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文学终结论的意义

收录:2012-1-1  作者:张开焱  来源:《文艺报》2007年3月15日  点击:1513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开焱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最近几年,由于希利斯·米勒的一次学术讲演,关于文学终结的话题在中国文学评论界被炒得沸沸扬扬,各年龄段都有学者先后参与了这个话题的讨论。综观中国学者对文学终结问题主流性见解,基本认为,文学并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只要人类还有语言、还要用语言进行审美活动,文学就将存在下去。而我们还不能想像人类什么时候会不再用语言交流,不再需要用语言审美活动,因此,我们不必担心文学终结。文学在高科技时代会衰落,会越来越被边缘化,但却不会终结。

我接受这个基本认识。但更有兴趣的是,既然文学不会终结,那么,“文学终结”作为一个理论话题何以可能?为什么西方人会断言电信时代文学这种精神形式会终结?而中国学界也会热衷于这个话题?

我以为这个话题在中西方成为可能与四个原因有直接间接的关系:

一是媒介决定论的理论基础。当代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就文学艺术而言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与电子技术相关的图像文化成为优势性精神形式,它们在当代具有文化霸权的地位,确实给文学带来巨大的压力,使文学从精神文化的显要位置极度边缘化了,这已有目共睹。而且,这种现象和趋势似乎也证明了迈克鲁恩“媒介即信息”的名言的真理性。

媒介决定了信息,决定了信息主体和受体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空间和时间构成与感受,因而也决定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和内容。这种媒介决定论在西方已经构成了很多后现代学者论文论著的理论基础。而文学被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与纸媒具有同生共死命运的精神样式,他们按照关于人类媒介“口传——纸传——电传”的线性发展顺序,自然也会得出依靠纸媒的文学在所谓“无纸化”的电传时代终将终结的结论。德里达与米勒关于电信时代文学、情书、精神分析、哲学等精神文化形式都将不复存在的见解,理论基础正是这种媒介决定论。

在中国,尽管电子文化像西方一样并没有现实地终结文学,但一些学者仍然在内心接受了西方理论家的媒介决定论,认定文学在未来必将终结。关于媒介对信息的决定性意义、电媒时代图像文化霸权等问题,许多中外学者已经充分论述,此不赘复。我只指出,关于文学终结话题成为可能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之一,正在这里。

二是西方当代社会,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和职业,正快速萎缩,从事文学研究职业的人就业机会、社会声望和地位急剧减少和降低。米勒演讲提供的数据当然是可信的,仅仅几年间,仅加州就有2千多名从事包括文学研究与教学在内的人文学科职业的教授提前退休,获得各种资助的项目也大大减少,曾经在社会上被人尊敬的文学研究职业的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和声望也一落千丈。这使米勒等人对文学研究的前途作出了极端悲观的判断。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国也在持续地发生,只不过还不像美国那样触目惊心。文学、作家、文学教授,在90年代中期之前,曾经在社会生活中是高雅、高贵、令人景仰羡慕的象征性符号,而在90年代中期以后,环绕这些符号的神圣光环都快速消失了,文学和从业者经历着陶东风教授所说的全面的“祛魅”(见陶东风《文学的祛魅》,《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也经历着全面的萎缩,无论创作还是研究,都是如此,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西方和中国学界在新世纪初特别关注“文学终结”的话题,现实基础之一就在这里。

三是西方人在心理倾向和价值选择上,普遍有一种追新逐异的强烈兴趣和冲动,进入20世纪尤其如此。这种追新逐异的兴趣和冲动正是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文学艺术不断发展更新的强大内在动力,是极其宝贵的。但与之伴随的是,他们在评估一种新经济、新技术、新文化对人类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影响时,往往会做过高的、甚至言过其实的、耸人听闻的评估。这样的例子真是比比皆是。远的不说,就在上世纪90年代,当电脑、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开始普及、各种新技术大量运用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显示其迷人的前景时,西方社会各种过高估计新技术对当下和未来经济影响的理论流行一时,其极端者,甚至认为传统经济已经彻底衰落,必将完全被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所取代,似乎传统经济完全不可能生存于新技术时代。这种认识在股市上的表现,就是短短数年之内,表征高科技股票价值的纳斯达克指数由1991年的500点飙升到2000年的5000点,10年之间,飙升10倍多,许多高科技股票(尤其是网络股票)的市盈率高过一千倍以上(就是说以当年该企业的赢利能力计算,需要一千多年才能赚回本金);而表征传统工业股票价值的的道琼斯三十种工业企业股票指数在同一时间段则涨幅很小。这在世纪末被看成是新技术经济对传统经济胜利的象征,但也正是从2000年3月开始,纳斯达克指数一路狂泻,数月内跌到1200多点,被过分狂热的幻想和预期支撑的新技术经济巨大的泡沫终于在短期内破灭,无数所谓高科技公司纷纷破产,无数投资者因此倾家荡产,血本无归。而主要由传统工业构成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照样稳健上涨。一直顶住巨大压力、坚持投资传统产业股票的巴菲特终于笑到最后,成了这一时段的大赢家,名满天下,并获得“股神”的美誉。

文学终结论的意义 共有4页,您还有3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文学终结论的意义》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文学终结论的意义》点赞!
精彩图文
从容沉静的叙事——读长篇小说《红绸》
从容沉静的叙…
深情的吟唱者
深情的吟唱者…
彭学军《戴面具的海》:面具摘不下来以后
彭学军《戴面…
70后作家:被遮蔽与再崛起
70后作家:…
现实主义文学的困窘
现实主义文学…
坚硬的现实 优雅的超越
坚硬的现实 …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