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当前文学创作症候”三题

收录:2012-1-1  作者:张志忠  来源:《光明日报》2006年8月22日  点击:924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志忠评论集  

当下的许多作家,有了较多的艺术实践,对文学的基本技能素有训练,写到如今,完全是在进行内力的比拼,眼界的较量,襟抱的展示。就认识和表现社会生活而言,百年中国一直是处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出发,“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找民族现代化的道路,为此付出了沉重万分的代价,却仍然在艰难前行。在此过程中,社会心理、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价值判断都处于空前的动荡之中。也就是说,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相互激荡、冲突和融合,构成了时代的主调,并且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特色,也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异彩纷呈,变化多端。正如黑格尔所言,在这一进程中,许多时候,不是善良愿望,而是恶和情欲,构成了历史前进的推动力。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浓缩了也强化了中国自身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巨大矛盾,道路的艰辛、苦难的积淀和寻找的顽强,世所罕见,这样的现实,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经验”,它为文学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完全有可能产生世界级的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但是,无论是血泪酿成的苦难还是历史吊诡的螺旋,从创作素材到不朽巨著,都不会自动转换,都需要作家的深邃目光和透辟思索。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那就一刻也不能停止理性思维。80年代的文学进程,从“反思文学”到“寻根文学”,之所以生机勃勃,产生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思想高度的作品,就在于作家们不懈的理性思考和艺术追求。遗憾的是,今天的许多作家,或者陶醉于所谓的个人化叙事,或者自诩于对弱势群体和底层民众的关怀,而放弃了理性的追索。雨果有言,比大海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无限性的发掘和追索,是文学的永恒的生命力的所在。问题在于,要表现人性的广阔,作家首先要具有广阔的精神境界。我们今天的急功近利和自我禁锢,包括文学上的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急于走向世界的“诺贝尔情结”,一方面是在80年代对外国文学饥不择食地恶补之后对世纪之交世界文学潮流的淡漠和厌倦,以为“万物皆备于我”,束缚了自家的视野。或者说,因为自己心灵的狭小、精神的平庸,就无法以博大的胸襟去探测他人的心灵世界,去体验和展现大善大恶、大悲大喜、大迷大悟、大生大死。因为自己文学追求的浅尝辄止,也失去接受新信息新启示的精神空间。这些现象,我以为才是当下的文学最应该重视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尾页  页次:3/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