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历史人文资源是人为制造的景观
不要以为人造的东西就不能成为历史人文资源,比如湘西凤凰县城里的一座桥,桥本来让人能走,过往就可以了,有的地方因为下面开的船比较高大,所以要造高的桥洞。那做了桥洞还不算,另外有些地方经常下雨,所以做成廊桥,就成了风雨桥。这还不够,要让人家休息,另外桥在城中间过往的人很多,是可以利用的商机啊,有的就在两边开上商店。这样就成为一种旅游的景观,虽然它完全是人为造的,不是天然的,为什么呢?它凝聚了一种文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如果你到过威尼斯的话,可以看到威尼斯的运河上面的桥,有的桥完全是大理石建造的,中间走人,两边有商店,基本原理和我们这个差不多,也是著名的景点。那么类似这种人为制造的景观还不少,比如苏州好几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是。苏州有名的拙政园,它是花园啊,花园完全是人造的,里面的假山、回廊、漏窗、盆景也全是人造的,但是这些人造的东西不但满足了当时主人本身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今天也可以把它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来欣赏体会。所以人为制造景观也是很重要的人文资源,现在有的人说我们反对人造的,这话不对的,纯天然没有那么多,人造只要造得好,我们什么东西不是人造的?今天留下来的很多东西比如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长城这不都是人造的吗?不是说人造的就一定不好的,关键是要造得好,所以人造的人文景观也是很重要的。
第五类历史人文资源是口头书面或者其他途径保存下来的人类以往物质文化或者精神文化的纪录
我们现在怎么知道古代的活动呢?主要通过前人留下的纪录,那么这些纪录有的最早是口头所谓口耳相传。你到一些没有文字没有书面语言的民族人群中去问的话,他们跟你讲的都是口头的东西。比如有一年我到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我问当地比较有文化的人,“你们塔吉克人到这里多少年了?”他回答我“两千年。”我说你怎么知道的,“老人说的”这就是口头相传啊,有什么根据呢,就是口头相流传。又比如说非洲有一些没有文字的部族,他们计算什么重大的事迹就是根据记忆。比如你问一个妈妈这个孩子几岁了,她会说让我想想,回答你从他出生到现在已经发过二十次洪水了,那么意思就是这个孩子就是二十岁了。她记得就是这样每年发一次洪水她记住了,万一哪一年不发那就麻烦了或者哪一年发了两次,所以有的非洲人岁数没有书面记载很多人都不相信。你们看报上什么地方有人一百多少岁了都是矛盾的,什么道理呢?他自己说的,一部分人的岁数吃得准的,一部分人的岁数是吃不准的,现在只承认有书面确切记载的。还有很多民族的历史是口头流传下来的,那么这些是不是人文资源呢?也是啊。比如我们到一个地方,听一个人口头讲他们当地的历史,甚至有的人可以口头讲得非常长。有的民族流传的他们民族产生的经过可以讲上一个月两个月,那这个是不是旅游资源呢?当然也是旅游资源。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文化遗产有一种非物质的就是有包括这种口头的,也包括书面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到一些地方去,当地大家族的家谱,当地的地方志,当地一个寺庙的寺志,这些手稿也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不一定是正规的历史啊,比如一个地方以前的契约、文书、藏本这些都是。口头、书面的纪录呢还包括一些艺术形式,比如说我们的昆曲已经列为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还有我们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地方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