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形象焦虑”问题已经引发了人们的深切反思。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努力打破国外某些势力矮化、丑化甚至妖魔化中国的图谋,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语境中塑造出我们正面的民族形象、国家形象。在这方面,中国文艺责无旁贷。
首先要分析的是,当代中国文艺究竟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些形象又彰显出怎样的民族形象和国人形象。应该说,中国文艺50余年特别是近20年的当代发展,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与不断攀升的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眼中不断改变的中国形象相一致的。正如有的学者所云:“中国的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体而细微、又超大规模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距离地观察中国,并且细细地体味着如此‘活生生’的中国文化。”(景海峰:《中国文化形象的世纪性转折》)大体说来,中国文艺在五个层面上展开了自身的形象塑造:一是时代风云。当代中国文艺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新的中国”和“中国的新”,时代变迁、经济大潮、改革气息、文化嬗变、观念转型等都在其间得到充分的显现,主流话语、战争题材、英雄人物塑造等充分显示了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艺术家凭借艺术作品诠释着特定时代的艺术观念、审美准则和道德评判。二是历史图景。现实是生动的历史,历史是固化了的现实。借用历史题材和历史形象表达当代思考和现实深度,是当代中国文艺的重要取向。当代文艺塑造了一大批历史形象,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既有历史还原也有现代理解甚至戏说戏仿,却都在透过历史的光晕直接指涉人们的现实生存和未来之境,描画出了这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三是世俗情怀。中国文艺似乎自古就不拒绝世俗,但是却又从来没有像今天大众化、消费化时代如此充满了人生况味和世俗情怀。“大众”一语一夜之间湮没了精英(贵族)和平民(百姓)的身份差别,喜剧、怪诞、审丑等传统的边缘化范畴俨然成为主流占据着话语的中心位置,一批世俗形象跃然于艺术殿堂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国人在参与中娱乐、在娱乐中参与,尽情地品尝着、享受着眼前的“视觉盛宴”和“文化快餐”,体验着既是主体又同为客体的文化角色和文化认同。四是先锋追求。展示先锋姿态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代中国文艺的先锋姿态不仅表征为浪漫、激进、颠覆,更指涉前沿、前瞻、探索,甚至是全球化时代艺术理应具备的世界性眼光。先锋小说、实验小说、实验戏剧、行为艺术、第五代电影等颇具艺术探索勇气的艺术样式,在以“另类”的形象姿态丰富着当代中国文艺的形象画廊,也在中西互动中拓展了中国文艺的视阈。五是民族风情。致力于继承、挖掘、传播、塑造体现民族风情的艺术形象,把向世界传递独特的民族风情作为塑造国家形象、展示东方文明古国魅力的重要手段,这已成为中国文艺面向世界有所作为的突出亮点。譬如云南少数民族歌舞《云南映象》和《云岭天籁》、交响乐诗篇《土楼回响》、大型藏族歌舞诗《神奇的家园》等“原生态”艺术作品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舞台、剧场、媒体的展演,歌剧《木兰诗篇》、舞剧《风中少林》成功走向国际舞台,一批民族唱法歌唱家相继在国外举办专场音乐会等,都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之作。另外,中法互办文化年、中俄互办国家年,我国的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蒙古族长调得以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也在表明中国正逐步向世界展示不老的民族风情和不朽的艺术魅力。
中国当代文艺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形象塑造,无疑向世界树立并展示了中国新的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一方面,“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当代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当代文艺所展现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正映现出中国“和而不同”的社会景观和整体形象。另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艺所彰显出的活力与魅力,既传承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融入了现代意识和国际元素,体现了当代中国正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结合点上进行着不懈的现代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