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真假乡村音乐

收录:2012-2-18  作者:严锋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62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严锋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我在芝加哥大学教书的时候,有一天,一个朋友跑来对我说:

“想不想去纳什维尔?”

很多像我这样的80年代中国大学生,或者自认为是乡村音乐迷的,怎么可能不知道大名鼎鼎的乡村音乐之都呢?去吧,去一个憧憬已久的想象之地,与渐行渐远的青春记忆核对一下,看看能够对上几分。

从芝加哥到纳什维尔,足足8个小时的车程,非同小可。那天又是风雪交加,连路都看不清。好在这位朋友是个车迷和旅行迷,毅力惊人,我则一路上大唱“乡村歌曲”,既是加油打气,也是酝酿情绪。

我当然唱了约翰·丹佛的《乡村路带我回家》,这是80年代红爆全中国的歌曲。我又唱了《高高落基山》,这是丹佛1979年在林肯艺术中心唱给访美的小平同志听的。我还唱了《安妮之歌》、《乘喷气机离去》,咦,怎么唱来唱去都是约翰·丹佛的歌?我好像是上了去乡村音乐之都的路,才突然惊奇地发现自己号称乡村音乐迷,却仅仅熟悉一位乡村歌手的曲子。一位就一位吧,反正约翰·丹佛就是我们当年心目中最大的偶像。

傍晚时分,我们驶进了风雪中的纳什维尔。我下车问路,被问的纳什维尔小伙子热心得不得了,滔滔不绝讲了一大通,越讲我越糊涂,因为他一口东南部的乡音,我最多只能听懂五成。不过我很愿意听他讲下去,因为越听越觉得这种口音同我老家苏北的土话很像,味道十足,亲切感人。我甚至模模糊糊感觉他最后好像说了句“乖乖隆的东”。我们只好还是自己去摸索。等到停好车,发现停车场对面就是一个音乐厅。我赶紧过去问一个排队的人当晚有什么节目。那个人万分惊奇地盯着我,仿佛看到有个人上了西天还满世界问佛祖在哪儿。顿了好一会儿,他终于憋出了一句:这是乡村大剧院,你说会有什么节目?

此乃天意,我们长途朝圣,一不小心就撞进了乡村音乐的老巢。这个乡村大剧院每周末在这里举办的乡村音乐会都要向全美直播,从1925年到今天,从未间断,号称全球历史最悠久的电台直播节目。那天正好是星期六。我去过的音乐厅应该很不少了,可是这个传说中的乡村大剧院还是让我大开眼界。第一感觉是挺陈旧简陋的,清一色硬邦邦的木头椅子,有的地方漆都磨掉了。观众大多是花白脑袋,或穿夹克,或穿羽绒服,手上都拿着可乐、啤酒和爆米花,很像中国农村的赶集和庙会。演出开始,气氛就更加火爆,歌手们在演唱的间歇,还要插科打诨,同台下打成一片。最古怪的是舞台的左边摆着一张桌子,坐着一个播音员(这也是全场唯一一个穿西装的朋友),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绷着个脸,人家每唱完一支曲子,他就立刻插进来,用机器人一般的刻板语调播一段广告。

第二天,我们去了“乡村音乐名人堂”。如果说纳什维尔是乡村音乐之都,这名人堂就是乡村音乐的神庙,里面供的都是乡村音乐史上的菩萨,按照贡献或名气的大小,给予一定的空间。小角色只有很小的角落。像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就占很大的一间房,连他那镀金的跑车和金丝镶嵌的演出服都陈列在里头。说来也惭愧,我还真从来不知道猫王竟然是乡村音乐歌手,有没有搞错?不过,纳什维尔是他的老家,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我们死活也找不到约翰·丹佛的名字。在乡村音乐名人堂竟然没有我们过去视为乡村音乐化身的约翰·丹佛的位置,这怎么可能?满腔的怀旧热情,到此化为满腔失落,满腹狐疑。

过了一段时间,我去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有一回碰到哈佛大学出版社社长林赛先生,林赛先生是个资深乡村音乐迷。我说起在乡村音乐名人堂找不到约翰·丹佛的事情,林赛先生听了哈哈大笑。他说,第一,他个人极度不喜欢约翰·丹佛,他的歌太甜太腻太媚俗。第二,约翰·丹佛唱的不是真正的乡村音乐,要是乡村音乐名人堂把约翰·丹佛收进去,这乡村音乐可就彻底完蛋了。

真假乡村音乐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真假乡村音乐》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真假乡村音乐》点赞!
精彩图文
一个非虚构故事应是一堂课——杰克·哈特谈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
一个非虚构故…
让小说像过山车那样飞起来——评王若虚长篇小说《尾巴》
让小说像过山…
《童年河》:意外的收获——读赵丽宏儿童文学新著
《童年河》:…
走过《合江亭》,从爱情到生活
走过《合江亭…
怎样的课才是有文化的文学课
怎样的课才是…
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2010年短篇小说综述
不摇香已乱,…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