平,2014-11-21,399)

古典文学研究拾贝 寿涌著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我向来佩服充满质疑精神的学问家,如果没有质疑的精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那还有学问吗?还需要学问家吗?所以,我在读寿涌的 《古典文学研究拾贝》时,心生敬意。 寿涌认为,质疑是研究的生命,有了...

 ※ 小谈《红楼梦》后40回 (刘晓蕾,2014-11-18,409)

小时候读的《红楼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20回本,作者是曹雪芹、高鹗。多年以后才知道,原来后40回并非曹公所著,而是高鹗续作。未经原作者允许,便擅自署上名字与原作者并列,真是奇哉怪哉。 由于史料匮乏,后40回到底是否续书以及是否高鹗所续,...

 ※ 文学史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霍松林,2014-11-18,267)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完全接受了西方文学观念、文体界限和文学创作方法,使中国固有的文学观念和文体形式面临消失的窘境。同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渐渐变成了西方话语体系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固有的文学体系和价值范畴渐渐被抛弃:因...


 ※ [图]回到中国文学的本位立场 (方铭,2014-11-18,675)

编者按 方铭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已由长春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辽宋夏金元卷以及明清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者任分卷主编。...

 ※ [图]寻根溯源的文化之旅——评《六大名著导读》 (杨琳,2014-11-17,422)

《六大名著导读》 陈 洪 著 三联书店 《六大名著导读》是南开大学教授陈洪的视频公开课,后经三联书店整理出版成书。本书在出版之时,除力求原汁原味外,还匠心独运地辟出专栏供作者补充材料,进一步表达观点,使此书比课堂讲授内容更深入丰富。作为名著...

 ※ 《左传》:研究古史的基石 (李学勤,2014-11-5,424)

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作为背景的系统是怎样建立的?当然,说来很简单,我们主要依靠《二十四史》里面第一部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在古史方面依靠什么呢?简而言之,《史记》除了依靠《诗经》、《书经》、《世本》以外,最主要的依靠是《左传》。因此...

 ※ 韩愈《马说》中的“只”字 (汪成法,2014-10-23,372)

韩愈散文《杂说(四则)》之四,通常被冠以《马说》之名,是一篇传颂甚广的名文。文中有这样一句:“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被“辱于奴隶人之手”,和普通的马...

 ※ 走近范蠡 (李硕儒,2014-10-17,416)

仰望历史天空,真可谓星光璀璨,交相辉映,不能不使人魂魄震颤。且不说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仅从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400年,在东方的天空,就亮丽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鬼谷子等巨星般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在同一时期,西方天空则出现了赫...

 ※ [图]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读管仲《牧民》有感 (夏海,2014-10-14,1080)

《品读国学经典》 山东淄博管仲纪念馆 精彩阅读: ■管仲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的政治家,“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牧民,即统治和管理民众。 ■《牧民》认为治国理政的职责是既要物质又要精...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至为主流的文化传统,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至为闪光的瑰宝。历朝历代诠释、鉴赏、品评等各类著作从来不曾缺少。新时期以来,此类著作也接踵而出。鉴赏、品评益多,不仅说明国学经典可赏可鉴处并没有被品读者穷尽,也说明随着时空迁延,国学经...

《山海经探秘》 [澳] 芦 鸣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在浩如烟海的古书中,不仅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脚步,更重要的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无数的宝藏和秘密有待我们去开发,《山海经》就是这样一部令人神奇、令人向往、令人着迷、令人费解的古...

 ※ 从《五柳先生传》看陶渊明 (贝汇全,2014-10-3,336)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道:“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不错,那是一个分裂对峙的时代,士...

《咏贫士》之一 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陶渊明真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他能够在孤独寂寞之中支持下来、活下来,能忍...

玩月亭 刘伯源 摄 中秋时节,桂花飘香。在湖南著名景点桃花源的玩月亭二楼游廊上凭栏,不禁使人又一次想起唐朝中期大诗人刘禹锡和他的著名诗篇《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桃花源的建筑和古迹均以陶渊明的“记”和“诗”的原句命名,唯独与蹑风亭隔桃花观相...

由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是一项重大的国家出版工程。目前,已经首批推出十部名人传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好评。由散文作家王充闾先生撰写的《逍遥游·庄子传》是这项浩大工程中率先出版的第一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标...


 ※ 《红楼梦》是一部经济大书 (张麒,2014-7-24,409)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如今无疑已成为一门显学,这一文本不朽的意义就在于其成书230余年间,不断被人们欣赏、剖析、挖掘和阐释。人们欣赏它,是因为中国文学史上尚无任何一部著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堪与之媲美;人们剖析它,是因为其文本中的文化内涵精深而...

