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文化综合

“三沈”与陕南渊源考

收录:2008-6-13  作者:王涛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218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王涛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内容提要:人的一生,成年以前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对其一生的影响,无疑是源头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 汉阴时期孕育了 “三沈”的整个思想文化基底。 考量“三沈”年少时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不仅对探寻“三沈”何以续写我国“一门数杰”的成才佳话有着特殊意义,对弘扬“三沈”爱国进步的崇高精神和振兴中华优秀文化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享有国际声誉并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沈士远、沈尹默和沈兼士昆仲,其成就和影响学界早有公论,中外研究者不乏其人,但“三沈”的身世生平和学养渊源一直鲜有人专门研究,即使有文论及也语焉不详,留下许多不解之谜。

现存所能见到的有关“三沈”籍贯的文献资料几乎一律介绍其为“浙江吴兴人”,沈尹默、沈兼士先生所作诗词落款常署“吴兴,尹默”、“吴兴,兼士”,而“三沈”昆仲同在汉阴出生长大,并且其祖孙四代人在陕西生活了40年的重要史实却鲜为人知,几乎被历史的尘埃掩没。探寻“三沈”与陕西特别是与陕南汉阴的渊源,并非想挑起“三沈”的户籍之争,而是想实事求是地钩沉这段重要史实,探究“三沈”最初的人生坐标点和遗留给我们的许多重要信息。

有关介绍“三沈”身世生平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现在并不多见。戴自中先生2004年提供他收藏的沈尹默先生一九五七年四月四日所撰《自述》(草稿)中说:“我是浙江省无兴县竹墩村人,但我出生在陕西兴安府属之汉阴厅(一八八三年),一直到二十四岁才离开陕西,回到故乡来,住了三年。”褚保权在《沈尹默与中共领导人的交往》一文中提到:“1959年,沈尹默在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毛主席接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尹默一见面就亲切握手,称赞尹默说:‘您工作的很有成绩,人民感谢您。8217;还说“听你的口音,不像浙江话。”尹默回答说:‘早年生活在陕南。8217;”沈尹默1966年1月在《我和北大》一文中说:“我是浙江吴兴人,因父亲在陕西供职,我于1883年出生在陕西汉阴厅。”褚保权先生在《忆尹默二三事》中说:“尹默原名君默,祖籍在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1883年6月11日出生于陕西省兴安府属汉阴厅——他父亲做官时的住所,尹默的父亲和祖父都擅长书法,也喜爱收藏些古书、字帖。”

尹默之父在汉阴究竟官居何职,他本人没有说明,他身边人也未悉心考证;汉阴乃至陕西对“三沈”的成长究竟有何影响,也少有学者做深度的论证考量。据“三沈”的几位至亲后人介绍,“三沈”为人处事极其低调,在世时很少言及身世。陕南少数有心人士以往也仅仅知道沈尹默生长于汉阴,其它便难以知晓。2001年上海举办沈尹默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曾发函邀请汉阴派人参加。携论文代表陕西与会的西安美院茹桂、李青等教授在省市报刊发表《沈尹默在陕西》和《沈尹默在汉阴》等文章,引起人们的关注。遵领导嘱咐,本人经多方联系并走访“三沈”的至亲好友和弟子,在陕南首次获悉一重要史实——“三沈”昆仲是同父同母亲兄弟,其兄弟姊妹同在陕南汉阴出生长大。此后,本人因倡议并参与负责筹建“三沈纪念馆”,由是产生探究“三沈”的身世生平之谜的兴趣。因为了解“三沈”的祖父和父亲在陕南任职安家情况及其家学渊源,对了解“三沈”的思想品格、文化结构及性格气质等的形成至关重要。

2002年4月30日,经三沈亲友联系,笔者有幸在北师大拜访了“三沈”的世交、当代国学泰斗启功先生,在请启功先生题写三沈纪念馆馆名时,启先生告诉我:“过去实行异地任职,‘三沈8217;祖上三代在陕南为官,家室安在汉阴。按现制算,(该)是陕西籍汉阴人,但他们遵祖制,一直(署)用的吴兴(籍)。如果有机会,将把这些(情况)用小字写在匾额上。”启先生说,“三沈”出生在一个充满中国传统翰墨书香的家庭,兄弟姊妹和其母亲俱能吟诗填词,写一手好字。他还说“二先生(沈尹默)还是在汉阴成的家。”他问我是否读过《后汉书》?然后说起子贡过汉阴,遇一丈人抱瓮出井灌畦的故事,并坦言“现在想起来,这些地方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沈”与陕南渊源考 共有8页,您还有7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8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三沈”与陕南渊源考》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三沈”与陕南渊源考》点赞!
精彩图文
给我的孩子们
给我的孩子们…
民国热,党史热,启蒙也热
民国热,党史…
台北·雅舍·梁实秋
台北·雅舍…
市场冲击下的文学之路
市场冲击下的…
艺术史:解读艺术与文化的共生
艺术史:解读…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文摘
《十年沧桑-…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