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的是辨证施治,分寒热温平,年龄、男女、身体强弱、不同地域,用药都不一样,怎么能搞一刀切?
自1996年我国正式提出“中药现代化”号召以来,这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曾被认为“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副司级巡视员、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却告诉《新民周刊》:“我们执行中药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如果这种情况再让它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市场之乱
来到骆诗文家中,炉火上正煎着一大罐中药。这位学徒出身、从事中药工作48年的退休老人,有点头疼脑热从来都是自己开方、抓药。他看到某家中医院卖的是剪成寸把长的管仲叶子,一公斤28元。药典记载管仲只可用根,而一公斤的根在市场上才卖3元钱。面对骆诗文的质问,这家中医院反而很委屈:“从市场上买的时候就叫管仲,谁知道叶子和根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现在吃中药不灵了?你想想这个市场有多混乱。”骆诗文跑遍了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曾有在20多天辗转大半个中国的纪录。“先坐飞机到西安,然后乘汽车去安康、汉中、广源、绵阳、成都、重庆,再坐船到万县、宜昌,换汽车直奔沙市、武汉、亳州以及山东的鄄城,最后从安国打道回府。”
据他的调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中药材至少占到20%。“把鸡内金晒干了冒充穿山甲甲片;炮制首乌传统用黑豆煮,药材商代以锅底灰,甚至用墨汁染色。发霉的甘草、黄芪、玄参,商户用洗衣粉搓洗,盆中的黄水散发浓烈药味。冬虫夏草药效被提取后,药材商用啤酒浸泡,浸泡过的黄颜色误导消费者以为是真货。黄精剥去外皮后滚上灰土销售,山肉萸掺进葡萄皮,丹皮不刮皮抽心,不但药效降低还有毒副作用,黏成一团的发霉茵陈照旧出售……中药讲究‘君臣佐使’,一副药中10-12味很正常,只要有一味是假的,整副药的疗效就要大打折扣。”
2005年退休之后,骆诗文开始“自费监督”。“国庆期间还跑了一趟亳州。做调查、搜集证据、印刷资料已经花了2万多元。”
从1998年到2003年分管中药市场整顿工作期间,骆诗文至少上交了六七份份调研材料,可惜没有回应,如今他又着手撰写《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的调查报告》。“如果几年后中医药真的衰败了,骆诗文有文字材料‘钉’在那里。”
认证之惑
为什么监管部门对于中药材市场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骆诗文认为首先是业务水平不高。骆诗文告诉记者:“有的领导出口考察后发现国外都没有中药材市场,认为中药材专业市场是一种落后的经营方式,迟早要被新型的经营方式所替代。由于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懂得中药,视中药材专业市场为负担,对中药材专业市场抱着让其自生自灭的消极态度。”
改造中药材市场正是“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意。
1992年,科技部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徐绍颖教授归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促进中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的课题。4年后,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下,有人提出来中医药怎么向国际接轨的问题。于是在原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司长甘师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等人的领导下,进行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随后,中国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提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得到了国家批准。2001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官员给中央上书建议之后,2002年,中央决定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其中特别提及: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中药产品的出口份额,争取2到3个中药品种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