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阅微草堂笔记》从个人道德自律与主体意识等方面,揭露了文人的种种劣迹败行 ,进行了辛辣的批判,显示了作者对文人群落的道德期盼。
关键词:文人 儒学 伦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04SJD750011
传统的儒家伦理,以修身和恕道为理论的两极,伦理的基本精神就是讲求个人德行的自我完善。《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阅微》,笔者注)全书就贯彻了对传统儒学伦理精神的追求,作者将期待的目光投向文人群落,将生活在社会各个层面、身份分别为通过科举考试的各级官吏和候补官吏、应考的士子、苦读的秀才、还有塾师、幕宾,除了人物,甚至还有狐、鬼等各种类型的文人,从道德自省和个体意识两个方面做了深刻的伦理批判。
一、 对文人道德自省的批判
儒学伦理精神特别强调如何安顿人生,如何调节人的内在生命秩序,因此,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看得至关重要。《阅微》重视文人的道德自律,对于道德缺损的文人,主要是从私生活的种种角度揭露文人的无行,笔触尤为辛辣,。
1. 才疏学浅却自视甚高、重面子。 有一阁老学究自以为博学明智,而鬼友
却指出,他所读之书“化为黑烟,笼罩屋上”,不见元神光亮(滦阳消夏录一);还有人“音琅琅如钟鼓”地给门人小儿讲学,而现形的毛苌、贯长卿、颜芝认为所讲“都非我辈所解”,“小儿所诵,漏落颠倒”,作者云此故事为“造戏语以垢俗儒”(滦阳消夏录二),但认为这决非空穴来风。有些人困顿时颇为谦恭,一旦得势便“大作威福”,作者便借一个狐故事批评他们“炼形甫成,毫无幻术,而肆然侮人以取祸”(滦阳续录二)。
好虚荣讲排场:“近日名流,有许多家事”(如是我闻一),为人处事则“盛气凌轹,以邀人敬,谓之自重”(姑妄听之一),又有“文士争名,死尚未已”故事(姑妄听之一)。事实上,封建专制和科举制度限制了文人的思想和行为,扼杀了文人的个性,侥幸者一旦功成名就,便扬眉吐气,有些炫耀的举动,人们不仅理解,而且羡慕,可是作品描写的这些文人表现得过分的放肆言行则令人侧目。《阅微》作者所追求的是“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境界,对如此文人当然痛加针砭。
2.言行不一,用心奸猾。“知识不再是他们探索真理的武器,而是买卖的资本,他们失去了使命感,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庸人(1)。”作者痛恨那些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在作品中便借鬼神施展手段予以惩罚:如有的因为自己有“隐恶”于是遭到报应,妻妾光天化日之下与人“淫奔”,有的被鬼神作弄与“所慕”偷情,事毕才发现“眠妻榻上”,这还不算,“司命已录之”,“于禄有妨”(滦阳消夏录一);一学究呵责群鬼,群鬼让他得意了几天,最终却让他不仅丢了名声,还失去了经济收入(滦阳消夏录五);此类文人俗气逼鬼,如《滦阳消夏录四》中所描绘的,鬼“宁且坐凄风冷月间”而不愿与之同居一室。也有的文人道貌岸然却内心虚弱,但毕竟良心未曾彻底泯灭。一耆儒声色俱厉斥责窗外之鬼,鬼反唇相讥,说得老儒“汗下如雨,瑟缩不能对”,鬼于是也换了口气说他“犹不能欺本心”(滦阳消夏录四)。有的文人则是明明心虚却不肯承认。又如(滦阳消夏录三)中冯树楠的前身简直是集大成者:“喜以虚词博长者名”、“于人无所损益,然恩皆己,怨必归人,机巧已为太甚,……罪在心术,则为阴律所不容”,揭露可谓深刻。老儒周懋官也是因为前身“狡黠舞文”被罚今生“为书痴,毫不解事”(姑妄听之一)。更有人不以是非为标准,而云“胜负乌有常也?”以忠厚自许的老于幕府者“刀笔舞文”,“遂使凶残漏网,白骨沉冤”,最终逃脱不了厉鬼相仇(如是我闻三)。作品描述的这些文人,文化程度高低与道德败坏程度成正比,揭露可谓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