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纷飞中迎来2007年。
整整五十年前,1957年《中国青年报》的新年社论,是当时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出的点子: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来,历数1927、1937、1947中国历史的进程,直到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1957,号召在中共“八大”路线指引下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篇社论对当时一心跟着共产党想要建设一个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中国的青年读者,带来欢欣鼓舞的力量。
然而,不但数以千百万计的读者,而且社论的执笔者,连同创意者胡耀邦大概都没有想到,在刚刚迎来的这一年,毛泽东以他后来自解的“阳谋”,实施了从党内整风到全民反右的策略大转变,清洗了大批政治界、文教界、工商界等各领域的所谓头面人物,兼及一般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以至不问政治的其他平民,或撤职降级,或监督劳动,或收容“劳(动)教(养)”,以至在嗣后判刑加刑。“戴帽子”人数超过五六十万,涉及亲属面达数百万。当时的党内文件和公开宣传,还有后来若干年的历史教科书,都称这一次运动为“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并且获得了伟大胜利,云云。
早在1947年秋的内战中,中共转入反攻不久,毛泽东11月30日致斯大林的一份电报,就曾提出“在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的时期,所有政党,除中共外,都应离开政治舞台,这样做会大大巩固中国革命”,也就是巩固列宁所指的“不与别人分享”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当时,该是出于某种实际的考虑,斯大林以中国的民主党派不同于苏联和东欧的非共产党,否决了毛泽东的这一意见。不过,毛泽东终于在十年后的反右派斗争中,达到了把原先的民主党派彻底驯化的目的。
对于广大知识分子来说,反右派斗争其实也并非突如其来。1949年后,一方面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方面在所有场合强调和实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即政治再教育,配合对外的朝鲜战争(“抗美援朝”),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高校和各级机关团体学校,发动与“审干”相结合的“忠诚老实学习”(很像美国麦卡锡搞的“忠诚宣誓”),认定知识分子群在阶级出身、本人成份(经济)、学历职业(文化)、党派归属(政治)、社会关系(国内外亲友的家产和政治面目)种种原罪,做“包下来”以后的第一次筛选,也便于在追查、批判和组织处理后控制使用。不是呼唤“为国(国家,民族,社会)所用”的人才,而是招揽“为我(共产党和毛泽东)所用”的奴才(彭真1958年公然号召“做党的驯服工具是共产党员的最大志愿”,据说此语首发权属刘少奇;这实际上从对党内扩大为对全民的要求),不肯驯服为奴的,即使贤才也不能用,至少不能重用,有机会就打下去。有些人才能够在夹缝中存活下来,并有所作为,是靠一些良知未泯、人性未泯乃至常识未泯的干部的保护,这些干部在历次运动中难免都蒙“右倾”之名,有的在反右派斗争中就也被打成右派,扫数在文革中受到打击。而在1957年,则是在不断“反对右倾”的过程中,一步步扩大战果的。
中共有关决议认定毛泽东晚年的左倾路线乃自1957年始。当年确是他踌躇满志之时。其实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毛就大大加快了革命的步伐。他抛掉四年前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抛掉他曾信誓旦旦的关于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的承诺,同年底就公布“(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6年初即已宣布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通过敲锣打鼓的“高级(农业合作)化”,把土改后农民所有的土地收归“公”有,把个体手工业者的作坊、担子收归“公”有,通过敲锣打鼓的“公私合营”,把工商业者的工厂企业收归“合营”,这样大规模的经济剥夺,不费一兵一卒,不战而胜,而不但被剥夺者的农民、手工业者和资本家们不但像已打倒的地主富农和反革命分子一样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而且还到处发出一片感恩戴德的颂圣之声。于是,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剩下一个资本主义阵地没有攻克,那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盘踞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思想各界了。毛泽东把他们即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和他视为他们能够影响的一般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看作威胁其政权的敌对势力,是一旦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入侵时“里通外国”的内应,更是当前可能呼应“波匈事件”,利用国内党政干部的官僚主义等缺点错误“闹事”危及政权的主导力量。因此,必须防患于未然,“我们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为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要让党政干部“整风”,整掉一些容易授人以柄的缺点错误,增长执政和应变能力,就不怕工农群众“打扁担”,更不怕“秀才造反”,另一方面,则在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中,欲抑先扬,利用知识分子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误读,突出号召“鸣”“放”,“帮助党整风”,这是一箭双雕乃至一石三鸟之计:这些批评意见可能锻炼基层干部党员,一也,如果矛头向上,哪怕指向高层,也可敲打他的同僚(后来针对毛本人的意见出来,这才打住,并指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言),二也;而在“鸣放”期间,鼓动群众“畅所欲言”,以期把隐患引发出来,造成分隔在不同单位的“小匈牙利事件”,各个击破,三也。毛泽东运筹帷幄,重点在第三的这一预防性战役大获全胜,促成这一局面的,自然也有前两项中的各级干部,他们乐得因势利导,让上了钩提意见的群众承担全部灾难性后果。这一次毛泽东“发动群众”推翻了他心目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他所谓的章罗同盟实指民主同盟),而未竟之功就有待于九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