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中外艺术

《画皮》的传播与意义转换

收录:2009-11-9  作者:段宗社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1980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段宗社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内容摘要:《画皮》从清代妻妾对比意味,到二十世纪善恶斗争主题,再到08年陈嘉上浪漫传奇式演绎,经历了相对完整的传播流程,其主题意义也相应发生着转换。那么对电影改编中所发生的主旨转移,应从文学传播角度做动态理解,以避免从本质主义思路对现代电影强加某种社会批判和道德教化使命。

关键词:《画皮》;本质主义;意义转换

作者简介:段宗社(1966-),男,陕西凤翔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艺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

据说陈嘉上电影《画皮》08年9月在淄博首映时,著名《聊斋志异》研究专家马瑞芳教授半开玩笑地说导演“太能编了”,大概是说电影改编过度,离题太远。如果将陈嘉上电影与小说原作或六十年代的《画皮》电影作对比,那么这种看法毫无疑问人人会有。电影上映一年来,尽管有一部分评论者从“现代性”角度对陈嘉上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但大多数的批评还是从《画皮》小说原旨出发对改编所带来的意义流转以及教化价值的缺失进行了严厉批评。目前关于《画皮》电影的批评虽已沉寂,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对于探讨古典作品的传播与意义流转具有典型性。陈嘉上的电影与蒲松龄的小说究竟是什么关系?《画皮》从古代到现代,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形态,经历了怎样的传播流程与意义转换?本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虽然个案分析,却可以为古典小说从传播学意义角度的研究提供范例。

《画皮》与《聊斋志异》众多篇目写成于清初,至今已有三百余年传播史。由于作者地位低微,成书后百余年不受重视,不管是抄本还是刻印本都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直到清代末期,才形成了关于《画皮》的第一批品评文字,从中约略可以看出清人对其文本意义的理解。

晚清学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六《王树庐芮录·聊斋志异》云:“《画皮》本之《宣室志》(卷一)吴生妾刘氏,又见《鬼董》(卷一)第四条吴生,殆即一事。”唐人张读《宣室志》和宋人《鬼董》(佚名)所著录的“吴生”故事都讲吴生“纳妾得虎”事,说江南吴生游会稽时娶刘氏为妾,后发现她喜欢以小动物和生肉为食,原来美妾是一只凶恶的老虎。[1]34-35这一故事隐含着对轻率纳妾者的反讽。

当代学者聂石樵先生《聊斋志异本事旁证》一文所举与《画皮》有关的本事也均与纳妾有关。其一为《闲居杂缀》录《潞安志》“虎变美妇”一则:说一只老虎来到孤馆,脱皮变美妇,男主人公纳为妾;几年后又披皮化虎,咆哮而去。又录瞿佑诗以寄讽喻“旅馆相逢不偶然,人间自有恶姻缘。书生耽色何轻命,四载真诚抱虎眠。”其二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妖异部第三十四“鬼张”一则:说“高邮张指挥无嗣,求妾未得”,一天见破船板载一丽人浮波而来,张纳为妾,后发现竟为破船板所化的妖女,生一子,世称“鬼张”。聂石樵先生以为《画皮》综合这类素材而成,讥讽贪淫好色者[2]。他并没有特别注意到纳妾问题,大约由于评论者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二十世纪,纳妾已经不是社会伦理之关注核心,那么原故事自然就成为一般性地讥刺“贪淫好色”者了。

既然清代人以“纳妾得虎”为《画皮》的本事和原型,那么在他们的心目中,蒲柳泉先生的《画皮》存在“妻妾对比”这样的伦理主题。拿这个主题落实到原文,则不难发现《画皮》确实存在“妻妾对比”、讽刺轻率纳妾的主旨。

《画皮》的传播与意义转换 共有6页,您还有5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6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画皮》的传播与意义转换》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画皮》的传播与意义转换》点赞!
精彩图文
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
我看中国雕塑…
成龙最后的盛宴
成龙最后的盛…
止步于三座大山——评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止步于三座大…
自然、德行、关系——狄德罗的艺术评论
自然、德行、…
政治决定一切——运动中的中国画
政治决定一切…
女性艺术家:拍卖市场的新宠儿
女性艺术家:…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