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专题]诺贝尔文学奖

解读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

收录:2008-10-23  作者:丁尘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点击:1424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诺贝尔文学奖专题、或者丁尘馨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诺贝尔奖设在西方,自然对西方有偏爱,对西方的作家有更多的了解。

诺奖的努力,体现在对人类命运的担忧中,和对人类语言与文化的维护与发展

★ 本刊记者/ 丁尘馨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9日宣布,今年68岁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获得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

许钧,第一个介绍让-马利·勒克莱齐奥到中国的法语翻译专家,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作为国内法语言文学和教学权威专家,他是最熟悉和了解这个法国作家的中国学者之一。

许钧从1977年开始接触并关注勒克莱齐奥的作品,长达30年。这位法国当代(仍然健在)最重要的作家,迄今共创作30多部作品,已有7部被译成中文,许钧和他的博士学生翻译了其中的5本。

1993年,勒克莱齐奥和妻子第一次来到中国,提出要见他作品的中文译者。神交已久的两人在许钧的家乡南京见面,勒克莱齐奥对许钧说,“你翻译我的作品,就等于参与我的创作,我给你一定的自由。”之后,勒克莱齐奥只要一写完新作就给许钧寄来。数年后,许钧在勒的家乡尼斯又一次见到了勒克莱齐奥。

3年前,许钧有机会向瑞典文学院推荐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推荐了勒克莱齐奥。

勒克莱齐奥获得诺奖之后,许钧向《中国新闻周刊》独家详尽解读了其获奖的理由,以及他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

“他的批评有预见性和寓言性”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第一个介绍让-马利·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到中国的人,看中他的原因是什么?

许钧:早在1977年我在法国留学时就接触过勒克莱齐奥的作品,那是他的成名作《诉讼笔录》。1978年留学回国后,我对法国文学当代作家特别关注。从1980年开始,就与南京大学的钱林森先生一起译介法国当代作家的优秀代表作。

有人说勒克莱齐奥于1991年才被介绍到中国。实际上,在1980年,勒克莱齐奥的《沙漠》(Désert)问世,获得了法兰西学院设立的首届保尔·莫朗奖时,我和钱林森先生得到此书后,就推荐给了湖南文艺出版社。(中译本)1983年6月问世,书名译为《沙漠的女儿》。

我开始读这部书的时候,发现他写作手法与传统的不一样,两条主线分别展开,语言既简练又优雅,故事不是特别吸引人,但仔细品味,越来越喜欢。在翻译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法国出版社与勒克莱齐奥取得了联系,他不仅细致地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还为我们的中译本写了序,为他的作品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表示感谢,并在序中就小说的主题作了精要的解说。

我们选择翻译这部书,当时的评判标准比较传统,一是认为小说主题很进步,对当代资本主义有批判;二是语言表达独特,很美;三是书中的那个主人公拉拉让人无法释怀,尤其是小说的结尾,读了一遍,永远忘不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让-马利·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与法国其他作家的思考有哪些不同之处?

许钧:要说勒克莱齐奥的作品的与众不同处,一是与先于他存在的那些作家比;二是与他同代的作家比;还可以与西方其他国家的作家比>

解读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 共有4页,您还有3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解读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解读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点赞!
精彩图文
葛浩文谈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
葛浩文谈中国…
一本关于爱的哲学宝典——读路勇著《爱的刻舟求剑》有感
一本关于爱的…
你从镜子里听到了什么?
你从镜子里听…
《2018》:荒诞中感受现实——读刘慈欣的《2018》
《2018》…
寻求精神的突围之路
寻求精神的突…
“90后”博客比“80后”更狂 十五六岁便以作家自居
“90后”博…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