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古代文学

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

收录:2009-6-11  作者:段宗社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159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段宗社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内容摘要:《苏仙》的基础性情节是苏女的“不夫而孕”,这是对中国古代“感而孕”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蒲松龄对这一神话的改写,既淡化了神话原有的指向帝王功业的神圣性特征,又区别于后世神仙故事的世俗化特征,而导向一种更具抒情性和深邃思致的文人化叙事特征。对于《苏仙》原型意味和改写向度的理解,是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对《聊斋》叙事艺术的把握,有利于《聊斋》批评的多元化垦拓。

关键词:感而孕;空缺化;文人情趣

作者简介:段宗社(1966-),男,陕西凤翔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艺学博士。

《聊斋志异》卷三《苏仙》全文五百余字,这样的短篇在《聊斋》的选评和鉴赏中最易被忽视。朱一玄先生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在“本事编”收录西晋葛洪《苏仙公》和唐代李隐《冉遂》作为该篇“本事”[1](P.101-104),明显只注意到了该小说作为神仙故事的一面。如果与两篇作为“本事”的故事对比阅读不难发现,尽管一些细节与“本事”一致[1],但柳泉先生并没有像“本事”故事那样突出主人公的神仙事迹,说明《苏仙》另有所本,不宜简单看作神仙故事。《苏仙》的基础情节是苏女“不夫而孕”,将儿子“藏椟而养”,及自己独居三十年,“未尝窥户”,都由于“不夫而孕”所带来的羞愧感。如果将“不夫而孕”作为关注重点,则不难发现《苏仙》正是“感而孕”这一古老神话原型的复现。相比之下,《冉遂》中母亲赵氏与神人交媾而孕,属于文明时代“偷情”故事的延续,并不具有原始性和神话原型特征。那么对《苏仙》的解读,就应该从“感而孕”这一原型出发,探讨聊斋故事对神话原型重现中所发生的“置换变形”(displacement),在与文化传统的对比中揭示小说的叙事特征。

高公明图知郴州时,有民女苏氏,浣衣于河,河中有巨石,女踞其上。有苔一缕,绿滑可爱,浮水漾动,绕石三匝。女视之,心动。既归而娠,腹渐大,母私诘之,女以情告,母不能解。

故事虽然被刻意置于近世,而民女临河洗衣因看绿苔心动而孕,很容易让人想起“感而孕”这一古老的神话原型。《吕氏春秋·恃君览》云:“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知母不知父”是母系氏族社会实有的情况,因为没有明确的丈夫和父亲,就为母亲之感神迹而孕提供了想象空间。神话一般来自蛮荒时代生活事实的记忆。一些事实与文明时代观念差距甚大,不能被整合到历史中,便以变形的方式显现于神话。古希腊俄狄浦斯神话、以及中国“感而孕”神话,都属由先民生活事实演化而来的神话[2]。

“感而孕”原型最早的文字形式见于《诗经·大雅·生民》中:“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后稷是传说中教民稼穑周部族先祖,为了突出其神圣,周人虚构了其不平凡的出世经历,其想象模式正来自古代神话。说他是母亲姜嫄“履帝武敏歆”,即踩上帝脚印心中有所感应而受孕。《生民》第三章还写出生不久的后稷被“置之隘巷”、“置之平林”、“置之寒冰”和屡屡受到保护经历。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据此对后稷出世做了生动描述:“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避)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隘巷”即狭窄的道路,出自《生民》,又为《史记》沿用。柳泉先生在叙述中刻意选用经史字眼,似乎有意提示他的这篇《苏仙》故事和《诗经》、《史记》故事的“互文性”关系,让读者注意故事中所包含的神话原型意味。

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 共有6页,您还有5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6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点赞!
精彩图文
宝钗教画的险心与黛玉教诗的雅意
宝钗教画的险…
古代的诗,照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古代的诗,照…
歌诗与诵诗: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及功能分化
歌诗与诵诗:…
读《吕氏春秋》品安邦与养生
读《吕氏春秋…
古典文学研究者是如何养成的——评张晖和他的《朝歌集》
古典文学研究…
一辈子的《红楼梦》
一辈子的《红…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