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安徽诗人叶世斌被推举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报道,近日在国内各大网站上广为流传,颇是让不少国人又“振奋”了一回。但“振奋”之余,也多少有些质疑之声,叶世斌是何许人也,何以能被推举为候选人?
叶世斌是当代杰出诗人么?
有关报道称,叶世斌被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推举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消息,来源于最新一期出版的《世界诗人》(混语版);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主席、世界诗人大会国际执委会执委、诗人、评论家张智称,推举叶世斌是经过该中心“1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执行委员会执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的”,这充分证明了叶世斌“是一位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诗人,是一位值得研究和期待的当代杰出诗人”。
报道还称,著名女诗人李见心对叶世斌高度评价,“他的诗歌题材有多宽,内容就有多深;技巧有多传统,手法就有多现代;思维有多感性,思想就有多理性;字词有多准确,语言就有多传神。记得一年半前读完他的文集,我曾打电话跟叶世斌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真的获得诺贝尔奖,我也不会吃惊!’”相关报道甚至还采访了叶世斌本人。据称,叶世斌就“有多大可能获奖”表示,“诗坛的情况是:我们相对了解西方,而西方并不了解我们。我认为汉语写作中,确有一批很优秀的诗人,他们不能获取诺奖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汉语的翻译难度。但这并不妨碍汉语诗人始终瞄准或逼近世界先进诗歌艺术写作,并达到相应的水准。”
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但令人疑惑的是,事实上,这位被誉为“当代杰出诗人”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此前在文坛上根本就籍籍无名,翻遍各个书店的角落都找不出一本其人其书,报道中提及的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张智、李见心同样也名不见经传。知名诗人韩东在谈及这一消息时表示,这些名字他从来就“闻所未闻”,他怀疑这根本就是又一场炒作。
中国式“诺贝尔闹剧”由来已久
之所以说“又”,是有缘由的。早在2000年,就曾有过一则轰动一时的新闻说“台湾作家李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因为这条新闻而一时洛阳纸贵,甚至连本来冷冷清清的法源寺也跟着火了起来,接待了一批批按图索骥的参观者。事后人们才发觉,这不过是“一场成功的炒作”。此后,关于中国作家被推举或者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消息就几乎年年都会冒出来,却又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被证明是“闹剧”。甚至还有个笔名叫“冰凌”的中国文学青年,移居美国后利用美国具有完全的结社自由之便,成立了名称听上去很唬人的组织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自任主席,正经八百的年年表示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提名、推举了某某中国作家。
这场中国式“诺贝尔闹剧”之所以时不时就能上演,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诺贝尔文学奖本身特殊的评选规则。据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建德介绍,诺贝尔文学奖和电影界的奥斯卡奖不一样。奥斯卡有提名奖,是经过激烈竞争之后选出的少数几个入围者;而诺贝尔文学奖从未设过提名奖,它每年收到的推举有数百份,很多人都可以提名推举所谓“候选人”,而被推举者也没有什么特别限制,所以,获得推举本身其实并不说明任何问题。
据介绍,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为了更开放地吸收各国作家及其作品,放宽了限制,每年都会主动向各国的相关机构和研究部门寄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推举表,这种表格,一般的大学、研究所或是文学协会要拿到并不是很困难,甚至主动索取也没问题。也正是这一点,给了很多人借机炒作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