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06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评选日前揭晓。“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讨论教育问题”,“高校实施辅导员培养计划“,“20万校长参加国务院视频会”以及“全国首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等成为十大新闻内容。(12月30日中国新闻网)
对于国家教育部门权威媒体的评选结果,我们当然要以认真的态度积极接纳。十条新闻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06年国家对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些大政方针和实施举措,有思想高度,也有战略高度。可是认真研读和学习之后,还是感觉到了些许遗憾。几点遗憾与其憋于心,不如吐出来让大家批评:
没有一条负面新闻。“十大新闻”呈现给人的虽不能说是盛世图景,但至少没有一条负面新闻。我们知道,在美联社每年评出的美国十大新闻中,往往是负面新闻打头阵。这也许跟他们的新闻理念有关,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他们更尊重新闻事实。平心而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教育领域的负面东西不光有,而且还不少;这块天地不光不太平,甚至可以用“乱象叠生”作比:上学依然贵,就业难上加难,教育公平流于话题,学术腐败按下葫芦瓢起来,大学生心理问题上升、自杀事件频发等等。教育部门似乎一直负面新闻缠身,媒体也似乎一刻没放弃过对其“关照”,以致于教育部发言人都不得不感叹教育有被“妖魔化”倾向。这些难道不是新闻?怎么一条也看不到?
有点象工作总结。十条新闻,有4条是会议和会议精神,4条是政策实施。这不由让我想到单位里的年终总结。年终总结也就是这些东西,一年来开了多少会,有哪些重要精神,制订和落实了多少工作措施,取得了多少成绩等等。我没有丝毫否认会议和政策新闻成为最重大新闻的可能性,只是觉得我们还是应该从更新闻化的视角去认定新闻。除了宏观,也要有微观;除了面,还要有点;除了务虚,更要务实。因为新闻是显性的东西,事实的本身比什么都重要。当然新闻更不能只关注高端忽略了普罗大众,教育是国民的教育,民众才是新闻事件的真正主角。
我们曾经关注的新闻呢?在媒体公布的2006年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中,就业难排在第二位。我们知道,就业难很大程度存在于教育领域。可令人遗憾的是,十大新闻并没有涉及这一议题。不仅如此,那些曾被媒体热炒,公众热切关注过的话题,如“代课教师搬石头”,“132名教师集体伪造文凭”,“厦大高尔夫事件”,“大三学生看不起学校退学”等等,不仅无一近身十大新闻,甚至连点模糊的映射也难以找到。笔者不仅迷惑,难道公众关注的和官方认可的不可能有交集?
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历史。既然是历史,我们就应该“不隐恶,不虚美”,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发现,去解读它。年终新闻评选应该映照出本年度全景化的社会世象和民生状态。通过活动向决策者揭示问题提供信息,帮助公众梳理一年来的期望和吁求。也许只有这样,媒体才能担当好社会大船上的了望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