 ☆ [图]曹操后世为何一代不如一代? (石英,2014-7-2,896)

《三国》剧照,图为曹操 假如当年那位赫赫强势的人物——魏武帝曹操能够透视时空的雾霾看到他后世一代不如一代的情状,是否会对他生前未能断然翦除的司马氏深感悔恨而气恼?对曹氏后辈子孙的不争气而焦灼无奈?还是也能对自己曾经的某些作为有几分反思?都是...

《朝歌集》 张 晖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学者的本职工作是学术研究。在学术专业化、体系化的大背景之下,学术著作固定的写作模式,既淡化了作者的个人痕迹,也使得它难以获得普通读者的青睐。学术随笔与小品,则成为学者普及知识、抒发性情与贴近读者的重要...

开栏的话 从今天起,在叶嘉莹先生90高寿的鲐背之年,我们将在“品读经典”栏目推出“叶嘉莹古典诗词系列”。在这位“白昼谈诗夜讲词”的学者眼里,中国古典诗歌,那真是蕴蓄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好精神情感的宝库,即使放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中,也具有非常独特...

从传播角度研究唐代诗歌,是一个交叉学科的课题,也是一个很新鲜、很值得期待的课题。 “传播”二字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最早是白居易的诗歌,其《宣武令狐相公以诗寄赠,传播吴中,聊奉短章,用申酬谢》中的“传播”二字,在词义使用上就是指诗歌的传播。淑玲...

 ※ 《唐诗风物志》:诗歌影像中的唐代风物 (来颖燕,2014-4-24,596)

诗歌影像中的唐代风物 从诗歌中寻得的风物,不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仿若一个个光晕,从中氤氲出来的是整个唐朝的时代特征。 在这本《唐诗风物志》的前言中,作者毛晓雯写道:“我想用一部《全唐诗》,用那近五万篇不同唐人写的日记,做一次拼图游戏,拼出一...


 ※ 唐诗在唐代是如何传播的 (邓小军,2014-4-22,561)

《唐诗传播与唐诗发展之关系》,吴淑玲著,中华书局2013年12月第一版,76.00元 吴淑玲君《唐诗传播与唐诗发展之关系》一书,是一部有创见、有价值的唐诗研究著作。该书讨论了唐代的诗歌传播条件,包括唐诗传播的物质载体——纸张、诗板、诗碑和诗...

《唐诗风物志》 毛晓雯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可以为盛唐绘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全部第一手的唐人笔记织成绢帛,将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美丽诗句研为颜料,将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等人类群星点缀其中,以细腻而富于创见的考据安排构图,工笔勾勒...

 ※ 不懈推进当代红学的发展 (蒋晓丽,2014-4-2,829)

资深的文艺批评家李希凡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文艺批评家。新中国文艺批评的风云在李希凡的文艺批评实践中刻下了鲜明的烙印,李希凡也在新中国文艺批评的风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7卷本《李希凡文集》(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版)就是李希凡60年来文艺批...

 ※ 论陶渊明 (周振甫,2014-3-1,1146)

按陶公诗又云:“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又云:“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又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盖矫然自异于当时风会。《世说·政事》注引《晋阳秋》记陶侃斥...

 ※ 历代论陶渊明诗 (周振甫,2014-3-1,926)

(1) 当时解推渊明者,惟萧氏兄弟,昭明为之标章遗集,作序叹为“文章不群”,“莫之与京①”。《颜氏家训·文章》篇记简文“爱渊明文,常置几案,动静辄讽”②。顾二人诗文,都沿时体,无丝毫胎息渊明处。昭明《与湘东王书》论文只曰③:“古之才人,远则...

 ※ 论唐宋人推陶诗 (周振甫,2014-3-1,648)

渊明文名,至宋而极。永叔推《归去来辞》为晋文独一;东坡和陶,称为曹、刘、鲍、谢、李、杜所不及①。自是厥后,说诗者几于万口同声,翕然无问。宋《蔡宽夫诗话》言②:“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惟韦苏州、白乐天、薛能、郑谷皆颇效其体③。”《国粹学报》...


 ※ 论庾信诗赋 (周振甫,2014-3-1,961)

窃谓子山所擅①,正在早年结习咏物写景之篇,斗巧出奇,调谐对切,为五古之后劲,开五律之先路。至于慨身世而痛家国,如陈氏所称《拟咏怀》二十七首②,虽有肮脏不平之气,而笔舌木强,其心可嘉,其词则何称焉。盖六代之诗,深囿于妃偶之习,事对词称,德邻义...

