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先锋"泛指一切事物的领先者,有先行者的意味,在任何时代都有一小撮的冒险分子,以各种形态进行心灵改革或社会实践的工作。大陆先锋诗歌一般探索的起点,以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创刊的《今天》文学杂志作为标记,此后引发了一系列"朦胧诗"的争议、百家争鸣式的诗歌运动和写作潮流。对这一股突破旧时代氛围的新时期诗歌运动称之为"新诗潮"。新诗潮历经争议不休的流派、政治事件的冲击,市场经济崛起等诸因素,似乎在1993年8月由万夏、潇潇主编的《中国现代诗编年史·后朦胧诗全集》和10月由谢冕、唐晓渡主编的六卷本《当代诗歌潮流回顾丛书》出版后,划下一个句号。事实不然,虽然在非官方诗歌刊物相断停刊、诗人停笔转业的沉落时期,仍有坚执的诗歌写作潜流推进,93年后接续先锋精神的刊物,大陆本土以《他们》(南京)、《声音》(广州)、《锋刃》(湖南)、《标准》(北京)、《阿波里奈尔》(杭州)为代表。海外则以93年12月创刊于美国波士顿的《倾向》文学人文季刊为集结重镇,90年夏在瑞典复刊的《今天》历经斯得哥尔摩──纽约──洛杉机的多次搬迁,仍以季刊的形貌稳定出版,当代诗歌的展示维持多元面貌。凡此种种足见诗歌艺术的拓展与建构永无止境,每个年代都有特属自己的先锋义涵。
大陆先锋诗歌的崛起有其时代的背景,蕴蓄的前因是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活动,欲了解新时期诗歌文本的格局、形态和开展,须要对79年之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一番巡礼。本文第一部分拟以"文件呈示"的方式提供忠实于现场的原始资料,并以具体可靠的编年文本寻溯源头风景及其精神面貌,第二部分试从79年以降积累二十年的诗歌暗仓,选取代表性文本进行语言空间的比较研判,从语言类型、语言功能、空间质性、空间型构四个面相分别析索,以语言意识为思考坐标,藉此勘察新诗潮的语言现象。
第一部分:溯源
■文件呈示
有人评论郭路生为文革诗歌第一人,应该说这是一个恰当的评价。……人性在现实中丧失了合法的生存权力,但在诗歌的王国里,它却悄然诞生。……1969年的夏天,我第一次读到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宋海泉·《诗探索》16辑,页122-123)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仍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写下:相信未来。
--郭路生《相信未来》节选
我痛恨这个每时每刻在制造仇恨和死亡的现实,而当我仍用美学手段同现实遭遇时,所带来的不是美感的愉悦,而是泄恨的快慰,以及肉体的痛楚的反抗。……于是在诗中一再出现"牢狱"和"鞭笞"的意象,表现精神受拷炙的苦痛,如《荒庭》:
当我独自一人默默而语的时候,/一只猛狮从灵魂的地狱里跳出,/……/它要挣脱,回到自由的森林!/那里有成群的野狼向它屈膝。/但来了狰狞的狱卒,将它死命/鞭笞,它终于倒下,昏在暗角里。/……
--(陈建华:《今天》22期,页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