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为什么普遍写得这么差

收录:2009-12-8  作者:朵渔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104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朵渔评论集  

我写这首诗的题目叫《今夜,写诗是轻浮的……》,轻浮,更多指向一种自我批判,羞愧、懦弱、无力感。那些轻浮的家伙,也许永远都无法正确理解“自省”的含义。有人据此与阿多尔诺的那句名言“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巧做对比,其实是没什么可比性的。野蛮与轻浮,两种指向不同的情感。奥斯威辛是人类自身罪恶所造成的黑暗,这种人为之罪至今不散,就在我们身边(写作此文之际,我看到在贵州某县所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那似曾相识的“被自杀”,那一成不变的宣传口径,那拒不解释的霸道嘴脸,简直让我这个“不明真相的群众”出离愤怒!);而地震是大自然的瞬间性灾难,让我们求告无门,让我们学会敬畏和有节制的生存。地震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一种像奥斯威辛那样的“人类之罪”?就是当它具有“*”的因素时,它才不仅仅是天灾,而是野蛮的罪。天无可怨人却可尤。灾难面前,诗人更多的是一个质疑者、见证者、提意见的人,而不是合唱、称颂、匍匐在地。从被逐出理想国之时,诗人的命运既已注定。

若说此诗与阿多尔诺有关,可能与他的“否定辩证法”精神更为接近一些。在他的《文学笔记》里,阿氏曾以其一贯的“否定辩证法”来谈论抒情诗与社会的关系。抒情诗深陷于个性之中,但“仅仅只是个人的激情和经验的流露,还不能算是诗,只有当它们赢得普遍的同情时,才能真正称得上是艺术。”如何获得普遍性?必须通过语言的思辨,质疑,思考,以及作为思考的结果——思想进入诗歌,才会带来普遍性,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普遍的事物和周围的环境的朦胧的感受”。思想的进入不是简单的照搬,它依赖于对事物本身的认识能力,和对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社会世象的整合统一。诚如歌德所言,“你不懂得的东西,你就不具有。”如果你的认识是盲目的,单维的,一元的,你就很难获得普遍性。在这样一个时代,即使你不关注社会,你本身也带有了社会性。社会对人的压抑越厉害,诗人们的反抗就会越有力,甚至逃避(与复古)也具有了某种反抗的意味。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语言。语言在我们的身体内萌发,用以表达一个内在的自我,同时它又是概念的媒介,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同普遍性和社会发生关系。语言是主体对客体的献祭,是“主体把自己当作客体献给语言时的自我忘却”。也就是说,是语言在最深处将诗与社会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抒情诗不再流于口头谈论和报道社会而富有社会性,而是以愉快的表白与语言自愿的结合而富有社会性”。

为什么普遍写得这么差 共有3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尾页  页次:2/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