 ※ 论张籍诗 (周振甫,2014-3-1,592)

张文昌《祭退之》诗云①:“公文为时帅,我亦微有声;而后之学者,或号为韩张”;是退之与文昌亦齐名矣。然张之才力,去韩远甚;东坡《韩庙碑》曰:“汗流籍湜走且僵”②,千古不易之论。其风格亦与韩殊勿类,集中且共元白唱酬为多③。惟城南五古似韩公雅整之...

 ※ 论白居易诗 (周振甫,2014-3-1,572)

香山才情,照映古今,然词沓意尽,调俗气靡,于诗家远微深厚之境,有间未达。其写怀学渊明之闲适,则一高玄,按香山《题浔阳楼》称渊明曰:“文思高玄”。一琐直,形而见绌矣。其写实比少陵之真质,则一沈挚,一铺张,况而自下矣。故余尝谓:香山作诗,欲使老...

 ※ 评李贺诗及学李贺诗 (周振甫,2014-3-1,993)

长吉穿幽入仄①,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故李宾之《怀麓堂诗话》谓其“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②虽以黎二樵之竺好③,而评点《昌谷集》,亦谓其“于章法不大理会”。乔鹤侪《萝藦亭札记》④卷四至斥昌谷“饾饤成文,其篇题宜着...

 ※ 论李贺诗的风格 (周振甫,2014-3-1,714)

牧之序昌谷诗,自“风樯阵马”以至“牛鬼蛇神”数语,模写长吉诗境,皆贴切无溢美之词。若下文云:“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则徒事排比,非复实录矣。长吉词诡调激,色浓藻密,岂“迢迢...

 ※ 李贺诗以玉石作喻 (周振甫,2014-3-1,840)

戈蒂埃作诗文①,好镂金刻玉。其谈艺篇亦谓诗如宝石精镠,坚不受刃乃佳,故当时人有至宝丹之讥。近人论赫贝儿之歌词②、爱伦坡之文③、波德莱尔之诗④,各谓三子好取金石硬性物作比喻。窃以为求之吾国古作者,则长吉或其伦乎。如《李凭箜篌引》之“昆山玉碎凤...


 ※ 李贺诗在飞动中含坚凝 (周振甫,2014-3-1,372)

夫鲍家之诗,“操调险急”。长吉化流易为凝重,何以又能险急。曰斯正长吉生面别开处也。其每分子之性质,皆凝重坚固;而全体之运动,又迅疾流转。故分而视之,词藻凝重;合而咏之,气体飘动。此非昌黎之长江秋注,千里一道也①;亦非东坡之万斛泉源,随地涌出...

 ※ 李贺诗的朴健疏爽 (周振甫,2014-3-1,551)

长吉诗如《仁和里杂叙皇甫湜》、《感讽》五首之第一首、《赠陈商》等,朴健犹存本色,雅似杜韩。《开愁歌》亦为眉疎目爽之作。《苦昼短》奇而不涩,几合太白、玉川为一手。《相劝酒》亦殆庶太白;然而异者,太白飘逸,此突兀也。《春归昌谷》及《昌谷诗》,剧...

 ※ 李贺感流年而驻急景 (周振甫,2014-3-1,491)

细玩昌谷集,舍侘傺牢骚①,时一抒泄而外,尚有一作意,屡见不鲜。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天上谣》则曰:“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浩歌》则曰:“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②。王母桃花千...

 ※ 评司空图《诗品》 (周振甫,2014-3-1,559)

(李商隐)《锦瑟》一篇借比兴之绝妙好词,究风骚之甚深密旨,而一唱三叹,遗音远籁,亦吾国此体绝群超伦者也。司空表圣《诗品》,理不胜词①;藻采洵应接不暇,意旨多梗塞难通,只宜视为佳诗,不求甚解而吟赏之。吾乡顾蒹塘翰《拜石山房诗钞》卷四有仿《诗品...

 ※ 论梅尧臣诗 (周振甫,2014-3-1,790)

(1) 梅诗于浑朴中时出苕秀①。《食河豚》诗发端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一时传诵。窃以为不如《送欧阳秀才游江西》起语云:“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江西梦”;《郭之美见过》起语云:“春风无行迹,似与草木期;高低新萌芽,...

 ※ 论黄庭坚诗 (周振甫,2014-3-1,514)

《桐江集》卷五引刘元辉《读坡诗》云①:“诗不宗风雅,其诗未足多。气如存笃厚,词岂涉讥呵。饶舌空吾悔,吹毛奈汝何。为言同道者,未许学东坡。”遗山薄江西派,而评东坡语则与江西派议论全同。遗山既谓坡诗不能近古而尽雅,故论山谷亦曰:“古雅难将子美亲...


9988 篇文章  首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209页  48篇文章/页 转到:
 
精彩理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