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

收录:2012-1-1  作者:朱立元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3  点击:2632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朱立元评论集  

其次,对世界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隔膜。文艺学或文艺理论,作为对文学一般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理所当然应有较大的普适性,它不仅应能说明中国古今文学的各种现象,同样应能说明世界古今文学的各种现象。从上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历史性变迁,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文坛的冲击不可低估。而我们的文学理论对于这些情况知之不多、反应滞后。由于我们不少文学理论家限于外语水平,也由于我国文学翻译的相对落后(无论数量和质量),我们对世界文学(无论东西方)的发展态势、思潮更迭、代表性作家、作品及其审美特质等等情形的了解,都是若明若暗,模模糊糊,一知半解。在这种“隔膜”的情况下,文艺学很难对世界文学近百年的状况,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的新发展、新特点,从理论上作出较为准确切实的概括。至于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互为参照,对它们的共同本质、特征、规律加以理论的描述和阐发,就更力不从心了。

再次,对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文艺、网上文学等新鲜的文学形态和体制,已经有一些研究,但还远不够。最近十多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媒介覆盖面的日益扩大,电视多方面的传播信息功能的充分开发,文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借助于电视传播形象化、生活化手段,文学与电视联姻的方式也日趋多样。与此相关,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也空前繁荣,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破小说及纪实文学等等均风靡读者市场,使高雅或严肃文学的读者群日益缩小。对当代大众文学的兴旺,文论界持不同态度。有一种类似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即主张以精英文化立场对大众文化(“文化工业”)采取抵制和批判。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我们认为,必须承认当代文学最广大的读者群实际上是在大众文学这一边。文学理论不能漠然置之,而应该对大众文学热情地关注、大力地研究,给予公正的评价与正确的引导。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的普及,因特网的便捷,网络文学(最近又出现“手机文学”)引人注目地闯入文学的殿堂,它是文学又一种新的存在和传播方式,其前景目前还难以预测,但毫无疑问的是,它是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特征,它也必将变革文学的现状,它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对于文学发展的这种新品种、新态势,我们的文学理论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还相对落后。

我们认为,造成当代文艺学的学科局部危机的,正是由于在上述这些方面还与文学现实相对疏离,而主要不是什么“日常生活审美化”。

二、文化研究能不能解决文艺学的学科危机?

应当肯定,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学者们对于文艺学学科危机的感觉是敏锐的,反思也是严肃认真和有深度的。问题是他们所指出的当前文艺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执著于文学的审美自律性,在我们看来却是打偏了靶子;进而他们提出用文化研究来改造和重建文艺学的主张即“文化研究转向”论,也是值得推敲和商榷的。

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 共有8页,您还有5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页次:3/8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