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文化综合

浅析从“上善若水”到“为政者品质”

收录:2011-3-14  作者:张四连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1019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四连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内容摘要:《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它把丰富的哲学内容、政治内容人生价值内容都归于一个最高的范畴“道”。“道”表面上以天道自然为宗,但深究其本意,则与儒家思想一样都是关注现实人生的;“水”是老子之学的主题特征之一,集“道”的所有特征于一身(水“几于道”)。老子将具备天性物性的“水”,与万物之灵——人的心灵相结合,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尤其提出了对身在高位的为政者品质的思考,在老子看来,为政者一举一动,一扬一抑无不影响民众的福利,他们治世为政不仅要慎选治事的方法,懂得事物演变盈虚之理,因任自然之利,其人格品质更加是从政的首要条件和重中之重,老子形象地用自然界最不可少的,而最柔弱不争的水之品性来喻“道”,它与为政者品质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字:老子;上善若水;为政者品质

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动乱的时代,说天下大乱也不过分。首先,人们向往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的美好生活已一去不复返,天下理乐崩坏,维系邦国和家族秩序的宗法开始动摇,王室没有绝对权威,政出多门,国家和人民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其次,五霸争雄,攻城略地,百姓辗转于沟壑,正所谓“春秋无义战”。老子“道”的思想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在老子看来,“体道”,便要抱着道的生活态度,以安顿好百姓的现实生活。要实现这种政治理想,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当权为政者的行政方式,在老子看来,水具有特殊优秀的品德,这也正是上德者该拥有的品德。

一、上善若水的人文价值观内涵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但是它对万物去无所求。老子这里用构成世界最直观、最主要的元素之——“水”来作比喻,阐发一个普遍的为政乃至处世原则。《管子.水地篇》有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的重要性决定了古人对水的认识最早最深。老子是以考察自然本源而探索人事规律的卓越思想家,很自然也要以水的属性为切入点,进而认知“道”的本质。在老子看来,水所包涵的所有优秀品德,也是高居庙堂之上的为政者应该具有的“上德”,也就是上善若水的政治内涵。这种品德具体表现为:第一,它善于利万物而不与他物争功名,具有默默奉献的精神。第二,水甘于为下,处人们所厌恶的低洼污秽的地方。第三,水性极柔极善,但却有坚忍不拔、持久不懈的精神,懂得以柔克刚,以不争谦让的方式,达到“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老子之所以提出为政者要“上善若水”,是他对社会出现种种弊端、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一言以蔽之,是对社会现实的控诉和批判。在老子眼里,为政者“善”这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和偏差,主要是没有把握和理解好善的本质和特性,那么实行起来当然要出问题。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病态。“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于是老子的呼吁振聋发聩:“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老子对待“善”的要求和期许没有像儒家和墨家那么高大宏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老子只希望“上善若水”,修养人格,完善品格,达到为政者的最高境界,然后转化为老百姓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善”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不仅利万物,而且摧枯拉朽,涤荡邪恶。老子劝戒统治者多关心百姓,“以百姓心为心”,这样才能实现“久视长生之道。”

浅析从“上善若水”到“为政者品质” 共有4页,您还有3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浅析从“上善若水”到“为政者品质”》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浅析从“上善若水”到“为政者品质”》点赞!
精彩图文
早期中国是怎样的?
早期中国是怎…
《凤池精舍图》往事
《凤池精舍图…
忧国于危机之前
忧国于危机之…
林格伦和她的童话乐园
林格伦和她的…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文摘
《十年沧桑-…
识时务者为俊杰
识时务者为俊…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