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性的初探
(Ⅰ)略有耳闻: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大致描述的是:没有结婚的人想结婚,觉得结了婚会很幸福,想进婚姻这座城,进了这个城,在城里呆久了,又想出来了,觉得还是在城外自由,不受婚姻束缚的人更幸福……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可以说已在婚姻殿堂外徘徊了,但是我们对性的了解太浅陋,对婚姻的看法太单纯。
人们常说:“只羡鸳鸯不羡仙”,从生物角度讲,鸳鸯形影不离,悠闲自在。其实公的非常花心,经常换女伴,由于长得都很相似,给人一种假相罢了。但现实中很少有人去追根究底,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就如很多人不愿意相信传说中的美人鱼就是儒艮(海牛),因为现实中的海牛笨拙、丑陋……这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吗?不是,这只是一种寄托,一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正因为理想与现实有太大的差距,对于我们青年来说,已到了性成熟的时期。在成就事业时,也是一个寻觅异性对象,进行恋爱、结婚、组建家庭、养育子女等一系列性活动的过程。所以我想谈谈“我们与性及性道德”,当美丽的梦被粗暴的现实撕碎时,我们可以从容一点。鲁迅先生说:“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意义全盘疏忽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重温这句话,不要过于乐观,也不要盲目悲观,也许这才是对待一件事物的明智选择。
(Ⅱ)师傅领进门:性是什么?
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亨利·赫福洛克·蔼理士说得很干脆:“性是什么?就是最高的性研究的权威也不敢下一个定义。”
正因为困难,这才具有挑战性。所以性在各国学者的尝试之下,还是有许多意义上的界说。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赫特尔在《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一书中写道:性是以生物学的根据来界定男女的不同。而性别则是指男女在各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瑞士心理学博士费盖尔·哈林教授在《爱的剖析》一书中分析说:人分男女,兽为雌雄,都有性本能……值得重视的是中国专家学者近来对性的研究。1982年吴阶平教授的《性医学》一书,在我国医学史,出版史以及文化史上都颇有意义。它标志着一个森严的禁区被打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容易让人感动,也是最容易被嫉妒的对象。不论如何,我国一个显著的空白被填补。该书第一页科学地指出:“性行为和性功能本质上并不仅是生物学性的,而且没有任何别的方面比性领域更能充分表现出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性是诸因素,包括自我力量、社会知识、个性和社会准则等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
(Ⅲ)功夫在自己:给我的感觉是,以上的定义都太专业化,让人指不出可争议的地方。我认为,分歧和争论是研究的前提,比较才能见真知。所以,在我浅薄的眼界中,性就是神圣与低俗相结合的矛盾体。
当类人猿向人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性系统和性功能也随之变化。类人猿开始直立行走,把双手解放出来后,便逐渐形成了面对面的性交方式。约公元前150万年,人类发现了性交与怀孕之间的关系,在当时极为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人类从男女生殖器的接触中可以轻易获得平时难以得到的极大的愉快,而且他们看见婴儿由女阴娩出,导致种族的繁衍,由此产生了女性生殖器崇拜。确实呀!几亿到几十亿个精子中只有一个能和卵子结合产生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这是让人不得不惊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