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飞译
一
摆在你们面前的这首诗有九十九行,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将讨论其中的每一行诗。这可能显得很乏味,也的确乏味;但是,这样做却能使我们获得一个更好的机会,以便了解一些有关其作者的情况,同时也了解一下一首抒情诗作总的谋篇布局。因为,这正是一首抒情诗作,尽管其题目不大像是抒情诗。
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是一首诗作还是一座教堂的圆顶,都显然是其作者的自画像,所以,我们用不着让自己劳神太多,试图去区分作者本人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通常,这样的区分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抒情主人公无疑是作者的自我投影。
如你们已经知道的那样,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的作者,是他的世纪的一位批评者;可他自己也是这个世纪的一部分。所以,他的批评几乎永远也为一种自我批评,正是这一点,使这首诗中他的声音具有了一种抒情的平衡。如果你们认为,对于成功的诗歌操作而言还另有秘诀,那么你们就会被人淡忘的。
我们将检验这首诗的语言内涵,因为词汇正是区分此一作家与另一作家的东西。我们还将关注诗人表达出的思想以及他的韵律系统,因为后者为前者提供了一种必然的感觉。韵律使思想成为法则;就某种意义而言,每一首诗都是一部语言的古藉。
如你们中有的人所发现的那样,奥登的诗中有大量的讽刺,这首诗中的讽刺尤多。我希望我们能分析得稍稍透彻一些,能足以使你们意识到,这种讽刺,这种轻盈的触及,正是一种最深刻的绝望之标志;绝望常常是与讽刺相伴的。总之,我希望,在这个讲座结束时,你们能够对这首诗产生出一种与其作者写作时所怀有的同样情感——即一种爱。
二
我希望这首诗的标题自身是能够说明问题的,它是我们的诗人在移居大洋此岸后不久写成的。他的离去曾在其故乡引起轩然大波;他被指责为背叛,说他在灾难的时刻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是的,灾难的确降临了,但却是降临于诗人离开英格兰之后的什么时候。此外,正是他,十余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出那灾难即将降临的警告。说到灾难,无论一个人有着怎样的洞察力,他也无法道出灾难降临的时间。而指责他的那批人,恰恰是那些看不到灾难来临的人:他们或是左翼的,或是右翼的,或是和平主义者,等等。再者,他移居美国的决定与世界政治也很少关联:其移居的原因有更多的私人性质。我希望,我们以后再来谈谈这一点。现在要谈的问题是,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我们的诗人发现自己已置身于新岸,于是,他至少要面对两类读者:故乡的读者和他面前的读者。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事实对他的语汇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现在,从这里开始……
我坐在一家下等酒吧里
在第五十二大街上,
犹豫不决,满心担忧,
那些聪明的希望吐出
这个卑下虚伪的十年:
愤怒和恐惧的电波
在这地球上光明的
和黑暗的土地上传送,
将我们的私生活托乱;
死亡那不便提及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