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方网消息,上海市教委日前决定将上海话、上海童谣加入幼儿园小朋友的日常课程中,并通过游戏等方式融入“乡土文化”的教育。据介绍,这是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了解上海地方方言、标志性建筑以及民俗等,推进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上海市教委可谓用心良苦,究其动因,显然是回应前阶段部分专家学者和教师“保护方言”“保卫上海话”的呼吁。不过,从实际出发,我并不看好这项措施的结果,即使市教委真的推行这些措施。
“乡土文化”看来有不少内容,实质上还是推广上海话。因为要了解标志性建筑和民俗,完全可以用普通话;普通话中也不乏优秀的童谣;只有上海话是普通话或其他方言所不能代替的。实际上从一些专家学者的言论中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将上海话放在首位,并且认为是地方文化的基础。
我完全赞成保护地方文化,包括方言,也认为目前保护不力,前景堪忧。问题是靠谁来保护,怎样保护?一种文化、一种方言,一旦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发生变化或消解,这种文化肯定会随之变化或消解。除非能恢复这种基础,任何其他措施最多只能起延缓作用。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抓紧时间,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供后人了解、研究或借鉴。这更多的是要依靠那些文化或方言的最忠实的传承者和相关的专家,而不能仅仅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
再说,除非是处于封闭状态,否则任何一种地方文化或方言都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并不存在一种一成不变的或“标准”的地方文化或方言。例如日前一位学者在评论中举例,证明上海方言的词汇已为普通话所吸收,但他提到的“尴尬”广泛存在于南方方言,并不是典型的上海话词汇;“麦克风”、“自来水”恰恰是音译或意译的外来语。如果当时的上海人固守“标准”上海话,那么就不会有这两个词汇,至少不应该有“麦克风”。我怀疑某些专家自己也不明白“标准”的上海话是什么,应该有哪些词汇,如何发音。而且绝对不可能,因为上海话本身就是在1843年上海开埠后逐渐形成的,既不是原来上海县城中的方言,也不是周围或浦东农村的方言,从苏州话、宁波话、北方话等方言和英语等外来语中吸收改造了大量词汇。一定要说“标准”,就得确定是哪一年或哪一阶段的“标准”。我12岁到上海,很快学会了当时的上海话,但那时我用的很多词汇早已消失,年轻一代根本不懂,而现在上海话中不少词汇我是从来不用,甚至听不懂的。请问专家,你要我保护哪一种上海话?你们准备向幼儿园推广的是哪一种上海话?如果推广现在的,那不是加速50年代的方言彻底死亡吗?但如果推广50年前的上海话,且不说找不到多少“标准”教师,小朋友讲的上海话到了外面人家未必听得明白。退一步说,即使这个矛盾解决了,50年前的上海话怎么办?难道就不要保护了吗?
其实国际上是有比较成功的经验的,一项国际合作的语言学保护计划,就是由各国专家合作,首先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过去的方言,通过录音或书面的方式,将过去存在过的方言记录下来。我也接受过某项录音,让我将50年前浙江故乡的一些词汇的发音录下来。我不知道在上海有没有这样比较完整的记录,是否在做类似的积累和研究。五六十年后,我们是靠在幼儿园学过上海话的人来保护上海话,还是靠今天就做有心人的专家来保护?
再说,要在上海幼儿园中推广上海话也不容易。幼儿园的教师中有多少人能说“标准”上海话?幼儿中父母双方都是上海人并能说上海话的占多少比例?外地幼儿为什么不能唱其他方言的童谣或普通话童谣?当然,教育主管部门倡导一下,让一部分有条件又自愿的幼儿园做些推广并无不可,但千万不要变成行政命令强行推广。专家学者们也不要过于乐观,真正的保护还得靠你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