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0月22日晚上7:00-9:00
地点:理教103
主讲人:王富仁,北师大中文系教授
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讲座开始之前对王教授做了简单介绍:他是最近二十年现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界的杰出学者。他的博士论文《<呐喊><彷徨>综论》是鲁迅研究史上绕不过去的著作;他现在的研究方向转向现代中国文化;他的作品的特点是充满现实关怀且理论思辩力、穿透能力强。
以下是此次讲座部分:
学者有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理论派,第二种是学问派,还有一种是胡说八道派。所谓胡说八道派就是不懂什么说什么,这种作风的好处是可以不负责任,一旦追究起责任来可以说我什么都不懂,乱说一气而已,大家不用当真。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做这个讲座就属于胡说八道,我不研究历史也不研究思想史,我只是随便说,大家别那么当回事儿。
当前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混乱现象,各家学派出现,各学派之间充满矛盾、斗争甚至互相谩骂。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社会中主要有哪些派别?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特点?每一派都可以分成左、中、右,但是左有左的界限,右也有右的界限,所以不管怎样,每一派都是有自己的独立性的。那么它们的独立性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为什么会走向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即一个学派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来看现在这些文化派别都是怎么产生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这些文化现象。
每一个文化学派都有自己的历史,都会发挥影响。虽然有时它被压抑,在社会上表现不出来,但是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它是始终存在的。因此压抑因素一旦消失,这种文化就会很快冒出来。
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之后开始向近现代演变,这种演变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定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也构成了文化结构。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非常单纯,我们可以把它比作一个金字塔,塔的上层是官僚政治结构,下层是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中间是联系上下层的通道: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官僚政治结构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结构即儒家文化。这是否意味着政治结构中的各个官员都是儒者?答案是否定的。文化在官僚政治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在于它是一种对话方式。当结构中的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裁判的标准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基本准则。不论是什么矛盾,只要纳入儒家文化就可以得到评判;只要矛盾的一方违背忠信节义、三纲五常就要受到惩治。
官僚结构的顶端是皇帝。皇帝在中国意味着什么?皇帝有着多重含义。在中国文化中皇帝是一个什么意象?皇帝不仅是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人对理想的最高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代表在中国就是皇帝,女人就是皇后。皇帝是人的价值的最高体现,综合起来有四点:1、他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是最高政治权力的象征。皇帝之所以受人尊崇就是因为他有权力,没有任何现实的人能把自己的权力扩大到皇帝之上,控制皇帝。皇帝可以制裁别人,而别人不可能制裁皇帝。2、皇帝是最高财富的体现。中国古代最富有的人不是大款而是皇帝。全国的财产都属于皇帝;税收征收多少也都由皇帝一人定夺。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的富裕程度就是皇帝的富裕程度。3、皇帝是最高性满足的体现。皇帝在性方面得到了最大的自由,他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任何大臣在性的满足上都不能超过皇帝。4、皇帝是最高道德化身。只有别人才会违背伦理道德,皇帝是不会违背的。这是因为在儒家文化中,皇帝是不可能违背伦理道德的。中国的伦理道德以上对下的关系确定,具有最高权力的人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服从皇帝的意志就是有道德的。皇帝体现了道德目的,所以道德制裁是不能加在皇帝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