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话题不是一个偏题怪题,但却是一个难题。我们天天吃饭,但没有都成为营养学家,天天穿衣服,但没有都成为服装设计师,同样的道理,我虽然十多年来以教书、写书、读书为业,但要把读书总结成经验,并讲出来却是很困难的,即使讲出来也未必对大家有用。因为阅读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就像人的口味和穿衣习惯一样。有的人喜欢读文学,有的人喜欢读自然科学,有的人喜欢读古书,有的人喜欢读报刊,有的人喜欢坐着读,有的人喜欢躺着读……就我自己而言,我喜欢在最悲伤和无聊赖的时候读书,不知道这算不算经验?
但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的确又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一方面是知识资讯的大量繁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识爆炸”,一方面又是人在知识资讯面前的无所适从;一方面是知识剩余,看不胜看,一方面是精神匮乏,没什么可看。这种矛盾性的焦虑,是摆在所有读书人面前的大问题。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买书的速度远远大于读书的速度。一方面家里的藏书多得读不完,一方面到了书店还要买,我是错把占有欲当成了求知欲,就像有的人把冲动当成了爱情一样。
知识资讯的增殖是一个规律,后代总是超过前代。再加上现代传播手段的增多,书写工具的简便更使现在的知识总量几十倍、几千倍地超过了前代。中国古人把上学不叫上学,叫“念书”,把知识分子不叫知识分子,叫“读书人”,是因为那时人们接受知识的手段很有限,除了口口相传而外就只能通过读书。现代科技的发达使人们接受知识的手段大大增加了,除了传统的读书、读图,加上广播、电影、电视及其它电子音像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巨大挑战。大家都知道钱钟书的学问大,记忆力强,但现在只要在电脑上装一个google搜索软件,钱钟书的许多工作便可以省掉了。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但现在好多人包括所谓的知识分子也有许多不读书的,不只三日,恐怕有三年、三十年也没有完完整整读过一本书的,但未必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因为不读书不等于他不看电视,不上网。
书写工具的简便也是知识资讯飞速膨胀的一个原因。古人形容有学问的人为“学富五车”,但大家记住,那指的是竹帛书,如果换成现在的五号字印刷也没有多少,但现在假如还有人拉五车竹片招摇过市,大家不会认为他有学问,可能认为是一个卖柴禾的过来了。因为书写工具不一样了。中国人最早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来是用毛笔、钢笔,现在是用电脑,每一次书写工具的革命都为书写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制造了难以计数的文字垃圾。因为不用说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不容易,就是用毛笔写在丝绸、麻纸上也很费功夫。相对而言,用钢笔就方便多了,当然文人的文章也就长起来了,废话也多起来了。现在网上有那么多的无聊文章、信息垃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用电脑写作太方便了。
面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每一个想要认真阅读的人只能是有选择地读。为什么要选择呢?因为每个人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对自己有用的好书,但读好书的一个条件是不读坏书,怎么才算坏书呢?这又是一个问题。首先是谁说了算?父母说的不算,老师说的不算,我说的当然也不算。只有时间说了算。时间是迄今为止人类所面对的最残酷、最公正的法官。我相信,经过时间检验的那些由卓越的心灵培育出的伟大作品永远是指引人类精神前行的明灯。有的人也许猜出来了,我想强调读经典。我知道现在好多人一提起经典就撇嘴,认为经典不过时了吗?
可我们现在还能读懂唐诗,唐诗里的那些爱恨情仇仍然能够打动我们,说明千百年来人性的那些基本程式没有变,变了的只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器具和生活方式。因而我觉得一个大学生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出的人生观、世界观完全可以成为今后生活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